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傳說之路

第一百九十二章 佛腳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苦行浪子 本章︰第一百九十二章 佛腳

    了因與他的兩位師弟了難和了苦已經遠去。

    法事已畢,靈光圈早消。

    而此時,暮色已臨。

    原本靈光圈罩住的那些百姓人家紛紛點起了燭火,那些原本緊閉的房門也先後被打開,各有百姓從房中走出,揭下了貼在他們房門上的符紙。

    法事已經做完,代表著他們不會再被逝者的怨氣所感染。

    那個逝者他們都認識,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鄰里,但每個人面上都沒有悲傷,只有平和。

    在佛城,一個人的死去,只代表著這一世的終結,他們都相信死去的人又再一次走上了下一個輪回,他還會在這世間的某處重生。

    他們也是一樣,終將會走上這個輪回。

    不悲不喜。

    言行又再次隱去,借著佛城人家的燈火和天上的星月之光向這片戈壁中唯一的高處而去。

    那里是落霞山。

    佛城地處特殊,尤其落霞寺坐落的落霞山所在。

    曾經的異獸之禍經由西北戈壁來侵,異獸所過之處食人食獸食草木,異獸所過之後只剩荒蕪貧瘠,可謂寸草不生。

    千年前,今日之佛城無人煙,唯有落霞山上一座落霞寺。

    起初,當異獸來侵時,落霞寺高僧本已決意拼死一搏,能擋下多少便為這世間擋下多少。

    而奇的是,那場前前後後延續十數年的異獸之禍,如潮的異獸大軍路經落霞山周,卻好像看不見那數百里內唯一的青翠山林,絲毫不曾犯落霞山。

    落霞寺高僧對此不明所以,但若能參透其中原由,或許能為世間生靈化去這場浩劫。

    因此,落霞寺眾僧對這一異狀不敢視若無睹。

    後跟蹤異獸來到西華山,見沖天怨氣在西華山傾瀉而出,而異獸也變得更加狂暴。終悟出,異獸東來,為食怨而來。之所以未犯落霞山,是因落霞寺終日念經誦法已化眾生哀怨。

    異獸大劫後,隨著中原人口不斷繁衍,中原土地已不夠生息所需。

    後,在天雷宮的運籌之下,中原百姓隨世間道門遷出中原,才有了如今的外八城。

    其中有一部分百姓遷至西華山之西五百里外的落霞山周,在落霞寺的庇護下安身立命,經數百年的生息繁衍,成了今日的佛城。

    佛城水源稀少,土地貧瘠,百姓的生計較之他城確實更為艱苦。

    但經落霞寺高僧教化,百姓對此也甘之如飴,虛懷若谷,平安為本,少了諸多欲念。

    落霞寺沒有忘記千年前的災禍,高僧們自百姓遷至佛城始,對異獸浩劫的防備都不敢有一分一毫的懈怠。

    數百僧侶常年都在百姓間行走,時刻不忘傳道授經,導人去怨。

    感念長久以來落霞寺對佛城百姓的所作所為,百姓們對落霞寺的教導也銘刻于心,落霞寺更是香火不斷,閑暇時,去往落霞寺朝聖的香客絡繹不絕。

    或許,正是這經年的平和與對清苦的甘之如飴,有了應有的回報。

    隨著五行大陣千年期將近,鎮邪之力大減,本應有先頭的零星異獸來侵,曾經的入侵之地佛城卻不見有一只異獸。

    反而是北之衛城,數年來不斷有異獸來侵,並且有越來越多之勢,像極了千年前西華門和西華軍門所面對的異獸浩劫前端。

    一個時辰後,言行來到了落霞山的山腳處。

    出乎他意料的是,原本以為落霞山四周應該人煙稀少,而這一路走來,越接近落霞山,群居的百姓房屋卻越來越密集,落霞山腳四周儼然是整個佛城最熱鬧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地方。

