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記

第一百四十三章 頒布夏歷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司馬江南 本章︰第一百四十三章 頒布夏歷

    二月春。陽城。城內大殿。

    夏後姒禹向群臣行禮後,正襟垂拱危坐。自禹建立夏朝,便保留“夏後”部落之名,以“夏”為國號,以“後”代帝君之名。

    群臣手持玉圭,叩首拜道:“參見夏後!”

    夏禹正色道:“眾位首領請起!”

    群臣恭敬道:“諾!”

    夏禹道:“眾位首領,如今大夏初立,當有新歷以利部民。各位可有編撰歷法的人選?”

    群臣都是議論紛紛,畢竟編撰歷法可是國之大事。昔日軒轅黃帝文成武備,四海賓服,黃帝觀天地之象,以斗轉星移觀天文,命容成子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余,述而著焉,乃成黃帝歷。如今夏朝初立,便要實行新歷,談何容易。

    “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此乃軒轅黃帝定黃歷之法,夏後不可輕易也。”一個鬢發染霜的老首領叩首道。

    這時一個年輕首領上前行禮道:“老首領,昔日軒轅帝有黃帝歷,顓頊帝有顓頊歷。如今我夏後共主一統九州,天下歸附,萬民敬仰,諸侯朝見。豈能再以昔日歷法以理邦國之民?”

    群臣之中有人點頭稱是,但還有一些舊臣並不認同。

    一個年老瘦削、顴骨高聳的首領一臉嚴肅,道:“夏後,軒轅黃帝所創黃帝歷是合天干地支之數,不知夏後可願听老臣聒噪?”

    夏禹躬身行禮道:“虞疆首領乃舜帝同族,但說無妨,夏禹定躬身靜听。”

    虞疆正色道,“天地如長木縱橫,天有十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有十二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主風雨陰晴晦明,地支主霜露冰雪霧墑,干支交合,六十一甲子,循環往復,演化無窮。天干者,太陽之輝,以養萬物。甲破殼,乙抽芽,丙生葉,丁抽條,戊茂盛,己抑起,庚結果,辛新成,壬潛伏,癸萌芽。地支者,坤地之象,以合人事。地支分六陽六陰,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子時夜半,丑時雞鳴,寅時平旦,卯時日出,辰時朝食,巳時隅中,午時日中,未時日央,申時夕食,酉時日入,戌時黃昏,亥時人定。此天干地支之歷法,觀于天地,通于人事,豈能廢乎?”

    夏禹拱手長拜道:“此天干地支之法,洞徹幽冥,燭照海內,吾夏之朝,自當繼之。只是如今我大夏初立,邦國之內,歷不互通,實需新歷以安邦國之民。”

    這時,司徒子契拱手道:“夏後,臣子契有事稟奏!”

    夏禹見是司徒子契,忙道:“子契大人請講!”

    子契上前,面對群臣道:“昔日顓頊帝在世之時,吾與弟實沈處曠野之中,兄弟不睦,互有干戈。帝怒之,遷吾于商丘,主管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管參星。堯帝即位,以吾為火正,司掌火星,封地為商。火正之官,配食火星。吾日夜觀測,漸悟火星運行之理。建辰之月,火星在南,則令民放火燒荒。建戌之月,火星伏日,夜不得見,則令民在家燒火,禁放明火。故火種世代相傳,經久不滅。敦明火德,光照四海。後吾與部民建閼伯台,以觀星辰,測陰晴風雨,知年成歲收,以火紀時,始創火歷。大火星,心宿也,在中最明,以為侯主,則四時皆明。如今大夏方興,吾願編修火歷,以為夏歷,造福華夏。”

    這時,皋陶捋須上前道:“子契大人之火歷固然精微,不過昔日東夷之火歷,豈可當今日之夏歷?”

    子契變色道:“皋陶,你此言何意?”

    皋陶不卑不亢,神色自若,道:“皋陶不才,試與夏後與眾位首領一辯火歷。昔日火歷觀大火星運行以安農事,分四時八月,合三百六十日。子契大人,是否屬實?”

    子契道:“不錯!”

    皋陶接著道:“火歷觀大火星運行,以明四時八月。大火昏見東方地平,為火歷正月春分;大火昏見東方半空,為火歷二月立夏;大火昏見南中天時,為火歷三月夏至;大火昏見西方半空,為火歷四月立秋;大火昏見西方地平,為火歷五月秋分;大火晨見東方半空,為火歷六月立冬;大火晨見南方中天,為火歷七月冬至;大火晨見西方半空,為火歷八月立春。春耕放火,秋收納火,以保火種延綿。天地有陰陽二氣,寰宇有日月運行。火歷知陽火而不知風雨,知火種而不知雨墑。無節氣物候,無平閏晦朔,疏而不密,略而不精,實難推行四海而皆準也!”

    子契心雖不甘,仍向皋陶拱手道:“皋陶首領高談闊論,想必定有新歷之法!子契願洗耳恭听!”

