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記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賓服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司馬江南 本章︰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賓服

    話說應龍率軍趕至一線蛇門谷,忽听見兩邊山林腳步聲,不時還傳來笑聲。他忙提起黃鉞,下令眾軍警戒。

    這時,山林之間走出一隊六七十個頭戴藤環,身披樹葉的人,身後還跟著虎豹熊羆等猛獸,為首的正是伯益。

    伯益拱手道,“應龍將軍辛苦,總師和策羽命我在此處接應。將軍可率兵沿山林幽徑至一線蛇門谷上與總師會合,此處便交給我們。”

    說罷,伯益命人將身後的灌木枯葉遮蔽的木柵欄挪開,顯現出一條山路。

    應龍抱拳道:“如此,便有勞伯益首領!蠻兵凶悍,又有藤甲藤牌之助,首領且要小心!”

    伯益還禮道:“多謝應龍將軍相告!伯益定會小心斡旋,你們還是速去與總師策羽會合!”

    應龍道:“是!夏師前軍听令,沿山林疾行,噤口屏聲,不得發出聲響,違令者斬!”

    夏師前軍皆稱是隨行。

    望著應龍和夏師前軍消失在山林深處,伯益又命人將木柵欄關閉,重新放上樹枝枯葉,並命士兵重新埋伏在路邊灌木草叢之中,時刻戒備。

    而此刻蒙正率領三苗蠻兵氣勢洶洶地殺向一線蛇門。蠻兵騎著蠻牛,塵土飛揚,黃沙滾滾。

    大禹和方溪隱正在一線蛇門上方的半山之上隱蔽,望見蠻兵殺氣騰騰,聲勢浩大。

    待到蒙趕至一線蛇門之前,遙遙望見山谷之上霧氣繚繞,松柏森森。忽然,從兩側山林沖出兩隊虎豹熊羆等野獸,繞到蒙蠻兵身後。

    只听山林之間傳來幾聲清脆的口哨聲,虎豹奔騰跳躍凶猛異常,熊羆咆哮如雷揮動巨掌。三苗蠻兵縱然久經戰陣,座下野牛卻戰戰兢兢,氣喘不已,被這野獸陣勢所震懾,不住後退,漸漸退向一線蛇門谷中。

    蒙見一線蛇門谷狹長蜿蜒,僅容數人通過,此時又被野獸追擊,只得下令三苗蠻兵撤入一線蛇門谷內。

    待到三苗蠻兵悉數撤入谷內,蒙又下令找石塊堵住谷口。縱然如此,仍有幾只虎豹攀援跳躍,氣勢洶洶。

    蒙大手一揮道,“放箭!”

    只見三苗蠻兵羽箭飛射,如蝗蟲一般,幾只虎豹中箭倒下,在地上蹬腿嗚咽。群獸見狀,也是驚慌逃竄,向兩旁山林奔去。

    蒙見狀大笑道:“哈哈!這定然是夏師的無恥伎倆!好在我三苗將士久經戰陣,箭法百步穿楊,縱然是虎豹,我輩族人也絲毫不懼!他們還有什麼招數,哈哈!”

    正在這時,應龍率軍趕至一線蛇門的另一處谷口,對著谷中的蒙和三苗蠻兵叫陣道:“蒙,你可敢出來與我決一死戰?!”

    蒙眼見應龍叫陣挑釁,怒道:“應龍小兒,你早已是我手下敗將,還敢在此叫囂!待本總兵殺出谷去,取你項上人頭,以報有苗大酋長!兄弟們,跟我沖,殺出谷去!”

    三苗蠻兵斗志昂揚,喊聲震壁,都揮舞著藤牌長戈向應龍所在谷口沖殺。無奈這一線蛇門谷狹窄蜿蜒,最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兩邊谷壁更是不時有碎石滑落,端的是一處險地。如今蒙的八千藤甲兵擠在一處,又身負藤甲,行動不便,難免互相擁擠,越是向前越是寸步難行。

    蒙見狀怒喝道,“給我沖!誰敢回退逡巡,貽誤軍機,一律斬首!”

    聞听此言,三苗藤甲兵更是使出渾身勁力向前沖殺。可向前的勁力又被兩旁的士兵沖散,如同江心顛簸旋轉的一條大船,始終無法向前。

    就在這時,忽然從山谷之上扔下一捆又一捆的干茅草,還有松油、柏枝等物落下。

    三苗藤甲蠻兵正在詫異,不知發生何事。蒙心頭一驚,道:“不好!快,快撤!”

    只見數百個燃燒的火把,如火鳥一般墜入谷中,正落在藤甲兵之中,頓時火光沖天,烈焰熊熊,映得谷中亮如火場炭窯一般。火光之中,只見藤甲渾身著火,一個接著一個,火勢沿著山谷蔓延,直燒得兩邊石壁都燙得發紅。藤甲兵抱頭哭嚎,聲音撕心裂肺,間雜有松油柏枝燃燒的嗶嗶剝剝的爆裂聲,當真是慘不忍睹。滿谷之中火光沖天,道遇藤甲,無有不著。不消半晌,便將三苗的八千藤甲兵燒死大半,蜷縮擁抱,死在一線蛇門谷中。惟有蒙帶著數十個輕健蠻兵在後方從後突圍,被伯益率兵俘虜,才僥幸留下性命。

    大禹和眾人望見一線蛇門谷中焦尸累累,橫陳蜷縮,一派淒慘模樣,無不唏噓感嘆。

    正是:

