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行靈戒上朱雀圖紋的紫芒暗淡了下去,也不再顫動。
腦海中生靈原本很熱烈的情緒也漸漸平靜下去,示警的戰鼓聲又再次清晰可辨。
剛才那一聲低吟和黃龍山的隱隱晃動,影響的不止有言行和白鱗。
山頂處那些分組龜縮戒備的預備雷震們,一時間還當是鬼面突襲,不過在短暫的異常之後,什麼也沒有發生,又復歸如常。
鷹眼等十人感到異常的事一件接一件,與鬼面當真無關嗎?若是有關,鬼面到底做了什麼?或者,鬼面來的目的難道不是針對他們?
他們的頭領梟,則望向了黃龍觀。
這從未有過的異常,雖然很短暫,卻讓梟的心里愈加的不安。
事實上,影響最深的,正是黃龍觀。
此時正值深夜,但黃龍觀全體都從睡夢中清醒。
不是驚,而是喜,是振奮。
黃龍觀代代流傳著一句話︰龍吟撼山日,厚土載物時。
曾經的五行道門大多奉行過類似的話。
如曾經的火行正宗靈雀宮︰雀鳴百里,烈焰焚天。
曾經的金行正宗西華門︰萬獸伏虎嘯,百兵奉誅邪。
曾經的木行道門有數個,東太山廣袤延綿,諸峰爭雄,其勢磅礡。那數個道門各立一峰,其中雖沒有哪一門稱得上木行正宗,因為象征著木行至尊的木行靈戒都不在其中任何一門。
不過那幾個木行道門卻共同奉行著一句話︰千樹化足,萬葉成鱗,騰雲駕霧,木行乘龍。
但這三行在遷出三座聖山之後,那代表著一行崛起重盛的格言也漸漸不再被人提起。
唯有黃龍觀世代堅守黃龍山,還得以流傳下來。
水行倒是一直沒有過這麼一句話,因為代表水行出現在世人眼前的萬生宗從立宗伊始,而後不論如何強盛也不以水行正宗自居。萬生宗一直尊奉玄武一脈,但這玄武一脈至今仍是個迷,沒有出自玄武一脈的任何一句關于水行的話流傳出來。
但出自玄武一脈的玄武神君葉光繼曾經有幾句話卻影響後世深遠。
如當著彼時世間道界毫不留情地挫敗彼時的天雷宮掌門時,說的那句︰“我觀雷法,噬道心。”
如他登高望遠,回身看向一心追隨他的世間同道時,振臂一呼的那句︰“誰願與我同往西方走一遭。”
一句,一語成讖,天雷宮遮天蔽日數百年。
一句,至今听來也令人熱血沸騰,神往不已。
這些百世流傳的話,仿佛有種魔力,即便它蟄伏了千年,飽經質疑,可只要它一旦在人心中想起,莫名地就會回到它的始發之時,如一種力量重重地擊打在心口,它在告訴你,不要懷疑,不需懷疑,也不可懷疑。
只是一聲短暫的低吟,只是一陣輕微的晃動。
此刻,黃龍觀一門的心卻已沸騰,他們仿佛置身在千年前最鼎盛的時刻。
這一刻不止在千年前,也即將在不久的之後重現。
他們深信著,沒有歡呼,只有心髒在重重跳動,只有無比堅定堅毅的目光和神情。
黃龍觀有兩座大殿,黃天殿和厚土殿。
但是此刻,一門一千多人面向兩座大殿站在道場上。
道場四周本有多個巨大的燈盞,都沒有點上,在真正的時刻來臨之前,他們還需要蟄伏。
只有兩座大殿中照出的火光,照不亮背對著大殿那六個人的臉龐。
六個人,兩個在前,四個在後,面向一門一千多人。
在前的一人,矮小瘦削,身形有幾分佝僂,他的手中握著一根杵,直立在他身前。
他身旁的那人,身軀挺直,只是站著就讓人感覺到一種活力。
身後的那四人,站直如松,比那挺直了身軀的人更加高大,只看過去就給人以一種可靠之感。
那個瘦削的人影把手中的那根杵平舉于頭頂,道︰“龍吟山動時,龍負杵出現了異動,不會有錯的。”
聲音蒼老而有力。
他是個老者,他正是黃龍觀觀主,陳歸塵。
背對大殿中照出的火光,看不清他的臉,卻能依稀看見那平舉于頭頂的龍負杵。
只見那龍負杵色澤暗黃,長約六尺,立起來比他的人還高。微有彎曲,有幾處突起,如骨節。
而它,本的確是一根骨,龍骨。
正是在天雷宮把黃龍山強征作預備雷震的試煉之地,黃龍觀廢多年打通山腹通道時,在幽深山腹中尋得的一塊龍骨。
中原五聖山,為五大神獸肉身坐化之山,也是五大神獸的埋骨之地。
兩千多年前,彼時妖獸橫行,人力弱,多淪為妖獸口食,生而多難。
幸而人性聰慧,聚而繁衍,成年力大者自發保護老弱婦幼,如此,人方得以生息不滅。
後經多年,部落成型,憑著人多勢眾,漸而能與妖獸抗衡,雖仍不免死傷慘重,卻也同時漸漸壯大。
只是,終年都生活在妖獸食人的恐懼之下。
再後來,有五人彷如天人一般橫空出世,各懷五行道法。
相傳,這五人皆有天玄感應之能,能感應眾生之苦,尤以人之苦為甚。
