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朱見深的御駕到了南京之後,先是開始籌備祭孝陵之事,前面根本就沒有設置早朝,而在之後,朱見深下旨內閣聯系各機要衙門開始對往年稅銀進行重新核查,催收。
因牽扯衙門很多,早朝便更改為了六日一次,平時在下午的時候,皇帝陛下會在乾清宮召見大臣。
而關于連帶重罰,是在六日一次的大朝會之上。
內閣首輔李賢做出催收稅銀的總結,說了半個時辰,從隱瞞的田地數量,到後續少繳納的稅銀。
一串串的數字,觸目驚心。
這一個多月的催收所得量,竟然收取了全國超過三成的賦稅,而被翻出來的土地數畝竟然高達四十六萬,這你藏,我藏竟然將一個縣城都藏沒了。
最為可怕的是,新稅制在江南徹底推行還不到六年,六年的時間中,大明少了一個縣的土地與人口。
坐在龍椅之上的皇帝,听完李賢的話後,怒不可遏。
“他們的書都是讀到了狗肚子里面去了嗎?天下為公,忠君愛國,場面話說起來真好听啊,這讓他們按照律法繳納稅銀,就像是要了他們的性命一樣。”
皇帝的勃然大怒,也讓百官群情激憤,有數名官員紛紛上奏,直接在奉天殿痛罵這些為富不仁的鄉紳士族,表現的極其厭惡
也有要求立下嚴法,約束這幫為富不仁的鄉紳士族的官員。
看著百官如此激憤,皇帝陛下的火氣有所下降,可等到朱見深說了一句話後,他的無名火氣又上來了。
他只是輕輕說了一句︰“不知諸位愛卿,覺得應該立下什麼嚴法呢。”
這句話一說出口。
整個奉天殿中立即就變得安靜起來了,群情激憤的官員們,也都不說話了。
而站隊伍最前面的,李賢一言不發,徐有貞左右張望,韓雍想要說些什麼,卻被後面的彭時拉著。
李賢作為內閣首輔,又是此次催收核查的負責人,在這個時候不方便講話,而徐有貞也在這個問題上,變的謹慎起來,因為他此時並沒有察覺到皇帝的真實用意,韓雍雖然想要支持立下嚴法,約束士林,可他的位置越發的重要,對朝中的形勢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他也不能在事情還未清晰的時候,貿然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彭時阻止他是對的。
因為對于皇帝來說,沒有任何決策是臨時起意的。
所以,皇帝陛下既然直接說了立下什麼嚴法,那心中一定是有所章程。
按照以往慣例,在這種大的國策上面,皇帝都是要召見核心的大臣,先行通報,開一個小型的踫頭會,可這次不管是徐有貞,還是李賢,都沒有在事先得到任何訊息,而朝中也沒有任何風聲。
那是因為朱見深這次想要用宦官的力量了。
趙化農,高義在下面運作。
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這些年,朝廷對于士林打壓一直存在,雖然,朱見深憑借著皇權,以及徐有貞等人的協助,一直沒有出過什麼亂子。
可官員們的內心還是有所排斥的。
國家重士,這是漢民族大一統王朝的核心綱領。
可此時的大明,卻在這條路上背道而馳。
“怎麼,這麼多的人,連個章程都想不出來嗎?”
官員們紛紛低下頭去,特別是從南京本地的六部官員,北京城方面來的人,在事後拍拍屁股,跟著皇帝陛下離開了,可他們卻還要在南方為官。
給江南的大戶鄉紳設置嚴法約束他們逃稅避稅行為,那以後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而從北京來的官員,心里面也有小九九,雖然他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那麼多的田地,沒有那麼多的財富,可現在自己都已經起來了,之後家族發展會快上許多,過不了多久,他們自己的家族也會需要逃稅避稅,現在為這個獻言進策,不就是在給未來自己的子孫後代找麻煩嗎?
雖然忠君愛國是儒家的第一課,但很少有人能夠把國放在家的前面,私心是不可避免的。
而正在皇帝陛下想要發飆的時候。
葛汪洋站了出來。
提出了連帶重罰。
一下子動到了士林豪紳的腰子上,不,準確來說,應該是一下子動到了整個讀書圈子核心利益上。
一人避稅,全家遭殃,五福,六代都要受到影響。
就連,徐有貞在听完葛汪洋連帶重罰之後,都是眼角抽搐,他終于知道這件事情為何,皇帝陛下不願意跟自己事先通風了……
而官員們大多不樂意,可卻沒有人敢當著面反駁葛汪洋,因為他們會找尋時機,現在的皇帝正是龍顏震怒之時,貿然的出來唱反調,容易成典型被殺雞儆猴,淪為工具。
朱見深登基這麼長時間,親政也有數年,他的狠辣,果斷,這些臣子們,可都是清清楚楚。
而朱見深在听到葛汪洋的獻策後,表現的很是熱衷,滿意,這無疑又給在奉天殿官員的內心蒙上了一層陰霾。
他的火氣像是得到了舒展,並且大肆夸獎了一番,這個之前毫無存在感的葛汪洋,並連升三級,讓其做了南京都察院的右僉都御史。
這就在已經開始釋放信號了。
雖然大多數官員在朝堂之上,不敢多說什麼,可退朝之後,這些官員聚在了一起,眾所周知,人的膽量是來自于聚眾扎堆。
你明明知道前面有坑,你一個人的話,是絕對不會跳的,可要是一群人,從眾,起事的心理,會讓你竄到著其他人去跳,甚至,等到確認別人跳下去摔不死的情況下,也會縱身一躍。
而官員們彈劾葛汪洋空談誤國的奏章,是在朝會的下午送到了皇宮。
他們從各個方位,無死角的抨擊著葛汪洋,想借此,抨擊他所說的連帶重罰,當然也有一些直接跳坑的人,直接全盤否認連帶重罰這樣一個禍及家人後代的政策,稱之為暴虐之舉,上違天道,下背黎民。
也有一部分具有政治頭腦的官員還在做觀望,不願意那麼快的表明自己的態度。
而其中代表的就是翰林院學士,因催收稅銀,而被朱見深火速命其入內閣參預機務的萬安。
未來的南方士林的領導者……
大明未來的內閣首輔……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