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444章 檄文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光頭李三 本章︰第444章 檄文

    一部分的官員那可是越說越興奮。

    可也有一小部分的官員從頭到尾保持了沉默。

    對于這些人來說,西南戰事一開,那可不是一年兩年能擺平的啊。

    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公張輔去了兩次平定,所用軍隊二十余萬,民夫更是不計其數。

    而後就算佔領了安南,也是叛亂不斷。

    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就是對于安南的真實描寫。

    這就像是一個爛攤子,大明要是進去了,想要再次抽身,可就難了。

    當然,朱見深清楚想要拿下安南的難度,可他心里面卻知道,拿下安南,對于後世大明對于半島的經營非常重要。

    那個地方就是亂,可為什麼大明不能插手亂局之中,在半島取得優勢,也為後世的之子孫,打下大帝國的基礎。

    若大明想要走老路,去拿下安南,並沒有多大的用處,可若是想要從傳統的大陸框架的模式,做出一點點輕微改變,在海上齊頭並進,安南的作用就尤為重要了。

    奉天殿中,群臣義憤填膺,聲音嘈雜,皇帝陛下稍稍擺手,噪雜之聲,減少許多。

    而張保也在這個時候,打開了手中的檄文高聲誦道︰“成化十三年四月,武陽候石亨,兵部尚書韓雍、都督沐瓚,柳青,徐�Y等進軍安南,告內閣中樞、六部部監、都察院,大理司,六科給事中,各省三司,駐地宗室藩王。”

    “自帝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宣德年間,北夷叛亂不止,發平吳之誥,言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諸年之間,倒行逆施,南夷不學無識,無術弄權,承君之寵,如彼之專,貪天之功,分裂大明,規錮山澤,奪民本業,造起九廟,窮極土作,狂妄自大,不尊中國,不理法統,此其逆地之大罪也………………”

    這邊奉天殿發布了滅賊檄文,而安南的東京升龍城,也就是河內城的皇宮之中,百官也在商討大計。

    明軍進行的速度很慢,不慌不忙,想著來日常長。

    同樣這也是石亨在總結了王通,柳升之敗的經驗,柳升可是朱棣麾下的猛將,也是神機營的創造者,他之所以失敗,就是輕敵冒進,英國公張輔進軍安南的時候,一路高歌猛進,在太宗文皇帝二次北伐之前,用了很短的時間,平定了安南。

    柳升帶著大軍從雲南出來,也是想著快些解除交州城之圍,連天大雨,還在行軍,而中途遇伏,支稜之役一代大將葬生于濕地沼澤之中,他的身死也讓在越的明軍徹底潰敗。

    所以石亨知道,這里不是北方,天高地廣,可大開大合,再這里作戰,需要謹慎為之,只要不犯錯,就能找到對手的錯誤。

    安南之地,經常下雨,地上也多是沼渣濕地,在跟著鎮南關交際處的地方,就像是一處荒涼之地,

    自鎮南關出來已有半月,中路石亨所率本部大軍只遇到了些許的抵抗,而王通在靜安都已經鏖戰數日了,沐瓚也是在涼山與黎朝的駐守軍踫到了一起。

    只有石亨的中路大軍,在入越半月後,都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

    而黎朝對于都城的防御布置就很快了,可快的卻沒有任何章法,他們在挑戰場,想著跟他們的黎太祖學習,一戰而定天下。

    可黎宜民的能力,肯定跟他的太爺爺不一樣了。

    小時候被廢的經歷,讓他有些患得患失,也有些心理變態,對于扶持他的臣子武將充滿了不信任,在他看來,這些人能夠扶持自己,就能轉頭去扶持別人,要不是明軍的大舉壓境,他早就大開殺戒了。

    當然從歷史來看,他的想法也沒錯,正是他殺功臣殺的不夠果斷,不夠心狠手辣,才造就了他的悲慘結局,被扶持他的臣子誅殺,當了大半年的皇帝。

    黎宜民雖然年輕,但臉色蒼白,瘦弱之極,身穿龍袍金帶,卻也沒有一絲帝王的英氣。

    黎朝的官職跟大明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六部、六科、府、州、縣官都是如此。

    阮熾、丁烈,于洋等文武官員站在下面,高聲闊論。

    前線已經開始打起來了,可黎宜民還是有些僥幸之心,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不想與大明再次發起戰爭。

    所以在龍椅上的黎宜民听著大臣們話,總是心不在焉的。

    “陛下,以臣看應該效仿太祖皇帝的支稜之役,主力伏擊,鏟除來犯明軍。”丁烈在跟文官武將扯完皮後,便對著龍椅之上的黎宜民進言道。

    黎宜民听完之後,嘆了口氣︰“可有十足把握。”

    丁烈是清化開國武勛的代表,年少之時,曾跟著黎利,也就是他們口中的黎太祖,跟大明的軍隊在升龍城,清化城等地作戰多次,他也是堅定的強硬派,覺得三十年前,他們能夠戰勝大明,現在他們依然能做到。

    既然是頑固的強硬派,那就是此時黎宜民最討厭的人。

    “陛下,無十足之把握,不過臣會盡力為之,大軍該調動了,不能看出明軍慢慢的靠近我們都城啊。”

    “陛下,以臣看,丁將軍說的有些不對,明軍無故來犯,肯定是有所誤會,臣覺得應該是受到了一些土司的挑撥,我們只要解釋清楚,一場大戰就可避免,也不至于讓百姓重回戰亂之中。”于洋趕忙說道,這個于洋是傳統儒家士子,也是黎宜民登基之後的新貴,針對明軍囤積鎮南關之事,于洋從一開始都是無比的堅持,要談,不宜開戰,而他現在是兵部的尚書。

    丁烈,阮熾兩個開國功勛看著這個後起之秀,眼中充滿著鄙夷,尊嚴從來不是談出來的。

    “哼,人家都兵臨城下了,你還想著談,怎麼談。”

    “先小勝一場,迫使明軍退兵,我們又不是深仇大恨,他們為什麼會咬著我們不放,若是你大勝而歸,只怕惹惱了明軍,到時再來援軍,那就無法收尾了。”于洋輕聲說道。

    而听完于洋的話後,丁烈覺得听到了很可笑的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哈哈大笑起來。

    而坐在龍椅之上的黎宜民,听著丁烈不加掩飾的恥笑,心中產生了不滿,朕覺得丁尚書說的有理啊………………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老爹是叫門皇帝》,方便以後閱讀我老爹是叫門皇帝第444章 檄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老爹是叫門皇帝第444章 檄文並對我老爹是叫門皇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