“這樣下去效率太低了。”
原本為了保證朱棣休息,不至于讓他過勞死,甦謹才定下了由文華殿篩選、武英殿擇留,最後送呈朱棣龍閱的流程化作業方式。
可現在英國佬已經舉棋,朱棣就是想休息也難了。
“御書房太小,還是去武英殿吧。”
當夜,朱棣就命狗兒在武英殿臨時收拾出幾個房間,除了他自己的之外,給其他輔臣也留了幾個臨時休息之所。
面對陛下如此的照顧,大臣們只能苦著臉山呼萬歲...
大家心里都清楚,陛下都搬過來辦公了,那就代表著誰也別想回家休息...
果然,朱棣轉移陣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武英殿臨時作戰指揮中心成立,所有人讓下人給他們回家收拾鋪蓋和換洗衣物吧。
文華殿全部由副手交接部堂工作,只有重要必須由尚書決議的卷宗才會送來。
好消息︰副手的權力大了,可以享受部堂的待遇了。
壞消息︰他們也回不了家了...
隨著武英殿臨時指揮中心的成立,大明猶如一台精密的機器轉了起來。
但總有那麼一個兩個腦子不好的,非要在這個時候給朱棣添堵。
比如,郭敏。
身為禮部尚書的他,和前任楊士奇完全是兩種做事的態度。
楊士奇的態度十分強硬,尤其是在對外的時候,堅決支持朱棣以暴御虐的決議。
雖然他是科班出身,但小時候是在國子監讀書,接受的是朱元璋的全面教育,並非一味去學儒家傳統經義。
再加上之後一直跟著甦謹,算是典型的‘甦系’出身官員。
而郭敏則是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並未在國子監讀過書,累資而晉升尚書。
他並非是什麼壞人,做事也沒有那麼多的私心,最多就是有著一些江南文官的習氣。
在他的印象和認知里,認為大明不停地對外征戰就是在勞民傷財、空費國力。
什麼倭國、呂宋、交趾,不過都是些撮爾小國,不服開花的野人邦。
他想不通陛下為什麼非要動輒起大軍征討,還要讓那麼多讀書人跋山涉水的去宣講經義,幫他們治理地方。
這有什麼意義?
甚至還要提供大量的武器、兵力,去幫什麼莫臥兒駐防,提供軍事援助?
這已經不是多此一舉,簡直是不知所謂。
尤其是那個姓甦的,大明好不容易和平了十年,結果這小子一回來,英國就要和大明開戰。
在他看來,這分明就是沖著姓甦的來的!
你不是去了什麼狗屁新大陸了嗎?為什麼你新大陸不出兵、出力,卻要大明為你背鍋?
沒錯,在郭敏看來,這一仗簡直打的無謂至極,就是大明在為甦謹的私人恩怨買單。
本著為大明好的原則,在翌日的大朝會上,沒等朱棣安排戰時的工作和安排,當即出列︰
“臣有話要說!”
朱棣冷著臉望過去,淡淡開口︰“講。”
“陛下,臣聞聖王之治,以民為本,息兵止戈乃蒼生之福。今議者皆言征伐可揚國威,然臣竊以為,兵火一起,四海騷然,財殫力竭,非社稷之利也。
昔自戰事將起,賦稅日增,農桑廢于阡陌,商賈困于途路。百姓蠰田賣宅以充軍需,老弱轉徙而避征徭。
府庫之積,本為養民備災,今悉充兵餉,若遇水旱,何以賑濟?
兵器之造,征鐵于深山,伐木于遠林,工匠日夜趕工,民夫疲于奔命,此非勞民乎?
糧餉之運雖不至十之七八耗于道途,牛馬倒斃,然車輿朽壞,府庫空虛,此非傷財乎?”
聞言,朱棣的臉色已經快和黑炭沒什麼區別,然而郭敏卻仍侃侃而談︰
“敵強我弱之勢昭然,縱使傾國之力,勝負亦未可知。
昔宋與遼戰,屢敗而後和,遂有百年之安;漢與匈奴和親,息邊烽數十載。
和者,非怯也,乃審時度勢之智。以金帛換歲月靜好,以盟約保黎庶安康,待國富民強,再圖後舉,此乃長遠之計。”
“今主戰事者,徒逞血氣之勇,不恤百姓之艱,不察天下之勢。若執意興兵,恐內則民怨沸騰,外則強敵環伺,國將危矣。
伏願陛下罷出征之議,遣能臣議和,定盟修好,使百姓復歸田畝,商旅重通四海,則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郭敏此言一出,殿內立時嗡嗡聲起。
如今雖然在朝堂之內,主戰的甦系官員佔據絕大多數,但並非所有人都對開戰喜聞樂見。
尤其是江南系的官員。
自從遷都北平以後,他們能感覺到現在對朝堂的控制力已經越來越小。
尤其是基層的官員,要麼是北方系的官員,要麼就是新學出身。
雖然新學出身的官員不能和科舉出身的官員相比,出仕後不能直接任一地治官,哪怕是縣令。
但他們的權力極大,比如一縣的六戶,往往都握有實權。
如此積累數年之後,他們同樣能在通過吏部考評後,升任七品及以上官職。
江南官員不難想象,數年、數十年之後,這些新學出身的官員,將一個個掌管朝堂重要職能。
到了那時,還有他們什麼事?
這也是朱棣的招數,溫水煮青蛙。
其實都不用幾十年之後,哪怕是現在的朝堂已經初見端倪。
科舉出身的官員哪怕出任一地首治,可他的權力也被下面的輔官無限分割。
縣丞、主簿、典史、六房書吏,幾乎大半新學出身。
這些人論詩詞歌賦,可能給主官提鞋都不配,但每人都有一技之長。
比如掌刑房的書吏,在書院內就專門學過偵緝方面的學科,比如痕檢、追緝,甚至仵作的尸檢都接觸過。
如此一來,來自天南海北,分屬不同書院出身的書吏,不僅大量分走主官的權力,還互不統屬,大大限制了地方官的權限。
要是一個地方官根基淺點,能力差點,被架空都是有可能的。
這也是這些江南出身的文官最擔心的局面。
以往他們可以通過拉攏、贊學、聯姻拉攏這些官員,成為他們權力戰車的一部分。
但現在面對一個自身權力不夠重,分分鐘還可能被屬下架空的地方官,拉攏的意義就顯得沒有那麼大了。
倒不是這樣可以完全杜絕貪墨、結黨、營私,至少他們想和以前一樣,拉攏一個就能爛一窩的情況,幾乎很難出現。
話說回來,現在朱棣要對外開戰,他們為什麼要反對呢?
很簡單,還是權力。
一旦開戰,首先就是武勛的權力會不斷加重。
這麼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淡化那幫武夫對朝堂的影響力,他們怎麼可能坐視武勛崛起?
而另一方面,則是升遷。
打仗打的是什麼?
後勤。
只有地方上穩定,能夠源源不斷的給朝堂輸血,才能保證前方戰事無虞。
而恰恰這一點,就能夠給無數人升遷的機會。
既然陛下給了升遷的機會,那我為什麼要冒著隨時會被砍頭的風險,和你去勾結呢?
士族永遠不可能被消滅,這一點甦謹在二十年前就清楚。
他和朱棣一直在做的,從來不是消滅什麼士族,而是分化和限制。
既要用,還不能讓你做大。
看著跳出來的郭敏,朱棣眼楮一眯就要發火,卻被甦謹攔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