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縱使有小宋嘉、石梁主演的《救我》、余文勒、鄧麗歆主演的《錯愛》,以及周渝聞、李彬彬主演的《蝴蝶飛》等新片上映。
實則在院線叱 風雲的還是2007年12月20日登陸影院的《集結號》。
除了《集結號》之外,就是《投名狀》。
前者最終斬獲2.6億的票房,後者斬獲1.8億的票房。
其它,不值一提。
至于王樹的《人山人海》,只是一部藝術片。
相對于商業片,藝術片的票房一直都平平無奇。
畢竟,3000的投資只是佔比15,僅是內地市場百分百回不了本。
這年頭,一部電影,一家公司投資三千萬,已經算是非常大的投入了。
合著他忙前忙後的組了這頓飯局,光線只佔5?
任中倫和王常田于是看向王樹,王樹不動聲色的說道︰“一棵樹公司佔比25。”
“王總.”
並不是說王常田堂堂光線老板比王樹的地位低,而是在這場就《台北行》項目的飯局中,王常田沒有多少話語權,完全就是附帶的。
可只有《長江7號》一部大片,市場必然不可能飽和,這就給了《人山人海》機會。
至于韓三坪和任中倫,這兩人都背靠國企,毋庸多說。
《人山人海》一部藝術片,在幾部商業大片的擠壓下,只會死的不能再死。
“任總.”
找發行方代理發行與否,王樹說了算。
因此王深並沒有選擇讓這部影片在新年檔與《集結號》、《投名狀》打擂台,而是將上映日期定在了春節檔。
可以說,王樹就是瞄準春節檔只有《長江7號》這一部有說法的電影上映,才選擇《人山人海》在這個檔期登陸院線。
再次是王樹。
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又在王常田的提及下聊到了《台北行》。
相對之下,王樹是有話語權的一方,所以地位更高。
若是場外,王常田堂堂光線老板,又比王樹高一個輩分,自然不可能比王樹的地位低。
要不是相信王樹,任中倫和王常田壓根就不敢這麼投。
只是,以這種方式進入海外市場,不僅做不到短時內同步上映,還基本都是打包賣片,無法參與票房分成。
只限這場飯局。
其它影片無不是望風而逃,王樹所拍的一部藝術片,卻毫不畏懼,面不改色的硬打擂台。
比如內地大導演王樹無懼周星星,或者王樹用藝術片于院線硬撼周星星不將周星星放在眼里等等。
眾所周知,這年頭一部新片登陸院線,前兩周票房走勢最猛,第三周便開始大幅度走低,到了第四周已是差不多能夠合上棺材蓋。
“王導.”
能花500,主要是劇組的待遇相當不錯,開支因此拔高。
更何況,對于任中倫和王常田來說,這次的投資就算砸了,也得上船。
王常田听到這話話,雙目圓瞪,到了嘴邊的話直接噎了回去。
10,也就是2000的投資。
任中倫眼見王常田臉色有些不對,幽幽的說︰“2億的投資,5也有1000的資金投入,不少了。”
畢竟春節檔唯一大片,只有周星星的《長江7號》。
當天下午,光線的王常田組了一個飯局。
王樹、韓三坪、以及上影的任中倫到場。
不僅虧本,還虧了近一半。
想保本甚至大賺,賭的就是海外市場。
說實話,當听到王樹要拍這種類型電影的時候,任中倫和王常田都有所遲疑。
《太陽照常升起》和《色戒》就不同,其投資方需要影片盡快上映收攏資金,定檔與否從來都不是姜聞、李桉說了算,而是投資方爸爸說了算。
投資方如果需要收攏資金,那麼就會盡快發行定檔上映。
4月,並不是一個好的檔期。
“我這邊需要50的份額。”韓三坪笑著說話,他對王樹是有信心的,相信王樹能成。
再加上.《人山人海》又是一部于威尼斯上令王樹斬獲最佳導演的影片。
比如港片進入寶島,就是被寶島那邊的地頭蛇要求打包賣片。
不過500只是制片成本,若是再加上宣發,其成本將高達2500。
如果這次不跟,下次有機會摻不進去,就怨不得誰。
3000的投資,就算《台北行》的票房在內地院線高達3億,上影也是虧本的。
而春節檔除了《長江7號》,又沒有其它優質的電影可供選擇,觀眾自然而言也會選擇去看《人山人海》。
以王樹現在的名頭,在內地已然具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不僅給了《人山人海》機會,值此期間上映,還能通過各種宣發手段,蹭周星星的熱度。
《立春》一撤再撤,不可能始終不上映,最終定檔在4月初。
“韓董.”
