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朱棣是皇帝,不如說他更像個太上皇。
他現在和朱高熾相處的模式,有點像乾隆和嘉慶,但又不甚相同。
嘉慶那就是個純傀儡,別說是議政、提拔、簡用官員,召集官員開個會都得被乾隆開大會痛斥。
咋,你小子開會想干啥?你爹還活著呢!
這玉璽又大又方,好看不?
瞅瞅可以,敢踫?剁了你的爪子!
但朱棣完全不一樣,放任朱高熾去干他常務副皇帝的活去,只要不過分,都由他處置。
而朱高熾也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對于老爹任用的官員一個不動,只要做到善用即可。
而且這套班子是朱棣和甦謹一起擬定下來的,用起來十分順手,也沒動的必要。
除非朱棣百年之後,他才需要適時調整人選,重新任用。
如今內閣官員的數量遠超前世,但權力卻又小了很多,只有擬策權,沒有決議權。
所有結果最後只有到了朱棣手上,才能做出決定。
朱老四自問沒他爹那麼大的精力,日夜批改奏疏,但勞累一下自己的傻胖兒子,還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
“回父皇,今日主要是議一議司天監所奏,關于河南、山東及黃河流域可能遭災的事情。”
“嗯”,朱棣點點頭︰“新渠不是已經開始修建了嗎,何時完工?”
“工部上奏,尚需年余。”
朱棣有些不滿︰“年余?鄭賜是干什麼吃的?”
“回父皇,此事怪不得鄭尚書,工部大部工匠、財銀調往西域、烏斯藏修建鐵路,新渠難免受到影響。”
聞言朱棣也不再多說。
新渠是甦謹當年提出的奏議,就是要解決澇時分流、旱時蓄水的問題,保證農田少為天災所毀,也能大大減少流民、災民。
不過並沒有嚴格規定工期,因為類似于這樣的人工渠,很多地方都在建,戶部和工部的壓力也很大。
朱棣的性子有些急躁,雖然明知道短時間內完不成,可是總想著迅速解決內憂,才好騰出手處置外患。
說白了,還是想跑。
“下道旨意給你周王叔,朕會提前給開封常平倉備足糧食,一旦出現災情,命他手執天子劍濟賑災民,代天子行事,可行便宜之權。”
自打朱棣登基以後,周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