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旨意,韓雍干活也有了力氣。
法辦了馮石岐,並又挖出了一系列常年縱容寧王府的官員。
而後他又派人到了寧王府催收銀錢。
算是給被打傷百姓的補償。
至于那些最基層的護衛打手,他們要去的地方,只能是寒冷的北方了…………
而曹吉祥,周鳴等人也在南昌府附近轉了一圈,訓斥寧王一系。
老二,朱奠釷,瑞昌郡王,被懟。
老三,朱奠壘,樂安郡王,被懟。
老四,朱奠堵,石誠郡王,被懟。
老五,朱奠𩷶@ 暄艟 豁 br />
這些郡王在家里面吃著火鍋,唱著歌,好不快活之時……
曹吉祥,周鳴帶著錦衣衛與地方官員,踹門而入,先是一番訓斥,而後停了工資,禁足一年。
他們遭受到了無妄之災。
當他們得知是老大寧王朱奠培的所作所為後,大為惱火,他欺負百姓,我挨訓……
………………
夜,京師,乾清宮。
朱見深看著內閣轉運過來的沁陽府的賑災情況,眉頭緊皺。
而張保一直在旁邊守著,陛下已經看了半個時辰了。
沁陽府的賑災,官倉開放,大批的糧食有序的配送到民眾的手中,朱見深心中稍稍放下了一口氣。
可現在卻又有一件難題擺在了面前,百姓們都收到了官府的救濟糧,當地的糧價應該趨于穩定,但現在情況卻是相反,呈現飆升態勢,官府對于糧食價格的飆升,束手無策,而且這種波動已經蔓延至河南各州府那些沒有受到災禍的地方。
不管是在任何時期,糧食價格的飆升對于百姓來說,都是一種災難,有人說,糧食價格升了上去,農民的收入不也高了。
可事情不是這麼簡單,所有的一切,包括白銀黃金,都是在跟糧食做掛鉤的,糧食的價格升了上去,那麼其他所有的東西價格都會狂升。
百姓們看起來收入高了,但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都高了……
在這個時期,交通不便,沁陽府不可能影響到全國的糧價,卻會在此時掏空所有百姓的腰包。
朱見深嘆了口氣,他知道,這種恐慌的延續性是存在的。
官倉是賑濟災民,但不會平白無故的流入市場,因為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將百姓一家八口一年的口糧都配齊,他只能慢慢來,從最初的半月,慢慢擴大到一月……
這也透露出普通的百姓對官府是不信任的,在市面上有糧食出現的話,還是會呈現瘋搶。
他們靠天種地,交稅納糧,辛辛苦苦多年攢了些銀錢。
或是想給自家男娃長大後說個老婆,又或是給自家姑娘多弄點嫁妝,讓姑娘出嫁後到了婆家說話也能硬氣一些,更甚者是想將孩子送到鎮上的私塾,念書識字,可以在城中謀一個賬房…………
他們攢著的這些錢,只是為了一個簡單但又奢侈的夢想,可一場災禍卻改變了一切。
古人常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們對官府是很不信任的,他們要活著,要自救,前途迷茫之時,那些美好卻“無足輕重”的夢想,便會被拋棄。
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市面上一旦出現糧食,他們就會搶,價格自然而然的就要飆升,價格升的越高,百姓們就搶的越發厲害……
即便官府的告示滿天飛,說朝廷開放官倉,從南方運糧,三十萬百姓不會餓死一人。
沁陽府的知府,監察御史親臨一線曾下令關閉所有的糧鋪,卻被百姓們痛罵,圍堵官府,要求放開糧鋪……
不管官府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
可百姓們不信啊……
當然這也是朱見深老爹朱祁鎮在世的時候,積累下來的弊端,雖有內閣百官,但中樞卻是王振當家,在這種國計民生的大事上,朝堂之上爭論不休,永遠拿不出一個章程……
現在于謙跟李賢二人輔理朝政,實際上說,做的已經很好。
歷年災禍,都是將賑災放到了第一位,並未出現過民變之事,可對于災禍之後,百姓的日子,他們就鞭長莫及了。
現在不是後世,國家生產力低下,朝廷的精力有限,根本就不能像後世一樣弄出來災後重建計劃,刺激經濟,或者直接發錢……
朱見深也知道這點是自己改變不了的。
可他生活在底層過,他想保住那些底層百姓最後的一點希望,這也是他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善良。
“于太保,李輔臣,徐都御史,他們三人什麼時候到。”朱見深放下官文,看了一眼張保。
”陛下,已經催過了,于太保住的地方離宮城較遠,估計會慢上一些,想必李輔臣跟徐都御史正在外面宮外面等著呢。”
朱見深點了點頭。
李賢,徐有貞住在皇城不遠處,可于謙卻住的很遠,朱見深曾說要賜給老師一處就近的宅院,卻被于謙拒絕,所以每天上班,于謙要比諸多的大臣早出發,這種臨時的召見,也是最晚來到。
張保說的不錯,現在宮門外,寒風中,徐有貞,李賢二人正在凌亂。
李賢雖然感覺到寒冷,但大明朝內閣輔臣的牌面沒有丟,他巍然不動的矗立在寒風中,即便是透心涼,依然心飛揚。
徐有貞就放開了許多,不斷的踹著腳,站沒有站樣。
李賢時不時瞟一眼徐有貞,心中不由想到︰“我若是像他這麼灑脫,多好。”
“李輔臣,李輔臣,您說陛下這麼晚了,召我們入宮什麼事情啊。”
“聖意難猜,更何況,徐都御史,是陛下身邊的紅人,按理說,你應該知道。”李賢心中想到,這麼冷,給徐有貞噴一會兒,也能轉移一下注意力。
“南昌的官文還沒有到,可本官听說,錦衣衛的人提早去了,難道是錦衣衛的系統將消息傳了過來,本官替陛下擬寫的那封聖旨,只怕會把寧王藩逼瘋。”
“哼,確實罵的痛快,也該這樣罵,可寧王之事,看似是大事,實際上是小事,陛下即便得到了錦衣衛的密保,也不會夜召我等。”
“遼東的事……”徐有貞呵呵說道,石亨在遼平府安平縣呆著,小日子應該過的不錯,他去過朝鮮,也知道他們那里的風土人情,待客之道。
“孫巡撫,武陽候,將遼東事打理的井井有條,應該不是。”
徐有貞輕笑一聲︰“陛下仁慈,不是遼東之事,不是寧王之事,那就是沁陽府賑災之事了。”
李賢看了一眼徐有貞,輕聲說道︰“徐都御史,你變了。”
“李輔臣為何這麼說。”
“正統年間,你雖有才華,聰明過人,但卻不走正道,攀附王振,可現在,你走了正道,並且死心塌地的走下去,這讓本官很是欣慰。”
“多謝李輔臣夸獎。”徐有貞笑著說道,而後他臉上笑意漸漸收起,“報國無門,只能劍走偏鋒,可若是遇上明主,再無作為,豈不是,空活一生。”
說完這話,徐有貞像是想到了自己是朝廷重臣,身體站的直直的,目光深邃的看向天上的星星︰“今夜的星空很美。”
“徐都御史,今日天象,可否看出我大明國運如何?”李賢正色問道。
徐有貞听完之後,卻是臉露微笑,他很詫異,李賢竟然會像一個老友般問他這個問題。
而後他收起笑容,仔細的看著天上的星星。
頓了一會兒後,開口說道︰”皇明萬年,我族昌盛,天象大吉……”
話音剛落,馬蹄聲傳來,于謙的馬車到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