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瀛穿著嶄新的蟒袍,腰佩玉帶,頭上戴著梁冠。
國公的蟒袍,與尋常的賜服是不同的。
雖是蟒袍,但卻跟皇帝的常袍龍袞服極為相似。
當然,斗牛服,蟒服、飛魚服這些賜服只能算是有些神似。
朱見深登基之後,對于賜服的標準也提高了不少,在正統朝的時候,有些品級的太監都能得到賜服,穿上之後,也是威風凜凜的,可朱見深卻廢除了這一點。
以前正統朝的賜服,太監們不能再穿。
整個皇宮,也就只有張保一個人擁有朱見深的賜服,但張保在宮里面卻從來沒有穿過,只有再回到老家的時候,會穿上一段時間。
陳瀛到了乾清宮之後,便行禮謝恩。
“臣寧國公陳瀛,自幼愚笨,繼承其父爵位,武職,曾侍奉大明三位帝王,有功勞,有苦勞,也有莫大的罪過,承蒙陛下看重,不計前嫌,委與重任,又擢升國公,臣不勝感激,心中忐忑,日後定殫精竭慮,為陛下分憂,盡忠,為朝廷,社稷浴血奮戰,馬革裹尸。”
朱見深臉上洋溢著柔和的笑容。
“寧國公,快些起身吧,咱們君臣二人之間,不用說那麼多,朕心中都明白。”
“謝陛下。”陳瀛說著站起身來。
雖然皇帝這樣說著,可陳瀛卻是永遠記得,在新稅制剛剛開展的時候,當時還小的皇帝陛下可是想過要拿平汝郡王朱壽當雞崽子殺,要不是平汝郡王那個時候,機靈,弄不好還要丟一次大人呢。
皇帝陛下從小就懂的與臣子們拉近關系,可你要是真的覺得,自己跟皇帝的關系近了,你也馬上就要涼了。
皇帝陛下跟你講感情,可你不能同樣跟皇帝陛下講感情,他可以用感情為由,拖欠你的工資,延遲你的退休,可你不能用感情來要求增加自己的待遇以及工資。
思危,思退,思變,這可是家天下背景下,官員們永不褪色的保命之術。
知道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懂得,且能一直堅守的人,卻很少。
陳瀛雖然是武將,但其身邊也跟著一群頗有才學的智囊幕僚。
陳瀛時常會詢問他們朝廷之局面,自己該如何自處,這些智囊幕僚雖意見不同,但也能給陳瀛帶來諸多的想法。
在這些人的影響下,陳瀛在為官之上,也頗為成熟,有著自己的準則。
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要巧,退要妙,不知進退,實為取禍之道。
人有欲望貪念,有名利執著,乃人之常情,但人力有時盡,適時節制自身的欲望,明白水滿則溢的道理,時刻保持敬畏皇帝,不忘初心,才能善始善終。
“為寧國公賜座。”
張保听到之後,親自走下玉階,給陳瀛搬來了一張椅子。
曾幾何時,御前賜座,只是于謙的獨榮,在此之前,也只有英國公,興國郡王張輔是這個待遇。
“謝陛下。”陳瀛恭敬說完,而後便坐下身去。
”寧國公,今日你來謝恩,你我君臣二人正好有獨處地良機,朕有事情想要詢問與你,你可要給朕說實話啊。”
“陛下所問,臣知無不言,不敢有所隱瞞。”陳瀛趕忙說道。
“安南之戰,進展迅速,這是朕始料未及之事,現在我大明王者之師已經收復了大半的疆土,安南的偽朝廷在南方亂作一團,政令不通,軍令不通,再無實力與我王者之師正面對抗。”
“眼看著戰事這一兩年,就要結束了,論功行賞,也是戰事結束之後,較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心心念念著朝廷的賞賜呢,石亨,該做何賞。”
朱見深緩聲說完之後,便一直看著陳瀛,想要觀察他是否有些情緒波動。
但陳瀛還是一臉常態。
“陛下,雷霆雨露,皆是天恩,為將者,為國征戰乃是本份,勝可賞賜,敗可論罪,無論如何定罪,或是如何獎賞,都是陛下的一念之間決定的事,臣不敢逾越多言。"
朱見深听完之後,只是淡淡一笑。
即便朱見深的內心成熟,可即便在成熟的人,也喜歡听好听順心的話。
“朕也不瞞寧國公了,石亨可是找朕要國公的爵位呢,朕呢,也在左右為難,只是想要征求一下寧國公的意見,按照論功行賞,石亨該當國公之高爵,可石亨有些驕縱,這些年啊,因為驕縱也惹了不少的麻煩。”
說到這里,朱見深停止了言語。
