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知道了。”
突然,甦晨猛地站起,丟掉了手里的樹枝,臉色興奮地叫道。
“不行,我得重新驗證一下,確保萬無一失。”
甦晨沒有被喜悅給沖昏頭腦。
機會只有一次,甦晨必須得牢牢抓緊。
撿起丟在一旁的桃樹枝,甦晨又仔細地驗算了幾遍。
在確定自己的這個辦法萬無一失之後,甦晨信心滿滿的來到了三只獅子面前。
說實話,三只獅子的體型都不小。
起碼比地球上的獅子大多了。
看起來像是玄幻小說中成了精的妖獸一樣。
要不是甦晨確定了這三只不會吃人,甦晨還真沒膽量站到其面前。
紅色的獅子站在甦晨的左手邊,黃色的獅子站在中間,而青色的獅子站在甦晨的右手邊。
從左到右,依次為紅色的獅子,黃色的獅子,青色的獅子。
甦晨為了好區別三只獅子。
將說真話的獅子稱呼為真理獅子,將說假話的獅子稱呼為謊言獅子,將既說真話也說假話的獅子稱呼為迷惑獅子。
首先,自己的第一個問題,甦晨就要從三只獅子當中確定一個不是迷惑獅子的獅子。
甦晨對著中間那個黃色的獅子開口問出了第一個問題︰“如果我問你,在我左手邊的那頭紅色獅子是不是迷惑獅子,你會回答“嗷嗚”嗎?”
當甦晨的問題落下,黃色獅子不假思索地叫了一聲“嗷嗚嗷嗚”
甦晨現在听到了回答,現在陷入了思索當中。
中間的黃獅子只叫了一聲“嗷嗚嗷嗚”。
那麼甦晨現在就需要判斷,眼前的黃色獅子是不是迷惑獅子。
因為,中間這個獅子是迷惑獅子的話,那麼它不管回答什麼都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迷惑獅子既可以說真話,也可以說假話,它的回答對自己沒有參考意義。
不過沒關系。
不管中間的黃色獅子是不是迷惑獅子都不影響自己的判斷。
因為中間的黃色獅子是迷惑獅子的話,那麼兩邊的就不可能是迷惑獅子。
要是中間的黃色獅子不是迷惑獅子的話,而剛才黃色獅子的回答又是“嗷嗚嗷嗚”。
那麼甦晨就能斷定出,自己左手邊的紅色獅子一定不是迷惑獅子。
那麼甦晨是怎麼判定出,自己左手邊的紅色獅子一定不是迷惑獅子呢?
其實究其原因說復雜也復雜,說不復雜也不復雜。
秘密其實就隱藏在甦晨的問題里面。
因為甦晨沒法斷定“嗷嗚”和“嗷嗚嗷嗚”的具體意思到底哪個代表的是“是”,哪個代表的是“不是”。
甦晨索性就跳出這個思維怪圈。
直接去想一個萬能的問題去問獅子,讓獅子不管回答哪個答案都能對自己有用。
首先,這個萬能問題一定要把“嗷嗚”和“嗷嗚嗷嗚”都包含進去,這樣自己就可以避免因為不清楚“嗷嗚”和“嗷嗚嗷嗚”的意思所帶來的麻煩。
其次,在每個問題前面都要加上一個假設條件。
因為加上了一個假設條件之後,即便對方說的是假話也沒有關系。
之前甦晨問的問題是,如果我問你,在我左手邊的那頭紅色獅子是不是迷惑獅子,你會回答“嗷嗚”嗎?
這其實就是一個萬能問題。
我們來作一個假設。
換一種問法。
問!
如果我問你,1+1是否等于2,你會回答“嗷嗚”嗎?
第一種情況。
如果“嗷嗚”的意思對應著“是”,“嗷嗚嗷嗚”對應著“不是”。
那麼這個問題如果要是去問的是真理獅子,那麼真理獅子一定會回答“嗷嗚”。
而要是問的是謊言獅子,那麼謊言獅子答案肯定是“不是”,也就是“嗷嗚嗷嗚”。但是因為謊言獅子需要對你說謊,所以它的回答會跟真理獅子一樣,回答的也是“嗷嗚”。
而第二種情況。
如果“嗷嗚”的意思對應著“不是”,“嗷嗚嗷嗚”對應著“是”。
那麼這個時候你去問真理獅子,“如果我問你,1+1是否等于2,你會回答“嗷嗚”嗎?”,真理獅子還是會回答“嗷嗚”。
為什麼“嗷嗚”的意思變了,真理獅子的回答還是沒有變化呢?
因為這里面涉及到了一個雙重否定。
把“如果我問你,1+1是否等于2,你會回答“嗷嗚”嗎?”這句話翻譯一下,變為“如果我問你,1+1是否等于2,你會回答“不是”嗎?”,
可是1+1的確是等于2,真理獅子只會說真話,所以它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會給你回答“不是”,也就是“嗷嗚”。
這就是雙重否定,兩個不是,負負得正,相互抵消了,也就是說明了1+1=2。
再把這句話同樣問給謊言獅子。
因為謊言獅子只會說假話,1+1不等于2顯然是錯誤的,謊言獅子應該會說“是”,也就是“嗷嗚嗷嗚”。
可是因為它要在你面前說謊,所以還是說了“嗷嗚”,也就是“不是”,以此來欺騙你。
盡管真理獅子和謊言獅子回答你問題的時候,動機不一樣,但是回答出的答案卻是相同的。
而且通過上面兩種情況,甦晨也知道了,只要自己假設的問題是對的,真理獅子和謊言獅子它們的回答只可能是“嗷嗚”。
同理,如果自己假設的問題是錯的,真理獅子和謊言獅子的回答必然是“嗷嗚嗷嗚”。
這樣,甦晨就可以通過這個問題完美地避開了“嗷嗚”和“嗷嗚嗷嗚”這兩個回答的真正意思。
那麼理清了上面萬能問題的思路,甦晨就可以很好的做出判斷了。
現在,我甦晨已經通過中間黃色獅子的回答得知了我們的假設是錯誤的。
所以左邊紅色獅子就不可能是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