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第59章 王爺,可向朝廷報捷!【求收藏,求追讀】 (第13頁)
夕陽將
滄龍江上,硝煙散盡,依稀能看到江面上數艘被丟棄的斗艦艨艟順著滔滔江水一路飄向下
“晉寇今日的試探算是到此為止”
站在船首的方超將長刀插回鞘內,隨手抹了一把臉上的血污,向身旁的副將吩咐道︰
“靠岸之後,你帶人統計傷亡和俘虜數量,我去大帳見大總”
“是,將不過這晉寇倒真是有兩下子,如果不是將軍您當機立斷派兵支援,今日這一陣輸的恐怕就是我們”
想起方才的鏖戰,副將臉上猶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模
“指揮晉寇的可是盧麟元那頭老狐狸,我等若是一個不小心疏忽,就會著了他的但論起水戰,咱大楚是晉寇的爺爺這從來都是爺爺揍孫子,你見過什麼時候孫子敢還手的?”
方超此話一出,周圍的士卒們頓時爆發出一陣大笑
可不是嘛,咱大楚雖然陸戰弱了些,但在這水上,那群龜孫要叫咱們爺爺!
就這,咱們還要考慮收不收他這個便宜孫子呢!
見兵將士氣有所提升,方超心中略松了口氣,將眸中的那絲擔憂悄悄隱了下
自家的那點兒事情,他這個副總管心知肚
今日一戰,更是證明了他心中的隱
北邊水面上的戰斗力,在這數年時間里,已經不知不覺快要追上他們楚國
再想起朝堂上的暗流,方超只覺得太陽穴隱隱作
內憂外患啊……
“方超,見過總管!”
步入大帳,方超向著坐于帳中的老人抱拳施
“方將軍來了?”
黃景明把目光從手中的兵書上收回,望向眼前的中年將
“末將幸不辱命,已擊退敵”
黃景明微微點頭,道︰
“將軍辛苦了,只是,此戰不過是相互試探,雖勝,卻並代表不了什將軍此番與敵寇交手,可發現了什麼?”
“總管所言甚”方超臉上露出贊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最新網址︰
第59章 王爺,可向朝廷報捷!【求收藏,求追讀】 (第23頁)
同的神色來,隨即道,“今日末將與晉寇交手,的確是發現一些疑”
說著,他將心中的疑惑盡數說了出
黃景明听罷,一雙粗眉皺起,過了良久方才嘆息道︰
“盧麟元不愧是天下名將,吾不如也!六年蜇伏,今朝試劍,這是拿我大楚水軍給他們練手啊!”
自德宗崩逝,傳位于大行皇帝,這六年間,晉楚間少有大戰,偶爾一些邊境摩擦,也被迅速平
楚國上下誰曾想,這竟然是晉國朝廷的緩兵之
如今兵鋒鑄成,就只剩下磨鋒
而晉國引以為傲的水軍,就是那老狐狸眼中再好不過的磨刀
“這……總管,可有化解之法?”
方超臉色大變,急忙問
黃景明微微搖頭,露出苦澀笑
“這是晉寇堂堂正正的陽謀,以大勢壓之,想要破解,難之又如今之計,只有兵來將擋,見招拆此事,僅止于你我之口,莫要外傳,引發朝堂動”
方超連忙點
“此事重大,方超省只是,末將心中疑惑,那晉寇何時真正出兵,大舉進犯?”
黃景明沉吟半晌,方道︰
“如今我楚國主少國疑,對方此時出兵,不僅僅是試若老夫擋得住盧麟元,那老狐狸就會順水推舟,把此戰規模控制在最小,就是當磨練手下部但若老夫擋不住,那他就真敢渡江南下,兵發神至于真正的大戰,恐怕也是在我大楚朝堂剛剛穩定之時爆”
最後,黃景明雖然說的有些模糊,但方超卻是心領神
剛剛穩定,莫過于陛下真正掌握楚國大權,或者王爺篡位成
如果朝堂之上,陛下斗倒王爺,真正掌握大權,但那些如自己這般被王爺提拔起來的兵將卻是個大問朝廷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兵
盧麟元那個老狐狸,怎麼可能會對此良機視而不見?
趙家在楚國歷經七世,威望早已深入民心,王爺一旦篡位,哪怕成功,也會令民心動到那時,晉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59章 王爺,可向朝廷報捷!【求收藏,求追讀】 (第33頁)
寇有可能尋找趙家宗室,在江北扶植為楚王,然後打著“誅奸邪”的旗號,大舉南
想到這里,方超忍不住打了個冷
這是自己一個將領該想的嗎?
溜了溜了!
方超匆忙告退後,從黃景明身後的屏風後轉出一名留著長須的中年人
“方將軍似乎猜到了什”
那人施施然坐到黃景明下首,輕聲
“方將軍心思敏捷,猜到也是正常”
黃景明絲毫不以為
“只是,沒想到局勢竟然嚴峻到了這種程度,著實讓晚生有些驚”
“盧麟元那老狐狸,要是好對付的話,老太尉就不會在這江邊被他給活活拖死”
黃景明嘆了一口
“也罷,本來想著慢慢來的,如今只能加快速度杜若,你替老夫起草一份報捷文書,安一安朝中人”
黃景明口中的杜若,就是眼前這位中年人,王杜
他和吳逸之一樣,都是黃景明信重的謀士,只不過王杜若性喜低調,不如吳逸之那般張揚,因此不被太多人所
黃景明對待吳逸之,在態度上更像是對待晚輩,而對于王杜若,則完全是平輩相
若將兩人相比,吳逸之更擅軍略,王杜若在政略上更突出一
王杜若應下後,又道︰
“王爺可在奏表中給諸將請功求”
黃景明微愣之後,笑了起
“也罷,就按照杜若的想法,老夫也來試一試龍椅上那位的底線!”
不多時,數十騎快馬從大營中奔出,馬上騎士身後插著一根一人高的小旗,旗幟上寫著大大的“捷”字,向著神京方向絕塵而
露布報捷!
顯然,對于晉寇入侵,整個楚國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提振軍心民心
隨著信使一路北上,晉楚交鋒,楚國擊潰晉寇先鋒,殺敵五百,俘虜一千,焚毀晉寇大小船只數十艘的消息從臨江府傳到京都府,隨即向著四面八方傳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