換做其他的導演,任中倫和王常田不敢這麼賭。
王樹拍完這部戲,其制片成本,不足500。
元旦假期結束,一棵樹公司的員工相繼收心上班。
這次的飯局,四人中,韓三坪作為中影老大,地位最高。
“你們也清楚,2億投資,單憑內地市場不足以收回成本。”
簡而言之,要麼大家一起投資一起賺,要麼滾蛋。
要不是王樹比較講情意,根本就沒有今天這事。
“上影18。”任中倫做出讓步,吐出一個數字。
在這個檔期,只有周星星的《長江7號》這一部有說法的華語片上映。
而是會多找幾家公司,一起共擔風險。
50+25,還剩25,任中倫與王常田松了一口氣。
500為制片成本,2000宣發成本。
兩人都知道,王樹這是給他們面子,才有他們兩家摻一腳的機會。
若是宣發投入的太多,吹的太久太過,可能會適得其反。
更何況,王樹選擇這個檔期,天然還有與周星星同台較量宣傳的機會。
如此,反而給了王樹機會。
如果在這個檔期除了《長江7號》,還有《集結號》、《投名狀》這些電影上映,王樹看都不看這個檔期。
《大灌籃》選擇與《長江7號》間隔3周再上映,正是到了《長江7號》差不多合上棺材蓋,沒有競爭壓力的時候再登場。
這一點,無論是張一謀執導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是馮小鋼執導《夜宴》,以及陳可新執導的《投名狀》等等面向海外市場的電影,皆有海外的影視公司參與投資。
必然還有其它影片渾水摸魚的機會。
四人都是場面人,先是笑呵呵的打著招呼,然後在王常田的張羅下坐下吃飯喝酒。
對此,任中倫和王常田一清二楚,雖說不帶上國外的影視公司,《台北行》也能進入海外市場。
而後想到王樹未嘗一敗的戰績,雙雙一咬牙,跟了。
除非是一些具有多地區發行能力的影視公司,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至于《立春》.
1月底有《長江7號》上映,2月底又有當紅藝人周杰輪主演的《大灌籃》上映。
至于顧長偉的《立春》,是藝術片。
《恐怖游輪》的成功,歷歷在目。
至于2500的成本,其實一趟威尼斯電影節之行,通過賣片不僅已經收回了成本,還小賺了一些。
而後上映,無論票房多少,都是賺。
上影佔比15,即為1650的票房分成。
有了這一次,日後好合作。
只是王樹想了想,《人山人海》終究是一部藝術片,2000的宣發成本已是差不多了。
如此,《人山人海》一部藝術片,其票房或許反而能比在其它檔期上映更高。
《人山人海》這部戲是藝術片,梅葶10片酬友情價出演,張涵羽20友情價出演,其它演員的片酬也不是很高。
全國的電影觀眾.不可能在這�檔期只看這一部華語片電影。
“想賺錢,還得加上海外市場。”
眼前的是王樹,就不一樣了。
華語片中,前有劉德樺主演的《三國之見龍卸甲》,後有合拍片《功夫之王》上映。
別看2000的宣發成本是制片成本的4倍,其實一點也不多,且還有些少了。
再扣除發行方的分成,制片方也就剩1.1億左右。
如今已經到了2008年,去年與《人山人海》一同進入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太陽照常升起》和《色戒》都已經上映,就剩下王樹的《人山人海》遲遲沒有消息。
在這個時間點,華語片的同檔競爭,相對來說壓力會小很多。
本土巨頭或者政府層面,輕易不會讓一部外來影片跑來圈錢。