    皋陶覺察到子契不滿之意,忙道:“皋陶不才,只是就事論事,司徒切莫縈懷!皋陶只曉刑法政事,歷法精研遠不如司徒大人!”

    子契聞听此言,才面色緩和,回到群臣行列。

    皋陶接著向夏禹拱手行禮道:“夏後,臣皋陶舉薦一人,可與伯益首領共創新歷。”

    夏禹問道:“不知皋陶首領舉薦何人?”

    皋陶道:“此人名為豎亥。豎亥本舜帝時測師,其人高大健行,猿臂長足,身高九尺,一跬五尺,一步一丈。故舜帝命豎亥測華夏輿圖之數。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自東極至西,合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豎亥遍游四方,通曉民情,更觀日月天象,明陰陽變化,知夷夏之別,悟萬物之理,近年來日夜整理,編撰一部新的歷法。此新歷上合天干地支,下分四時二十四節氣。歲有四時,月有二氣,年有正閏,月有朔望。明日月運行,合春耕秋收,知風露雨雪,啟生民農事,光照八荒,恩澤四海,足以通行吾大夏邦國。”

    夏禹大喜道:“眾位首領,意下如何?”

    群臣听罷,皆道:“此新歷合天時民意,當可推行。”

    夏禹闊步走到殿前,道:“傳吾後令,命豎亥、伯益修訂新歷,虞疆、子契、皋陶協訂。待新歷成,命為夏時歷,華夏邦國,皆遵行之。”

    群臣叩首道:“謹遵夏後命!”

    是年十月,夏歷修訂完成,夏禹下令推行華夏部落聯盟各個大小邦國。華夏部落諸侯皆宗夏,令出如一,民心咸同。

    夏禹有感皋陶輔助治水、推行刑教、協訂夏歷之功,召集夏後氏部落首領,決心禪位皋陶。皋陶五讓天下賢者,後稱疾不出,隱居荒山。

    夏禹二年,皋陶薨。

    夏禹三日不飲不食,神如槁木,不住對著皋陶隱居之地的方向嘆息。夏禹想起當年堯帝讓賢許由、巢父之事,嘆道:“皋陶,賢人也!于民有功,不貪高位,不慕賢名,淡泊從容,功成隱退,真聖人之行也!”于是,便命伯益為政官,總理朝政。

    夏禹五年,巡狩,會諸侯于涂山。諸侯朝見,皆稱臣納貢,盟誓同心。

    涂山會盟之後,夏禹繼續向南巡狩,遇見一條大江,江闊數十丈,深不見底。幸好有一條大木舟經過,夏禹便帶兩個隨從登舟渡水。舟中有六七人,多是當地要往來渡河的百姓。夏禹此時巡狩,穿著粗布衣裳,戴著簑笠,舟中人只覺此人莊重從容,凌然生威,也不敢多言怠慢。夏禹便端坐在舟中,眺望江面,但覺遠山疏影,霧氣蒙蒙,隱隱有下雨之兆,霧氣之中恍惚還有龍形騰躍,傳出陣陣龍吟之聲。木舟似乎被莫名的力量掀動,在江面上下顛簸。

    “不好!是江龍負舟!”有人高聲喊道。

    這時舟頭和舟尾同時一陣劇烈抖動,左右顛簸,濺起水花數尺。

    “啊?是二龍負舟!若是單龍,尚能僥幸活命!二龍負舟,真是前有強敵,後有追兵,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無路可逃!”

    舟中人都大驚失色,慌張不已,不知該如何是好。船夫也停住劃槳,抱頭蜷縮在船頭,身體不住發抖。夏禹的兩個隨從也匍匐在舟中,從兩側護住夏禹。

    只有夏禹神色不變,從容自若,垂手穩坐舟中。

    江面水氣彌漫,浪濤滾滾,龍吟之聲在眾人耳畔回響,更讓人膽戰心驚,難以平心靜氣。

    “各位,听我一言,先不要驚慌!安心坐下!”夏禹淡淡道。

    “你是誰?我們憑什麼听你的?”

    “哼!就是!大白天戴個斗笠,裝什麼隱士高人!你要真有本事,就快降服這兩條江龍!”

    “嘿,我看他是腿腳不方便才動彈不得,要不他估計早就跑了,還會在這里說風涼話?”

    “住口!”兩位隨從喝道,正要上前,被禹揮手制止住。

    “哎,看看,他還帶著兩個幫手,定是大有古怪!哎……哎……”

    一個船客還未說完,便覺腳下劇烈一震,他身子便凌空飛出數丈,跌落在江心。他伸手亂舞,只是白白喝了幾口江水,神情極為狼狽。

    “快……快救我……”他的聲音已有些微弱。

    這時,夏禹從船上找到一條草繩,向剛才嘲諷他的人扔去。

    那人眼見草繩扔來,如同見到救命稻草一般,死死抓住,再也不肯輕易放開。

    夏禹命兩位隨從用力,才將那人救上船來。    (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夏鼎記》,方便以後閱讀夏鼎記第一百四十三章 頒布夏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夏鼎記第一百四十三章 頒布夏歷並對夏鼎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