五人遂立誓盡畢生之力為人世間闢一方可安寧以生之淨土。
費數年之功,終悟出以五行之力各于一方布下五行大陣以鎮邪氣,自此大陣所發之地,人無大患。但卻苦于五人雖道法通玄,仍不足以讓此大陣運轉。
許是上天感念,正值五人深感無力挫敗之際,于天地間五方各感一大靈能與自身道法相召。一年後,五行始祖各以一身道法收一天地靈獸,後以神獸稱之。
合五神獸之天地之靈,已可運轉五行大陣。
五人為之振奮,再廢十年之功精研陣法,且十年來與神獸朝夕相處,心靈互通,是為知交。
在布下五行大陣時,一不忍如此靈物神元消散,二來陣法總有窮時,需設法讓神獸之靈留存世間,留以讓後世五行傳人在陣法失效時重塑五行大陣。
于是,五人燃盡神元,讓五神獸留下殘靈。
五神獸肉身坐化五山,五山之內稱中原之地,人世終得淨土。
這就是最初的五行創世之說。
那五人,後被尊為五行始祖。
那五山,也被尊為中原五聖山。
黃龍山,是為黃龍神獸肉身所化,龍負杵,即為其中一根龍骨。
取名龍負杵,因杵與骨形似,龍負,一意為黃龍神獸背負黃龍山黃龍觀,二意為黃龍神獸身負創世之功,後世當感念感恩。
許是黃龍神獸本與土行道法相合,以龍負杵加持土行道法,可以發揮出數倍于施法者修為的威力。
土行的神兵和聖物遺失,幸好得到了這龍負杵。
數月前,天雷宮降下雷罰時,正是黃龍觀觀主陳歸塵以龍負杵發動術法擋了下來,若是沒有龍負杵,當時黃龍觀怕是要盡毀了。
平日沒有借龍負杵發動術法時,它一向是被放置在一處平靜如常。
可就在剛才黃龍神靈發出一聲低吟時,平放在架上的龍負杵無端飛了起來,這是它第一次異動。
這毫無疑問就是黃龍神靈的甦醒與之產生了感應。
復興的腳步聲踏在了黃龍觀一門的心間,幾位長老頓時熱淚盈眶。
他們的堅守終于等回了尊奉的黃龍神靈。
至于黃龍神靈為何在此刻甦醒,他們不知道,只道是一切的時機都到了。
黃龍觀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與外界的訊息是完全中斷的,但時機到了,也就意味五行都到了復興的時刻。
只要五行能夠聯手,就能改變這世間的一切。
黃龍觀此時內心最渴望的,就是把黃龍山上的預備雷震逐出黃龍山,這份屈辱壓在心頭多少年,他們必須把黃龍山完整地收回來。
可是,他們只能等待,等待時機的成熟,等待有可能共同討伐天雷宮。
黃龍觀不可能牽頭,世間各道門,黃龍觀是最容易被天雷宮覆滅的,只因它們相距實在太近了。
但黃龍觀不悲觀,只要五行復興崛起,討伐天雷宮必定成為必然。
他們要做的,只是加快復興和崛起的腳步,然後,等待。
陳歸塵看著一門上下,道︰“你們知道該怎麼做!”
沒有聲音,他們用堅定的眼神回答。
每個人都知道,沒有時間懈怠了,期盼已久的時刻就要臨近。
屈辱,羞辱,恥辱,終于迎來了洗脫的機會。
這一生,都在為那一刻。
悄悄地匯聚,悄悄地退去,不驚動黃龍觀外的預備雷震。
黃龍神靈甦醒這樣的一門最重大之事,他們都不得張揚,連抒發他們的興奮振奮都不可以。
但他們會把心中的所有振奮完全地化作動力,誰也不想落于人後。
盡可能地修行,盡可能地突破,去達到極限,去超越極限。
屈辱,羞辱,恥辱,都不止是他們承受的,還有多少代前輩。
而榮耀,也不止是他們的,還要替過去的前輩贏回來。
為集體洗脫恥辱,為集體贏回榮耀,這是另一種動力。
不需要陳歸塵多做提點,這早已深入了黃龍觀每個人的骨血。
匯集,只是因為他們想要確認。
陳歸塵已經給了他們確認。
一門散去。
黃天殿。
陳歸塵恭敬地把龍負杵平放在大殿正中的牆架上,與身後的五人一並躬身一拜。
然後,回身看向那五人。
四個中年,一個青年,神情肅穆。
四個中年分別叫元順天、路地、穆玄、尹秋黃,他們有個合稱,天地玄黃。
四人挺拔的身姿,堅定的眼神,鎮定的表情,給人以厚重的安全感。
那個青年,看去只比言行年紀稍長幾歲,本是英氣十足的臉,卻沒有一絲飛揚之感,給人以與他年紀和相貌不符的沉穩感,有一種頑強的活力。
他的名字,叫黃玄昭,黃城城主黃元晦僅存的一子。
而陳歸塵,佝僂的身形,極度清瘦的臉,宛如枯骨,卻也沒給人詭異驚悚之感,相反,他的雙眼似能發出柔和的光芒,反倒令人感到和藹慈祥。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