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雷大驚,瞠目結舌的說著︰“師父……這……這是……”
熊雷的師父微微一笑,說著︰“那上面不是寫的清楚,此書乃地煞七十二術嗎?”
熊雷結結巴巴的說著︰“字我倒是認識,只是這……地煞七十二術,就是當年孫悟空學習的那個?”
熊雷的師父點了點頭,笑著說著︰“正是!只是當時孫悟空是菩提祖師親傳,這本只是一本手抄本……”
熊雷激動的有些語無倫次的說著︰“那……那就是說……我也會七十二變了?”
“你先不要高興的太早,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既不是菩提祖師,你也不是孫悟空,所以……到底能學會多少,還是要看你自己的造化和機緣的……”
熊雷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的說著︰“師父,這個……真的給我了?”
熊雷的師父糾正的說著︰“並不是給你,一會兒我傳授給你修習的法門,其余的,還要你自己領悟……”
熊雷眨了眨眼楮,不太明白的看著師父說著︰“我不是很明白啊!”
“現在不明白,沒有關系,一會兒你就明白了……”
熊雷上下左右的看了看師父問道︰“師父,那你會變松樹嗎?”
“不會……”
熊雷有些失望的說著︰“那老虎大象的你會變嗎?”
“也不會……”
熊雷又眨著眼楮大問︰“那師父你都會變什麼啊?”
熊雷的師父抿著嘴大說著︰“我什麼都不會變,老鼠蟑螂,臭蟲蚊子的,這些我都不會變!”
熊雷撅了撅嘴,一副傲嬌小女生的樣子,說著︰“師父,你是不是在騙我呀!你自己都不會,你怎麼教我呀!”
“誰說我不會?”熊雷的師父反問著……
“不是您剛才自己說的嗎?什麼老鼠蟑螂臭蟲蚊子的,這些你都不會變!”
熊雷的師父站起身來往里面的小黑屋里走著,還說著︰“你跟我來一下!”
熊雷听話的跟在師父的身後進了屋子……
師父盤腿屈膝的坐在了地上的一張草席上,緩緩的說著︰“地煞七十二術,並不只局限于外形的變化……更有通幽驅神、借風布霧、分身請仙、醫藥識地等法力……”
說完,深吸了一口氣,微微的閉上了眼楮,他氣運丹田,的接著說著︰“你且看好了!”
熊雷瞪大了眼楮仔細的盯著師父,降低了自己的呼吸聲……
可熊雷剛一眨眼楮,原本坐在草席之上的師父就不見了……
熊雷四處的看了看,試探的叫著︰“師父!你去哪兒了!”
這時,空蕩的屋子里面傳來了一個聲音說著︰“睜大你的眼楮,好好的瞧一瞧,我就在這兒!”
熊雷仔細點看了看,還是沒有看到師父的身影,可當熊雷一轉頭,又看見師父坐在草席之上……
熊雷驚訝的說著︰“師父,你剛才去哪兒了啊!”
熊雷的師父緩緩吐出一口氣,微微一笑站起身來說著︰“此乃隱身法!”
熊雷大喜,驚呼著︰“這麼厲害!”
熊雷的師父說著︰“孫悟空乃是開天闢地時的一個仙石孕育而生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那樣的悟性,所以,即便是有人得到了這本地煞七十二術,沒有造化,也可能連其中之一都不能學會的……”
熊雷連忙問著︰“那我能學會嗎?”
熊雷的師父搖了搖頭,說著︰“這個我也不敢保證……不過,可以試一試……但只要你能學會十分之一,就會對你本身所會的神打之術有著極大的幫助和輔助的作用!”
“真的嗎?那太好了!師父,你快教我該怎麼做吧!”
熊雷的師父笑著說︰“不是你剛才問我會不會變松樹的時候了?”
熊雷不好意思的撓著頭,笑了笑的說著︰“師父,你就不要再笑話我了!”
“你過來,像我剛才那樣坐好,我先將此書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一來,以後只要你有時間靜心打坐,或是冥想的時候,就會自動在腦中浮現此書,也可以自己參悟了!”
熊雷整理了一下衣服,盤腿的坐在草席上,仰頭看了看師父問著︰“這樣行嗎?”
“冥想是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你現在閉上眼楮……”
熊雷按照師父所說的,慢慢的閉上了自己的眼楮……
“我先教你入定的方法吧!”
熊雷點了點頭,靜靜的听著師父說話……
“入定的方法,在天台宗的《六妙門》中有詳細介紹,分為六個步驟,即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說到這里,熊雷的師父也盤腿坐在了熊雷的旁邊,又繼續的說著︰“數息為六妙門之第一步。所謂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間,叫一息,也叫一念。數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計算其次數。數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心收攏之後,一到心無散亂時就不要數。如果再數,則是頭上按頭,多此一舉。”
熊雷開始調節自己的呼吸……
“數到了息就不要數,于是進入隨的情況。此時即如後世道家所說“心息相一”。心念與氣息如同鹽與面粉結合成一體。此時心息相依,氣息一吸即到足,產生輕快之感,不想下坐。但還未到禪定之境……”
熊雷仔細的听著師父的話,將它們一字一句的印在心里,不敢漏掉……
“息滅之後即止,如密宗的寶瓶氣。息也滅了,雜念也停了,稱之為止。止通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定于禪學里為共法,止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
說完,熊雷的師父也開始調整自己的呼吸……
“觀,即觀察妄惑,達觀真理。到了止,不修觀,則與外道相同。佛法之異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從起觀與修觀而得……觀之後為還,也就是回轉之意。回轉到法身、般若、解脫。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氣,反生憫慈之心,即漸接近般若解脫,清淨法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