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亨听著鄭種所說天大之富貴,心中一跳。
對于朝鮮的事情,朝廷並沒有給他任何通示,首陽君被徐有貞設計殺了這件事情他了解不多。
但朝鮮國內的戰爭,他卻是第一時間得知了。
至于誰跟誰打,為什麼打他不知道。
因為心中不清楚確切之狀況,他只能謹慎謹慎再謹慎。
“這天大之富貴,從何而來。”
“首陽大君執政的時候,將朝鮮府庫數十年積累之金銀都放到了北方,漢城大變之時,下官又將所有的金銀都收納起來,只要石將軍不與漢城方面一同夾擊平壤,相反,再給平壤一些支持,這些金銀全部獻給大明。”鄭種正色道。
石亨听完之後,臉色有了輕微的變動。
他雖然在這里當著山大王,瀟灑自在,可他也有拳拳忠君之心,想為陛下,為朝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現在听完鄭種的話後,有了些許的貪念。
糊涂,我干掉你,你們這些金銀不還是我大明的,弄不好還能佔著平壤城,當作安平縣的小縣城。
石亨雖然隱藏的很好,但鄭種卻是看出了石亨的一些想法。
他緩緩開口道︰“石將軍,我知道你作何想法,可石將軍,平壤城中著朝鮮那麼多的財富,漢城的人豈會不知道,你一旦進攻我們,漢城的軍隊也會隨之而至,到時候,金銀如何去分,大明豈能去搶番邦小國的財富,到時候麻煩的不行,弄不好將軍還要惹禍上身。”
“有多少金銀。”
“上等白銀八十余萬兩,黃金六千。”
石亨听完後,猛地站起身。
八十萬白銀,六千黃金。
用一些糧食跟兵器就能獲得這麼多的東西嗎。
鄭種看著石亨之表現,就知道自己已經成功一半了。
不過石亨也沒有被這個龐大的數字沖昏頭腦,他短暫的平靜後,緩緩說道︰“茲事體大,需上報朝廷,才能定奪。”
“我們已經派人去了大明京師,下官此來還是想詢問一番石將軍,這八十余萬兩白銀,六千余兩黃金,大明想不想要。”鄭種趕忙說道。
“要,為什麼不要。”
“可中樞想不想要。”
听到鄭種的話後,石亨忽然想到了于謙,李賢等人,這兩個人都是讀書人出身,現在搞得像是做生意一樣,去支持反賊,只怕有些難度。
看著石亨沉默不語。
鄭種又問道︰“若是中樞不要,那石將軍願不願意替大明收著,俗語有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啊。”
“切莫談此,這是俗語,通常拿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為借口的將軍,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石亨趕忙擺手拒絕。
雖是莽漢,但對于這種事情,石亨非常排斥,你殺掉敵國的俘虜,搶一些敵國的女人金銀,這種事情,中樞皇帝可以不管不問不深究,可若是在大問題上,你還用這句話來做的話,即便有些功勞,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陛下可不會管你初心是不是為了國家好,他不會允許這種自作主張的大事發生。
這條紅線,石亨很清楚。
鄭種嘆了口氣說道︰“那中樞有沒有可能同意此事。”
石亨來回踱步,並無言語,一個出兵平壤的想法又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了,不管了,要是朝廷不同意,自己就攻陷平壤城,誰敢跟明軍搶金銀,就干死誰。
相對于越紅線私自做主張的大事情來說,一個驕兵悍將的頭餃倒是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
大明京師,乾清宮中。
朱見深一臉抑郁,他想著昨夜都應該讓自己知道朝鮮平壤手中的底牌,派人去詢問了詹楊,被告知,陛下不要著急,臣已定在了明日朝會之後去見李季甸。
這個回話讓朱見深哭笑不得。
好家伙,真是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啊。
大明朝堂,拒絕996,拒絕剝削,永不加班,從熟背春秋的詹楊做起。
也讓朱見深不禁想到,都說大明中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現在看來,果然不假。
今日朝會之上,談的事情還是仁政之事,朝鮮的變故並未談及。
徐有貞的沁陽府事已經結束了大半,糧食價格降了下去,有老人與孩子的百姓也都收到了朝廷所饋贈。
可徐有貞卻上書,結尾驗收查訪之事,他要親歷親為,回京之日,要往後拖延一些。
有可能今年過年都不回京師了。
這讓朱見深很是欣慰,徐有貞轉變了一些,對國家對朝廷都是一件好事情。
看來自己什麼時候有時間還是要安排徐有貞見一次老爹太上皇,而後再看看他的內心是否發生了變化,最後一次考驗過了的話,朱見深才會真的選擇相信徐有貞。
在寧王之事後的廷推,李賢舉薦徐有貞加禮部尚書,掌禮部諸事,擢升武英殿大學士入閣。
本來一切順利,可到了朱見深這里,卻被叫停了。
加封禮部尚書可,擢升不行。
徐有貞知道後,並不生氣,只當陛下是認為自己太過年輕,資歷不夠,才不同意自己此時位列內閣。
但徐有貞卻不清楚,朱見深是另有其他的想法。
他一方面是對在原先歷史中徐有貞踹門的事情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是徐有貞確實立下了功勞,但在外的形象就是奸臣,只會迎合小皇帝,這樣的名聲,順利入閣,也會讓大明朝堂上出現一種不好的風氣。
你能力不行,會說話不,會說話就多說點話,讓陛下听著舒服,你自然而然的就能升遷了。
這對于大明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朱見深一來是考量徐有貞,二人連他老爹的事情都能談了,才是真正的心腹,二來,也是想要推遲兩三年,正風氣,樹新風。
雖然大臣們對于太上皇的問題避之不談,但朱見深卻很清楚,自己的父親就在這大明境內,至于在哪里,自己不知道。
可若是自己舊事重提,讓徐有貞代替自己去看望太上皇,自己就會知道了老爹在哪里,也能多做準備,一石二鳥。
錦衣衛朱驥雖然也知道太上皇遷居何處。
但朱見深旁敲側擊,朱驥只當是听不懂。
此事還是要靠徐有貞。
新年過後,便開始著手準備。
朱見深想著現在的詹楊一定跟朝鮮的使臣在談了吧。
張保在一旁輕聲說道︰”陛下,講官馬上就要到,陛下要稍作準備了。“
朱見深听完之後,苦笑一聲︰”好,你先派人去一趟禮部,告知詹侍郎,談完之後,讓他立即進宮,朕要見他。”
“是,陛下,陛下先看會書吧。”說著張保就下去安排了。
朱見深雖然只在皇宮里面呆著,但每日也算是排得滿滿的。
最大的放松,一是看他的寶貝瓷器,二就是去後花園遛彎。
其他的時間不是在看經典之書,就是听張保念各地的奏章。
全國之政務繁多,大多數他都沒有涉足,只是盯著幾件事情。
遼東改土為流。
沁陽府賑災之事。
恩奉老人之仁政。
現在又加上了一件朝鮮平壤漢城之爭。
朱見深真的想長大了,長大之後有皇後,有妃子,當然這並不是重點。
重點是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到國家大事上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