    風雲爭斗起刀兵,藤甲蠻兵逞強凶。

    不知煙消火滅處,八千子弟灰飛冢。

    要知虎豹嘯山林,柏影森森鳥無蹤。

    誰知蛇形蜿蜒谷,成敗由來荒骨壟。

    且說夏師在一線蛇門谷火燒三苗八千藤甲兵,生擒蒙,有苗氏大為震動,一病不起,三苗其他小部落首領也是戰戰兢兢,不敢妄動。夏師則是一鼓作氣,先克江陵,後取石首,兵至澧縣,將三苗蠻兵趕至沅江以南,湘江以西。

    有苗氏眼看大勢已去,又有三苗的幾個小首領苦苦哀求他和夏師求和,便同意和夏師和談,歸順華夏部落聯盟。

    大禹得到有苗氏的承諾,同意三苗的和談。雙方在南巢會面,有苗氏將酋長青玉權杖雙手捧起,獻給大禹,立誓歸順華夏部落聯盟,並承諾每年向華夏交十抽一稅。大禹鄭重接過青玉權杖,賜給有苗氏白壁一百,金石十方,蠶絲二百匹。自此,從堯帝時便經常提起動亂和部落爭斗的三苗部落徹底歸順華夏,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一部分,有苗氏也在歸順不久後溘然離世,他的後輩自此也接受華夏的統治。

    戰後,方溪隱謝絕大禹的策羽之位,決心歸隱山林,吟嘯林泉之間。大禹見他去意已決,不能勉強,便取下隨身攜帶的一塊黑玉,上書“華夏之地,方氏溪隱子孫皆可耕用”十四個小字,贈與溪隱先生。方溪隱躬身長拜,隨後長笑高歌,轉身走向深山密林之中。

    歌曰:“鳳求凰兮雲從龍,遭逢干戈遇英雄。山河崢嶸桑田變,五湖四海息彤弓。”

    平定三苗後,大禹率夏師向北回朝,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自從禹目睹三苗之戰的慘狀,便格外注意與民休息,恢復民生。

    舜帝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舜帝四十七年冬,天隕霜,不殺草木。舜帝有感,向天祭祀,自陳罪責,帶著娥皇、女英,巡狩天下,觀天下百姓疾苦。自舜帝都城蒲阪向南,三年之後,來到帝丘西南的鳴條。舜帝在此處停下腳步,開始在鳴條定居。

    舜帝晚年整日撫琴勞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天,他听聞熊耳山有一位老農能吟唱堯帝時的歌謠,便打算拄杖親自去拜訪。

    年老的舜帝體力大不如前,娥皇、女英曾要隨他前去,他堅持要自己一個人去。

    正是秋風蕭瑟,楓葉如丹,陽光照在年老的舜帝身上,他拄著一根有些干裂的竹杖,踱著步子,顫顫巍巍地向熊耳山走去。

    熊耳山群山環抱,層巒疊嶂,霧氣氤氳,飛瀑直下。熊耳山主峰更是籠罩在白雲一片之中,頗有雲萊仙境之感。

    舜帝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之中,偶爾踫到砍柴的樵夫和打獵的部民,他也親切地微笑問候。可此處的山民並不識得舜帝,只是覺得這個老態龍鐘的人很有威嚴,又很慈祥親切,也微笑問候。

    舜帝行到朝陽洞前,只見一線觀天,霧雨蒙蒙,宛如水龍噴霧,青青欲雨。正在此時,忽然一道金光灑落,水霧顯出五彩虹霓之色,煞是好看。

    遠處山坡上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舜帝聞言想要叫住老者,卻只覺聲音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山霧雲嵐之間,只能听見清泉漱石之聲。

    舜帝默念老者所吟歌謠,悵然若失,嘆息道:“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于我何有哉!”

    嘆罷,他也轉身離開熊耳山,回到鳴條,帶著娥皇、女英南行,一直到蒼梧之地,隱居在九嶷山。

    第二年,舜帝崩于蒼梧,葬九嶷山。華夏百姓莫不慟哭縞素,向南邊九嶷山方向跪拜九次。帝妃娥皇、女英更是淚灑斑竹,留下斑斑淚痕,後人將狀若淚痕的竹子傳為“湘妃竹”。

    大禹更是帶領華夏部民守孝三年,願將帝君之位讓給舜帝之子商均。

    大禹回到夏後氏部落,為舜帝守孝三年,同時興農修民,推行舜帝德政。四方諸侯皆以姒禹仁義忠孝,逐漸歸附夏後氏部落。商均的有虞氏部落也出現分歧,有人支持姒禹繼承帝君之位,興盛華夏部落聯盟。同時,商均也對部落政事不太熱心,更熱衷于管弦絲竹之樂,終日聚集部落擅長樂器的族人和擅長歌舞的女子宴會,有虞氏部落也逐漸走向衰落和式微。

    舜帝崩三年,部落諸侯集會,共同推舉姒禹為華夏部落聯盟的共主,任帝君之位。姒禹率領群臣定都陽城,祭祀天地,即位登基,立國號“夏”,成為夏朝第一位後主。

    “夏”以夏後氏部落為首,共含十二部落。分別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部落。“夏後”為十二部落之首,因此姒禹建立夏朝後就以“夏”為國號。

    舜帝之時,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于是為十二州也。

    夏後禹即位後,以昆侖之銅鑄造九鼎,分封天下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九州幅員遼闊,縱橫南北。九州之內,莫不賓服。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王朝“夏”登上歷史舞台,掀開了夏朝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幕。    (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夏鼎記》,方便以後閱讀夏鼎記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賓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夏鼎記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賓服並對夏鼎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