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進程……
朱見深加重于謙恩典,徐有貞提出新稅制,商輅被罷官,王文代表一眾保守官員問政刁難,繼而引發奉天殿大混戰,而後又經過王文問責,陛下發怒,于謙求情等一系列事件。
讓朝中的百官情緒時而高漲,時而低落,時而恐懼,又時而興奮……
此時的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
只因這一切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
多少年了,大明朝的朝會都沒有像今天這麼熱鬧過。
而在接下來,于謙對于新政繼續講解,問政的王文也不敢在說話了。
人嗎,即便是在頑固,在不怕死,可要是精氣神被抽走了,那就會自發的頹廢,變得圓滑,跟何況朱見深剛剛訓斥王文,也不全是假話。
為了自身那上不得台面的私欲,這一點朱見深並沒有說錯,而王文心中也清楚。
心里面都已經動搖了,又如何站在維護法統的制高點去批判于謙等人的“亂法亂國”之稅制……
實際上這就是一場博弈,不能說朱見深,于謙等人已經贏了,但卻勝在了先手。
在權力的最高中樞,獲得了先手。
朱見深本是要控制成國公朱壽,繼而讓泰寧侯帶頭支持,將武勛集團給搞定,但朱壽腦子活,直接甩鍋,在陳瀛帶頭後,也趕忙附和,促使整個勛貴集團一窩蜂靠攏過來。
實際上,對于文官來說,武勛集團這幫讀過一些兵策,就跟讀過聖賢之言一樣拽的大老粗,他們支持不支持,並不重要,可對于朱見深來說,就很重要了。
京營二十余萬軍隊,可是新政兜底的存在……
于謙講的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具體細節。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本來要引爆火藥桶的的政策,卻沒有泛起一絲火光,因為火藥桶已經提前炸了……
一個尚書被罷官,一個尚書差點丟了腦袋……
皇帝太過信任于謙,李賢,徐有貞三人,並且他們自身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也有。
罵,罵不過,打,打不過,文斗武斗都不行,只能隱忍不發。
即便是有些官員心中還有火氣,那也不敢爆發出來,弄不好就被徐有貞,詹楊這兩個好斗之人,抓出來猛揍一頓。
既然在朝會上反抗不了,那就只能好好听,好好學,反正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夠搞定的事情。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要的是全體官員鄉紳的銀子。
所謂當差,就是要承擔徭役,土地也要繳納糧食稅收。
但並不是要讓一個有功名在身又有些家產的中年胖子去城牆上搬磚,去河道里面挖泥,你可以用銀錢來代替自己的差事,或者是自己掏錢去雇別的人去代替他們,當然,這個銀錢數量很小,只是要讓他們履行自己的交稅義務。
大頭在後面的一句,要讓那些不用交稅的鄉紳官員,也要跟普通百姓一視同仁,要根據土地,繳納糧食稅收。
並且為了抑制土地兼並,在征收的標準上,也有一部分的改動,繼而又增加了諸多的律法維護……
大明的稅收一直都很低。
普通百姓是三十取一,維持不變。
超過一百畝田地之後,不管你是不是鄉紳,就變成了三十取三。
一千畝田地之後,三十取五。
兩千畝的時候,三十取十。
當超過一萬畝的時候,不征了。
為什麼。
因為大明沒有向掉腦袋的人,征收稅收的習慣……
這是為了阻止土地兼並,佣農跟大明朝的百姓是有區別的。
若是新政一推開,他們這些佣農就沒有了土地,也不用交稅,更不用想著辦法去做什麼隱秘人口的事情,直接就合法化了。
我沒土地,我肯定不交稅啊,到時候我賣了自家的地賺一筆錢,再跑過去給鄉紳種地,再賺一筆。
弄不好甚至會刺激土地兼並的進程,雖然說,在這種稅制的影響下,土地兼並之後,朝廷還是要稅銀可收,甚至收的更多,但普通的百姓若是都淪為白身,對最高統治者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百姓有所依靠,才是重點。
所以在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過程中,對土地兼並的問題直接設了上限,不管你背後是什麼品級的官,想要擁有數萬畝的良田,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當然,朱見深跟于謙也知道,這個困擾歷朝歷代的問題肯定不是用這麼簡單的方式解決,只能在後續持續完善……
而于謙所說的雷霆手段,也開始浮出水面了。
阻止丈量土地者,先去縣衙喝茶,喝茶談不攏,直接下獄,在獄中還不服氣,怎麼辦,送清涼刮骨刀,頭顱無痛分割手術一台,保證做完之後,再無煩惱。
與地方官府勾結,串通一氣,隱瞞土地怎麼辦,只要被查到,有人舉報,官員直接剝奪功名,斬首示眾,故意隱藏的私通之人,罰銀十兩……ね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