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

第755章 科學源自心學?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豬兒夢蟲 本章︰第755章 科學源自心學?

    陸九淵啊!

    解縉也是忍不住有些感慨。

    當年心學祖師陸九淵上承孟子,開創心學一脈,提出了“心即理”、“發明本心”等著名心學命題,成為宋代儒學巨擘。

    朱熹上承周敦頤、二程,集理學研究于大成,完善“道學”;陸九淵遙奉孟子之學,直指本心之學,開創“心學”,南宋時人皆以“朱陸”並稱于世。

    這兩位巨擘雖然儒學理念不同,但大儒的氣量與心胸擺在那里,所以二人非但沒有互相攻訐,反倒是成為了一生摯友,多次坐而論道,留下了“鵝湖之會”、“太極、無極之辯”、“南康之集”等名垂千古的學術交流會。

    然而陸九淵其言和其行均帶有明顯的禪學色彩,導致宋代、元代甚至現在,學術界都普遍認陸學為禪學,即認為陸九淵學脈源于禪宗,遭受儒生的排擠與冷遇。

    陸九淵尚且在世之時,通過各種渠道與朱熹反復論辯,朱、陸兩家大體上勢均力敵。

    等到陸九淵死後,心學群龍無首,陸門弟子未能將師說發揚光大,反而在與朱學的抗衡中日漸衰落,就此式微。

    “肅王殿下難道是心學傳人?”

    解縉難以置信地追問道,滿臉狐疑地看著李弘壁。

    李弘壁這時候也不裝了,直接攤牌了。

    “本王一向對心學研究頗深,不如你我二人現在論道一番,重現當年“鵝湖之會”的假話。”

    解縉人都有些麻了。

    看著李弘壁那振振有詞的模樣,他是一個標點符號都不相信!

    相信你大爺啊!

    你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又是武勛出身,還對心學很有研究?

    說出去鬼相信啊!

    還尼瑪的重新“鵝湖之會”那段佳話?

    朱文公和陸象山要是知道了,棺材板可能都壓不住了!

    前宋淳熙二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于一”,于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不過雙方都是開宗立派的祖師級別人物,心胸和氣度自然是有的,雖然並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但是但是那些個程朱文人,為了自己的地位及利益,又豈會放過與他們爭鋒的陸學子弟。

    學術之爭,是道統之爭,也是利益之爭!

    可惜,在與朱學的爭斗中,陸學堪稱完敗!

    反倒是程朱思想更加符合朝廷統治百姓,所以蒙古入主中原後,作為外族的蒙古貴族為安撫漢地,開始推崇朱子學在思想方面對百姓的禁錮統治,程朱地位得到質的飛躍。

    到了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也是進一步地加強思想禁錮,將朱熹的著作定為官方的科舉考試的必考教材,程朱官方主流顯學的地位自此牢不可破,逐漸發展成了一個令人心悸的龐然大物!

    而陸學因為繼承的孟子之學,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皇帝並非生殺予奪的天子主宰,所以一向為朝廷抨擊摒棄,成了科舉考試中處于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內容!

    這就造成苦讀陸學,對仕途毫無幫助,那還有誰願意讀這玩意兒?

    朝廷的打壓,程朱的排擠,學子的排斥……

    陸學能夠傳承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

    可是,解縉絕不相信,李弘壁會是心學傳人。

    因為這太扯了一些!

    李弘壁正襟危坐,神情肅然。

    “科學主旨,在于——知行合一!”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解縉:“???”

    臥槽?

    你來真的啊?

    解縉看著神情嚴肅的李弘壁。

    一張臉滿是詫異驚容。

    “不是……”

    “咱們就是說……”

    “李弘壁你他娘地這些都是听誰說的……”

    李弘壁咧嘴一笑,直接一秒破功。

    “事實證明,科學就是儒學,只是儒學的一個分支罷了。”

    嗯,不用懷疑,就是陸王心學。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

    心學這種東西,李弘壁是不懂的,但是他知道陽明文化的核心,那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也可以理解為“實踐出真知”嘛!

    為什麼儒學會越來越腐朽?

    就是因為儒學越來越假大空了!

    士紳縉紳完全從利益角度出發,將儒家聖賢之言歪曲為有利于自己的言論,空喊“仁義道德”口號,徒懸空口耳講說,于百姓于國家而言沒有任何益處!

    而科學最為關鍵的,自然是實踐!

    實踐出真知,這是偉人說過的真理。

    達芬奇曾說:“科學是將領,實踐是士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通道。

    按照朱棣和姚廣孝的想法,給科學披上一層儒家心學的外衣,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儒家傳承了這麼久,不知道多少人對聖賢之言進行自我批注,那李弘壁自然也可以這樣整!

    當年太祖朱元璋就這麼干過,讀《孟子》讀到“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句時說道這不是臣子該說的話。遂把孟子撤出孔廟。雖然後來恢復配享,但仍命當時儒臣劉三吾等學士修《孟子節文》,把《盡心篇》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梁惠王》篇“國人皆曰賢”,“國人皆曰可殺”一章;“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和《離婁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萬章篇》“天與賢則與賢”一章;“天視自我民視,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听,則易位”;以及類似的“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八十五條,不合“名教”的話,全部刪掉,命“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只剩下一百七十多條,刻板頒行全國學校。

    “解學士完全可以從此處著手,為科學披上一層儒家心學的外衣,如何?”

    李弘壁笑眯眯地看向解縉。

    解縉只覺得脊背發涼,卻不能拒絕。

    “肅王殿下,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有啊!要麼做科學大家,要麼被誅九族,你選吧!”

    “???”

    inf。inf(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方便以後閱讀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第755章 科學源自心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第755章 科學源自心學?並對家父李景隆,逍遙小國公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