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這才明白武隆海為什麼會放過陳士林。
他們都不願意接守秀州,懼怕其中的艱難,對國主來說,這里也是他最為看重的地方。
若是陳士林在武隆海的威壓下堅持不去秀州,可能武隆海認為他有點能耐還真會強迫他去。
但偏偏武隆海稍加壓迫,陳士林就立刻服軟,如此一個軟蛋,武隆海反而不放心放他去秀州了。
這一句“就你這一副熊樣,我又怎敢把秀州州牧如此重要的一個位置交到你的手里?”真是解說得淋灕盡致。
武隆海又道︰“秀州州牧的位置事關重大,你們當中可有誰願意主動站出來替我分憂?”
當初西方教“鈺天古佛”與“真灼古佛”剛剛趕來彌勒城的時候,武隆海就說過類似的話,誰願意隨他直面西方教就給誰一個州牧的位置,現在事情已經落定,他又再次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作為修真界的一國之主,對有著至高境界的他們來說,就如同地球上的雄獅,對內的鎮壓太簡單,沒人敢反抗,他們最為重要的是守護領地,震懾國外。
但他不可能如同雄獅一般總是在領地周邊巡視,這就需要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上布下有本事的臣子。
但是武隆海問出來之後,朝堂上落針可聞,朝臣們連呼吸都不敢大聲,沒人敢接他的話。
他又把目光往自己的十幾個兒子身上掃去。
大皇子與四皇子都在,經過這些時日的調養,他們終于徹底祛除了“血羽箭”的影響。
當初被二皇子暗算,兩人都是吃了大虧,“血羽箭”乃是一種特制的法器,被其命中,兩人都損失了大量精血,連修為都降低不少。
當時他們是施展禁法拼了命地反擊,再不能讓二皇子命中他們第二箭第三箭,若是多中幾箭,都會有性命之憂。
好在兩人雖然處在重傷當中,二皇子也不敢直面他們的聯手,快速逃跑,他們也趁機趕回府中療傷。
這讓他們認識到,兄弟當中同樣是藏龍臥虎,哪怕是大皇子現在也沒有把握就一定走在了眾兄弟的前面。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之中更加沒有人願意出頭去當那什麼秀州州牧來耽誤自身的修行。
眼見沒有任何人回答,武隆海道︰“難道就沒有一個人肯為我分憂嗎?”
他已有一絲怒意,話語當中包含著一絲合道威壓,震得朝臣們的耳中“嗡嗡”作響,但是朝臣們還是誰都不敢接話。
殿上的氣氛變得極為緊張壓抑,有些朝臣額頭上甚至有著細微的汗珠冒出來。
郎正鳳心里默念著時間,等了快一盞茶的時候,這才在一眾朝臣們的矚目下走了出來。
武隆海望向他頗感意外,不待郎正鳳說話就道︰“哦,郎正鳳,你願意去做秀州州牧?”
郎正鳳答道︰“國主,秀州州牧的位置對我武國來說極為重要,以臣下的才情魄力怕也是做不好。”
武隆海道︰“既然沒信心,那你出列做甚?”
郎正鳳道︰“我向國主推舉一人,此人應當能承擔為國主牧守秀州的重任。”
武隆海道︰“哦,什麼人竟然能得你郎正鳳如此看重?”
郎正鳳道︰“此人名叫‘劉旭杰’。”
朝臣們本都好奇郎正鳳會推薦誰,哪知他竟然說出來一個眾人都從未听過的名字,不由得都是面面相覷,不懂郎正鳳是什麼意思,難道郎正鳳與這名叫“劉旭杰”的人有仇,要如此來報復他?
就連徐壽廷與徐德敬也對這麼名字陌生不已,他們那里還記得這是劉大巴子的本名?
武隆海當然也從未听到過這個名字,見到朝臣們的反應,知道滿朝文武都不認識這個人,不由得面色有些發冷,道︰“這‘劉旭杰’是何許人也,有什麼能耐,為什麼會被你推舉來做這個秀州州牧,你倒是說說看!”
郎正鳳卻是不緊不慢地道︰“啟稟國主,此人的本名是叫做‘劉旭杰’,在他剛剛出道的時候,他的舊主隨口給了他一個諢號,他便一直以這個‘諢號’自稱,我也是在跟他熟悉之後偶爾才知道他本名的。”
這倒是引起了武隆海以及朝臣們的興趣,要知道一個人竟然會以舊主隨意給取的一個諢號當作大名來用,要麼就是顧念舊情,要麼就是心機深沉,無論是屬于哪一方面,對這些高高在上的人來說,都有可取之處。
郎正鳳笑道︰“若是說起他的諢號,相信這里的大人們,很多都是認識他的。此人的諢號叫做‘劉大巴子’!”
朝堂上立刻是“嘩然聲”一片,剛剛壓抑的氛圍頓時一掃而空。
有人說道︰“原來是一十三軍的劉將軍啊!”
還有人說道︰“就是那個號稱帶著神兵隊伍的將軍嗎?”
也有人恍然而悟地道︰“原來‘劉大巴子’只是‘劉旭杰’的諢號啊?我還納悶怎麼會有人取一個如此粗俗的名字!”
這一段時間以來武都各處茶樓酒館當中都在議論著劉大巴子以及他的一十三軍,朝臣們當然也會有所耳聞。
武隆海見到朝臣們的反應,立刻來了興趣。
以他的地位,哪里會知道劉大巴子這樣一名下等將軍的名字,見朝臣們的反應,便知這人定然還是極具影響力的,郎正鳳並非無的放矢。
郎正鳳則心中暗笑,朝臣們的反應正是他需要的。
劉大巴子原來的地位實在是太低了,若是不為他造勢,武隆海怎麼會把一個如此重要的位置交到他的手里?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一個名字竟然能引起滿朝震動,就足夠在武隆海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了。
武隆海擺擺手,讓朝臣們安靜下來,這才道︰“此人有何過人之處,郎將軍好好跟我說道說道。”
說話的語氣已經比之前要和氣多了,難得的稱呼了郎正鳳一句“郎將軍”。
郎正鳳便把他與劉大巴子是如何配合默契,劉大巴子以及他所率領的一十三軍的諸多功績再在這朝堂之上講述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