陳瀛也一下子捕捉到了陛下的心思,當下便開口說道︰“陛下,武陽候確實驕縱,若是給了高爵,只怕對他不利,臣提議,可暫緩受爵,等到安南徹底平定之後,石亨回到京師之後,在由百官議定。”
"臣想著,武陽候也不是三歲小孩,當能體會朝廷的苦衷,陛下的苦心。“
朱見深的意思就是讓陳瀛阻止自己給石亨受高爵,而朱見深還是會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讓石亨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國公爵位。
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一台戲下來,必須有人扮演惡人,而陳瀛也是主動的承接了這個角色。
朱見深听完陳瀛的話後,心中非常滿意。
要是所有的武將都像陳瀛一樣那麼有心機,自己肯定睡不著,可若是沒有一個陳瀛這樣的角色,自己肯定睡不好。
“寧國公說的,朕記在心里面了。”
“寧國公既然來了,朕還有一件事情,要對寧國公講述一番,朕的六弟朱見淳雖然才九歲,可前些時日,皇後對朕說過,漢王,平王兩個人的婚配顯得有些倉促,靖國公陳 即是太祖高皇帝麾下之將,又在靖難之時,有從龍之功,此時也是滿門忠烈。”
陳瀛听完皇帝的話後,從最先的迷糊,到後面也漸漸清楚了,這是要給他的皇弟說對象啊。
可自己只有兩個兒子,沒有女兒啊。
不過片刻之間,陳瀛也反應了過來,自己沒有,自己的三弟可是有好幾個女兒。
但這幾個女兒都是庶出,最小的也比陛下的六弟,年極大了兩三歲。
正當陳瀛頭腦風暴的時候,朱見深繼續說道︰“你的三弟陳涇現為廣西都指揮使,朕听聞他最小的女兒,今年應該是十一歲,將門虎女,朕願意為其定下婚約,等到朱見淳封王之後,便可與其婚配,為其正妻王妃。”
“陛下,臣三弟確實是有幾個女兒,可都是庶出,怎敢配天家啊。”陳瀛趕忙說道。
“庶出何妨?”
“可臣的三弟著實輕浮孟浪,到現在也沒有給過什麼名分,這,這要是傳出去,天子蒙羞啊。”
他當然知道,朱見深有這個想法,是表達對自己看重的一種方式。
與皇室聯姻,本就是大明的傳統。
可他也害怕皇帝陛下並不清楚,三弟家的真實情況。
漢王娶了平民之女,可身份清白,在加上滿朝文武皆知,這是漢王犯錯在先,理應負責。
而平王就走向了正規,娶了可是忠義侯的嫡女,高門大戶,嫡出才能配親王。
而老三家的情況,就有些特殊了。
那幾個女兒的情況,陳瀛了解不多,可對他的三弟,陳瀛就了解的多了。
幾個女兒的母親都是出身卑微,還有幾個是罪人之後,從瓦舍之中被老三買過去的,這可就犯了大忌諱了,而且在買下之後,在府中也沒有什麼名分,這就更不合適了…………
陳瀛是從兄長手中接過的泰寧候爵位,而在真正的歷史上,陳瀛戰死的時候,也沒有兒子,其爵位也是傳到了陳涇的身上,而陳涇在廣西鎮壓大藤峽叛亂的時候,屢屢犯錯,被問罪處斬,泰寧候一系爵位險些被廢除。
與老二陳瀛不同,陳涇性格較為輕浮,現在自家二哥,坐鎮中軍都督府,背靠大樹,在京的時候,也比較高調,很少納妾,幾乎都是買女子侍奉自己。
而朱見深所說的其最小的女兒,很有可能就是這樣具有歷史遺留問題而導致充當歌妓的女子所出。
朱見深聞言停頓片刻。
“寧國公的忌諱,朕心中明白,寧國公大可放心,這個陳涇的小女兒其母親確實是出自瓦舍歌姬,可她的父親,卻也是大明的忠良,正統十三年因王振擅權,被判處流放,其家中女子也被充入歌院瓦舍之中。”
“朕對此清清楚楚,寧國公,下去之後,你便安排此事……”
“不過,陳都指揮使,你還是要多番的管教,不要給你惹事。”朱見深緩聲說道。
擢升陳瀛為寧國公,與天家親王聯姻,以抬高恩寵,這本就是一套組合拳。
張保下去派人調查,查了數日,也沒有發現陳瀛有女兒,連個私生女都沒有,這個情況就有些尷尬了。
當下朱見深便想到了陳瀛的三弟陳涇,而後張保又下去調查,還查出了一樁涉及到太上皇的案子,當然,皇帝肯定也不能說是老爹昏庸,這個時候,王振就又成了合適的替罪羊……
當然,在這一些列的事情中,作為皇帝兄弟的朱見淳是沒有一絲發言權的…………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