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瓚離開後。
朱見深便讓宮中所有的人都下去,而後自己親手打開了面前的木箱。
在書的最上面,是于謙給他寫得一封奏章。
這也是最後一封奏章了。
可當朱見深鄭重其事的打開奏章之後。
他愣著了。
他以為于謙會對他有很多囑托,但上面只有一句話,短短的八個字。
“悠悠眾口,止絕于耳……”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頓了片刻,朱見深苦笑一聲。
他當然知道于謙給自己留下這句話的含義。
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廣納諫言的角色,可于謙卻本末倒置的表示,讓皇帝不要听那麼多臣子的話,就是在告訴朱見深,對待任何的官員,都要小心為上,可信,但不能全信,當然,這也是朱見深一直行事的準則。
但這個行事準則是會變得,隨著時間的流逝,行事規則會隨著人心態的變化而變化。
皇帝掌握權力的時間久了,帝位已經無法動搖之後,他會變得驕傲,變得自大,甚至,他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國家的神,他不會出錯,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還一直保持著謹慎。
唐玄宗李隆基永遠都是後世帝王的一個警示。
對于一個皇帝來說,忠言听不听的進去,不重要,可若是讒言能夠听得進去,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于謙給他留下的這句話,不是對此時的朱見深說的。
而是對二十年後,甚至三十年後的朱見深講的。
要時刻保持現在清醒的頭腦,擁有自己的判斷,不管是到了中年,還是到了暮年,都要謹記自己是一個帝王,所行之事,關乎成千上萬百姓的命運。
“于太保,朕受用了……”朱見深說著輕嘆口氣,而後將奏章合著,苦笑一聲。
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笑什麼。
或許,他也感覺到了一種很深的孤獨。
帝王是孤獨的,因為帝王不會將權力分給任何人,也害怕有誰想要得到他手中的權力,所以他注定是孤獨的。
誰當皇帝,都是滿天下找鷹犬打手,找佳麗美人,而不是找朋友。
滿朝文武,有很多人都認為皇帝陛下是一個記仇,小氣,好大喜功,甚至有些殘暴的君主。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皇帝是一個愛民敬民,勇于改革的皇帝,若他的舉措能夠成功持續下去,大明朝富庶可超兩宋,強大可越漢唐。
但朱見深不會將別人的看法放在心上,不管如何,現在的朱見深已經是一個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了,一念之間的決定就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雖然朱見深到此時沒有成為昏君的前兆,但親政之後大興刀兵,佔朝鮮,奪安南,滅女真,大開海路,推動新稅制,這可是動了很多人的利益,
要不是太祖高皇帝遺留下皇權至上的制度,要不是土木堡勛臣集團得以保留,做完這些事情的朱見深,注定眾叛親離,寸步難行,要用自己大多數的時間精力,去跟文官們扯皮……
昏君讓臣子百姓們感覺到害怕,可明君也會讓臣子百姓們感覺到敬畏。
不管是昏君,還是明君,他的社會關系永遠是單一乏味的,他們都注定不會有說心里話的人。
在之前,朱見深只有兩個人可以說上一兩句實話。
一個是張保。
一個就是于謙。
可兩個人現在都離他遠去。
而這也代表著朱見深的孤獨之路,要一直延續下去……
短暫的失神之後,朱見深便拿起了于謙整理的見聞錄,看了起來。
乾清宮中靜悄悄的。
只有朱見深翻閱書籍的聲音。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情育一方習俗……
于謙記錄的很是詳細,朱見深也看的很是入神。
半個時辰後,趙化農躡手躡腳的進入了乾清宮,看著皇帝陛下很是認真,趙化農停頓片刻,想著讓皇帝發現自己的到來。
可等了許久後,朱見深也沒有看他一眼。
趙化農只能輕聲說道︰“陛下,詹侍郎求見陛下……”
听到趙化農的話後,朱見深連頭都沒有抬起來︰“他有何事?若是為了他女婿的事情,就不要來見朕了。”
剛剛孫瓚在這里爭取到了去安南帶兵,而詹楊是孫瓚的老岳父,他一定第一個得到消息,現在過來求見,朱見深的主觀意識做出了判斷。
“陛下,詹侍郎說是有要事求見,至于是什麼樣子的要事,奴婢也不清楚,不過絕對不會是因為孫瓚的事情,因為奴婢剛剛已經確認了。”趙化農輕聲說道。
听完趙化農的話後,朱見深放下了手中的書,頓了片刻後開口說道︰“讓他進來吧,朕要看看,他到底有什麼事情?”
趙化農得到旨意之後,便出去宣召詹楊,而朱見深也用這個時間,將于謙留給自己的八字奏章,以及見聞錄小心翼翼的放在了木箱之中。
朱見深沒有等太久,趙化農便帶著詹楊進入了乾清宮。
詹楊行完禮後,朱見深便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機要之事為何事?”
“陛下可還記得成化十二年頂撞陛下的張懷芝嗎?”
朱見深听到詹楊的話後,愣神片刻,他努力的回想著成化十二年發生的事情,雖然朱見深對于奉天殿撞柱子的事情印象很深,可對這個名字卻沒有什麼印象,此時詹楊忽然提起來,朱見深也無法將其聯系到一起去,因為頂撞自己的文官有些多。
“陛下,張懷芝是禮部儀制,曾在成化十二年在奉天殿頂撞陛下,撞柱死諫,陛下宅心仁厚,並未懲罰,反而升職遣其為使,送往琉球……”
詹楊說完之後,朱見深便立馬回過神來︰“原來是他,他怎麼了?”
“陛下,他回來了。”
“誰讓他回來的,是徐有貞,還是李賢啊,為何朕一無所知,無人稟告……”
“陛下,他是偷跑回來的,身上有著琉球國國主的求救書,想著面見陛下……”詹楊趕忙說道。
朱見深听完之後,眉頭一皺,琉球國雖然離倭國比較近,可若是說政治親和度,他是靠近大陸的,這里本應該成為中華在大航海時代的橋頭堡,可倭國的侵略,分化,讓琉球成為了他們的沖繩……
難不成,現在倭國都開始對琉球有了想法了……
這還得了。
對我大明的屬國有了想法,問過我們的意見嗎?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