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兒說壇子里面的東西不是人肉罐頭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會給出一個比較能讓人接受的結論,結果她竟然說這些罐頭都是藥材。
這下連我也吐了。
胖子吐完連連擺手︰“林美妞,我承認你很有學問,看的書比我多那麼一點,不過你剛才的說法有點不太靠譜,把人肉當成藥材來用,我長這麼大沒听過。”
林倩兒沖他冷笑幾聲,而後給我們科普了一段特別重口味的知識。
在本草綱目拾遺篇第十卷蟲部中記載了一味可怕的中藥,人蚜。
林倩兒先是把本草綱目中關于人蚜的原文背了一遍,可惜我們全都听不懂,她于是又用大白話翻譯了一遍,大致的意思是,人在死去七天後,全身肉體會腐爛如漿,生氣會逐漸擴散,慢慢就會生成人蚜。
這些人蚜的形狀如同九龍蟲,但是個頭略小,通體呈血紅色。不管男女死後都會生成此物質。不過入藥最好的還是男性尸體產生的人蚜。
至于如何從人體上取人蚜,由于方式過于殘忍,林倩兒沒有給我們講。
李時珍都是經過考證才撰寫本草綱目里面的內容,他認為人死後肉體腐爛生蟲,一種是蛆蟲,另一種就是蚜。有人曾記載稱兩者都會同時存在。也有人說二者其實是同一種物質。
甚至還有人說,富貴人家生成的就是人蚜,是一種上等味藥,普通人和窮人家的尸體生成的就是蛆蟲。
听到這里的時候,我覺得是扯淡,不管是富人的肉還是窮人的肉,不都是肉?如今的有錢人都有富貴病,他們的肉未必比我們這些窮人的好。
我正在心里暗自合計這些事,突然意識到,我們四個人里面,就我一個窮人,忽然覺得有點尷尬。
林倩兒這時也說,關于人蚜和蛆蟲,她也覺得很多說法很扯,不過書中提到的人蚜確實是真實記錄的,不管是本草綱目,古代的很多其他書籍上也都有記載,至于效果好不好,也沒有人證實。
胖子咧嘴道︰“就算這玩意效果極佳,我也肯定不會嘗試,不管它治什麼病。”
林倩兒冷笑一聲,問他︰“假如吃一顆能救你的命,你吃不吃?”
胖子愣住了,好一會兒才說︰“這我得考慮一下,主要這玩意听著實在太惡心。”
林倩兒笑道︰“我瞎說的,沒準什麼功效也沒有,別說救命了。”
林倩兒接著又提到了另一本書,《陳所安金見錄》,這本書里有篇記載人蚜的故事,說在明朝時期山西一處村莊出現了一伙無恥的奸賊,這些人不偷不盜財物,整日蹲守在準備下葬的靈柩周圍,並且暗中給看守的人塞錢,如果發現未滿七日的棺木停放此處,他們就會里應外合趁著夜色撬開棺木,偷取尸體生成的人蚜,然後出售給江湖術士和一些郎中。
書上說,這些人用此辦法治療跌打損傷,醫好一些皮外傷。按照書中的說法,這些人蚜治療跌打損傷的效果極佳。
胖子忽然插話︰“說了半天,你只說人死了招蟲子,那和人肉還是兩回事啊!”
林倩兒讓他別急,接著就講起了更加重口的知識。
李時珍在撰寫本草綱目時,有很多不適合出現在文章里面的東西會大量的省略,但是唯獨在最後一章“人部”時,描述的極為詳細。
所謂人部就是以人為藥。
尤其是在“人部”中的“人骨”篇,李時珍引用了陶九成《南陽輟耕錄》中的一段文字︰古今兵亂,謂之想肉,或謂之兩腳羊,乃盜賊之無人性,不足誅矣。骨頭久炖直至稀爛,可以用來治療疳濕瘡等疾病。
在“人膽”篇中,李時珍還寫了一段這樣的文字︰殺人取膽,放入酒中引用。
在古代戰場上,很多殘忍的武夫都曾做過此事,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武,他們殺人取膽,放入酒中來引用。
除了“人骨”篇和“人膽”篇,書中還記載了很多人體部位可以入藥的部分,比如人中黃、童子尿可以用于治療絞腸沙痛、跌打損傷等,還有人胞可用于治療婦女骨蒸勞損、安神養血、目赤等疾病。
此外還有更加重口的人糞、蜣螂等,這些人們一听就會感覺不適的玩意兒,在《本草綱目》中都是上等良藥,可以解毒,治療寒熱毒。
其中書中還記載很多藥方,不過已經不能為世人所接受,很多人便借著《本草綱目》中一些令人觸目的內容去攻擊李時珍在醫學界的地位,甚至以此來懷疑整個中醫體系。
按照這些人的說法,把人體也納入了藥的範圍,是一種喪心病狂的行為。
我听著林倩兒講這些重口的常識,心里不由暗自合計,本草綱目中的以人為藥也太恐怖了,它真的只是一本簡單的醫書麼?
胖子突然問了一句︰“那這些藥到底有沒有作用?”
胖子這句話顯然觸及到了問題的核心,林倩兒的臉色都變了,她隨即給我們講了一個更加恐怖的事情。
她說香.港早年發生過很多的碎尸案,媒體陸續把這些案子放出來後,人們都把這些案子當成是變態犯案,實則這里面的水簡直深不見底。
當然這里面一些人被碎尸,不排除的確是心理變態所為,不過更多的人之所以被碎尸,就是因為人體的藥用價值。
林倩兒說她姑姑的日記里就記載過一個案例,當時有個香.港的富商曾找到林家,說想讓林家幫忙選一塊風水寶地,他將來要葬在那里。
林仙姑過去以後,卻踫巧趕上富商家的長子失蹤。
由于富商的身份特殊,整個香.港幾乎出動了半數的警力,結果找到的人卻已經成了碎尸。
按照警方的說法,他們抓到凶手的時候,發現對方正在家里潛心研究本草綱目這本書。
後來經過深入調查,發現富商的兒子,已經是此人殺的第三個人。
這名罪犯身患重疾,只有食用人體的某個器官才會好,而他之所以迷信這種說法,恰恰就是因為本草綱目中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