    這一路越走越不便于他的隱蔽,所幸是夜里,少有人外出。

    落霞山山腳四周,被稱為佛腳。

    之所以佛腳人口繁盛,是因佛城乃一片戈壁平原,土地多貧瘠,水源稀少,且常干涸。唯落霞山山間有溝壑,蓄水雖不多,但落霞山方圓數里內卻草木繁茂,用水無憂。

    這本是落霞寺所有,但落霞寺佛法慈悲,體百姓疾苦,更以救苦救難為本。早遷百姓聚于落霞山山腳,又舉落霞寺全寺之力,與百姓一道開荒耕地,共築居所。

    時至今日,佛腳的繁華程度雖與其余諸城遠不能比,但與這佛城偌大地界其余地方相比,已是最好了。

    佛城與其余九城都不同的是,它並無世俗的權勢代理機構,沒有所謂的城主,也沒有各級司府。

    代理世俗權勢的,從來都只有落霞寺,而落霞寺卻不戀俗,沒有立下任何刑罰典律,也不向佛城百姓征賦收稅,只致力于開化教化。

    但落霞寺不征的賦稅,大秦卻從不曾免。

    佛城土地本就貧瘠,一無多余之糧,而更無多余之銀。要繳納大秦定下的那麼龐大的賦稅,勢必會加重百姓生計的負擔。

    為解這一難題,落霞寺絞盡腦汁,幸而最終得周城賈家相助。

    佛城因經年風沙侵襲,致山石風化而產玉,玉于佛城而言並無價值,在他們的觀念里,此乃身外之物。

    而賈家作為聞名世間的商賈,自然知道玉出佛城而有其市。

    于是,賈家提出由落霞寺號集佛城百姓勞作之余尋玉采玉雕玉,落霞寺高僧誦玉,再經賈家高價出售,佛城無所得,賈家購玉之資盡歸佛城監察司,以此抵大秦賦稅。

    落霞寺和佛城自無異議,而大秦只要能收到所需賦稅,自然也無異議。

    起初,賈家只是把佛城之玉出售在周城和大秦,兩城的售玉所得其實遠不能抵大秦定下的賦稅,賈家實多有從其它產業中貼補。

    後經多年活動,終于在世間十城開起了流金消玉苑,得以將佛城之玉在九城售賣,各城漸有听聞賈家善舉,有余財之人便多有上門買玉,以此為賈家的善舉和佛城出一點心意。

    這也是世間的一大善緣。

    佛城百姓僅僅只是勞作之余付出了一些時間尋玉采玉雕玉,而得以免除額外的一筆龐大賦稅,這都得益于落霞寺和賈家,還有世間各城充滿善意的無私幫助。

    也因此,佛城百姓更加尊崇落霞寺,更加感念落霞寺的恩德。對于他們得到的善意的幫助,而心存善念,由此佛城得以安平,無雞鳴狗盜,更無搶奪爭端。

    所以,在落霞寺多年的感召和努力之下,佛城無需世俗權勢的代理。

    洗滌人心,淨化人心,把善植入人心,就是最好的典律。

    賈家開在佛城的流金消玉苑也得到了尊崇和愛戴,賈家對于佛城的恩情是無法言喻的,因此,這座沒有一戶人家安家置業的落霞山,唯有流金消玉苑坐落在佛腳百級石階之上。

    對此,賈家本是拒絕的,稱流金消玉苑銅臭酒肉味太重,玷污滿山佛氣。

    而落霞寺卻稱,賈家大善,佛亦感念。落霞寺一門虔心向佛,心無銅臭酒肉,銅臭酒肉即不入心。

    一片誠心相請之下,賈家也不好一再推辭。

    于是,流金消玉苑作為唯一的俗世產業登上了落霞山,落霞寺本劃出半山一片平地,但最終賈家只願接受百級石階之地,算是各退一步,各表敬意。

    言行一路隱藏,沒有向誰打听流金消玉苑何在。

    一路所見,雖然夜里見到的人不多,但是已經足夠有代表性,他知道,他和佛城的人有骨子里的不同。

    之前在林城,那里的百姓會把他當做一個沒見過的林城人,而在這里,哪怕他脫下身上的灰衣和鬼面換上一身與佛城百姓一樣的衣裳,也會被人看出他的不同。

    這種不同,不是身外的服飾能掩飾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色,表情,甚至的肢體動作,從言行所見,他自感與這里格格不入。

    最淺顯的一點,就是他所見的人因常年風沙吹襲,皮膚都有很明顯的干裂,每個人都如此。

    還有他們行走的動作,都有一種很自然的微微的躬身,那像是在表示他們的謙卑和恭敬。

    沒有多年生活在這里,是會一眼就被發現不同的。

    而他換裝出現在人前,能出現在佛城的外城人又會是什麼人?

    很自然的,會被他們當做是大秦的人。

    因為沒人會想到一個除了大秦之外的外城人能來到這里。

    于是,言行只能隱蔽著自己去找,在他想來,流金消玉苑應該不難找。

    佛城沒有貧富之分,各家各戶的房屋看起來都差不多,這里應該也沒有多少供人消遣或者吃喝玩樂的地方,確切的是,佛城的百姓比之各城百姓而言,都是窮苦的。

    而流金消玉苑坐落的地方,一般都是稍微偏僻,半隱非隱之地。

    原本言行判斷應該是在落霞山下,可他不曾想落霞山下竟是佛城人群最聚集的地方。

    言行納悶了。

    難道不在這?那又會在哪?

    邊隱藏,邊思索,邊尋找。

    走著走著,來到了落霞山下通往山上的石階之處。

    抬眼看去,山上有蜿蜒的廟宇,廟宇中有燈火透出。

    最低的在百級石階之處,被一片密林遮擋透出若隱若現的燈火,這片燈火似乎格外的明亮,也是落霞寺的一處廟宇嗎?

    不如先去落霞寺?

    言行心中一陣權衡,最終還是決定先找到流金消玉苑。

    一來,與賈家已成盟友又多得相助,于情于理都該先拜會。

    二來,今日見佛零與了因一戰,摸不清事出何因,究竟是某種變故或是常態,需要先問一問。

    主意已定,但言行仍踏上了上山的石階。

    並非先拜會落霞寺,而是準備登高遠眺。

    他知道,流金消玉苑必定是佛城內最大的產業,只要站在高處環視,看到最通明的燈火,那應該就是流金消玉苑的所在。

    這個時間,正是流金消玉苑迎客的高峰,也是遠望之下找到它的最好的時間。    (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行者︰傳說之路》,方便以後閱讀行者︰傳說之路第一百九十二章 佛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行者︰傳說之路第一百九十二章 佛腳並對行者︰傳說之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