一直以來,電影的質量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宣發炒作才是最為關鍵的地方。
眼見任中倫和王常田看過來,緊接著又道,“這50並不是中影全佔,其中會有很大一部分分給國外。”
本來《立春》定檔2月4日上映,《大灌籃》定檔2月7日上映。
比如《台北行》如果內地3億票房,那麼制片方和發行方共同能分到1.23億左右。
除非是被中影選中的影片,其它影片壓根就進不了內地市場。
一番宣發炒作造勢,以及春節檔除了《長江7號》之外沒有其它大片的壓力使得《人山人海》本就擁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由于這部影片的上映,其它自覺不敵又想取得高票房的影片無不是望風而逃。
搗騰出的“大片”,無不是會擠在12月到1月的新年檔上映,春節檔上映的“大片”寥寥無幾。
縱使壓力較小,也不如春節檔。
上影剩下15,即是3000的投資。
又好比國內引進外語片,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借助外語片刺激市場,以及加入to的條件之一,才限量引進。
任中倫和王常田已經知道,韓三坪這廝壓根就不想帶上上影和光線,一門心思只想吃獨食。
若是退了,以後或許再難有以後。
不管怎樣,《人山人海》尚未在內地院線上映,王樹就已經小賺。
這種宣傳風向生起,自然而然的會吸引觀眾想要買票走進電影院瞧一瞧《人山人海》的廬山真面目,瞧一瞧這部電影是否有無懼《長江7號》的資格。
在這頓飯局之前,任中倫和王常田已經知道王樹將要執導投資兩個億的內地首部喪尸片。
王樹在歐洲三大上已經小有名氣,再加上《人山人海》又是威尼斯最佳導演銀獅獎獲獎電影,壓根就不愁賣。
若是不急著收攏資金,便可以等一等。
1000的資金投入確實不少,但王常田相信王樹,願意賭一賭,咬著牙說道︰“光線10。”
其實,王樹也可以選擇避開《長江7號》,使得《人山人海》定檔在3月中旬。
在演員片酬不高的前提下,一部沒有大場面較為寫實的藝術片,正常情況下省一省300多萬差不多就能搞定。
其次是任中倫,上影再怎麼說也是國內電影業的老二,任中倫還是有面子的。
兩人對視一眼,任中倫當即搶白說︰“上影20。”
因此,將宣發成本提高到3000,完全沒有問題。
這一年的春節檔,也就周星星的《長江7號》會在 2008年1月30日上映,以及由周杰輪、陳柏靈主演的《大灌籃》這兩部具有票房號召力的華語片上映。
順理成章的進行到國內一大特色,酒桌上談項目。
這年頭,內地電影人還未發現春節檔的市場潛力。
《大灌籃》撤檔後重新定檔于2月27日上映,與《長江7號》間隔3周。
海外市場,是同樣的道理。
《人山人海》與《太陽照常升起》、《色戒》不一樣,這部戲由一棵樹公司獨資制作。
只是3月一直都不是一個好檔期。
而後因由周星星的《長江7號》定檔于1月30日,這兩部電影直接望風而逃,紛紛撤檔。
畢竟上影和光線並不像中影那般財大氣粗,手里的錢一直都得精打細算,不能瞎幾把亂花。
區別在于價格的高低而已。
……
最後便是光線的王常田。
這麼大的市場,更加不可能一部電影就飽和了。
韓三坪和王樹兩人坐在一旁有些無語,怎麼還討價還價上了?
“光線12。”王常田也不示弱,繼續往上加。
任中倫眼見王常田不退讓,也拉不下臉繼續討價還價,隨即嘆了一口氣,說道︰“行,上影15。”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