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很是滿意朱見深的表現,又在乾清宮中看朱見深臨摹了一張字帖後,叮囑道︰“要持之以恆,勿被外物所誘。”
說這話的時候,于謙瞟了一眼朱見深的寶貝藏架,意有所指。
于謙走後,張保便湊了過來問道︰“陛下,陛下,這大學之道,您怎麼了解的那麼多,講官講的時候,奴婢在旁邊听著,好像沒有這一段啊。”
朱見深笑了笑輕聲道︰“都是朕蒙的,于太保竟沒有發現。”
“蒙的。”張保驚呼道。
而朱見深也只是笑笑沒有在應張保。
提起大學,就不得不提起朱熹。
在上一世的時候,朱見深對朱熹也有過一番研究,繼而對大學也有一些認識。
大學本是收攏于禮記中的一篇,被南宋理學家朱熹單獨列出後,名聲大噪,成為了儒家四書之一。
儒家思想在諸子百家中產生,但大秦以法家治國,禮記,論語是大秦帝國焚書的重點關注對象,而在大漢之時,儒家思想登上了巔峰,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三國南北朝時期,百姓們生活艱難,統治者驕奢淫亂,當然不會用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他們需要的是佛家的早登極樂的思想,而後佛學在南北朝興起,一直延續到了五代十國。
大宋建國後,雖然依然推崇儒術,但儒家思想已經達不到歷史巔峰了。
而後北宋被滅,南宋偏安一隅。
需要英雄來拯救弱勢的國家,也需要思想來挽救頹廢的人心。
就這樣朱熹帶著他的朱子理學閃亮登場。
原先的配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新的指導思想︰存天理,滅人欲。
也就是這句話,給朱熹招惹了很多污點。
但大多數都是理解不正確所導致的,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不是簡單粗暴的字面意思。
比如你每天都要吃飯,一碗米飯一個小菜就能吃飽,你非不吃米飯,整一桌子山珍海味,胡吃海塞。
肚子餓了吃一碗米是天理,而胡吃海塞,就是人欲。
你只需要一個老婆就能解決掉自己的生理需要,你不,你非要找個十來個小老婆。
一個老婆是天理,而找十幾個老婆就是人欲。
但你沒有想過,你天天胡吃海塞,天天縱情享樂,違背了天理,那身體扛得住不。
滅人欲,滅的只是一種自身的欲望,是克己的一種態度。
但朱熹帶著新的儒家思想亮相後,有人支持,但更多的人反對,在南宋朝堂之上還因此爆發出了幾次黨爭。
而在大明正德時期的大boos王陽明也對朱子理學持不同的看法。
而朱子,也就是朱熹,毀譽參半,時至今日,有人說他是偽君子,但也有人稱他為萬世師表。
朱見深的個人看法是,朱子確實對得起亞聖這個稱號,勸人向善,成為道德模範本就沒錯,再加上朱子理學的核心四書,也是博大精深,你十五歲的時候看,看不懂,二十五歲的時候,有點意思,三十五歲,甚至四十五歲時候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就是無上的典籍。
朱子理學沒有在南宋大獲成功,一來是因為南宋本身的政治制度是開化的,二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求帝王以身作則,道德方面讓臣民無話可說,朱熹想當聖人,大臣想當聖人,都行,可皇帝不樂意當聖人啊。
大明剛建國後,並沒有將朱子理學視為治國之思想,但架不住文人信奉的多,一來二去,對于皇室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也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佳話。
…………
土木堡。
十座高大的石碑矗立在荒野之上。
這塊地方是六年前大明兵敗之地。
每座石碑上刻著四千多名士兵的名字,年齡,住址。
在正統十四年末,內閣定下了章程,從雲貴,中原,山東等地選取上好的石料。
成化一年開始動工,大多數都是在本地完成。
由兵部提供名單籍貫,進行雕刻。
數萬工匠日夜趕工,在成化二年,率先完成了北京保衛戰陣亡士兵的紀念石碑,從山東運來,落地之時,內閣輔臣于謙,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壽,泰寧候陳瀛,駙馬都尉井淵,武陽侯石亨等人親臨現場。
焚香禱告,以慰戰死將士之心。
數十萬百姓圍觀,放聲大哭者不絕于耳。
成化二年末,大同的紀念石碑完成,由中原送來,朝廷委派泰寧侯陳瀛前去,與大同總兵韓青等官吏,看著石碑落地。
成化三年,陽和,宣府,遼東等地的石碑相繼完成,朝廷委派陳瀛石亨等人前去。
而在成化四年,由雲貴送來的石碑終于到了土木堡,紫荊關,這兩個地方是內閣次輔李賢親自去的。
這也是李賢自己上書請求的。
他是從土木堡逃了回來,故地重游,想著那雨夜發生的事情,心底生出無盡的荒涼。
而今日是六周年祭。
周邊的百姓自發的前來,給戰死在這里的士兵們燒香焚紙,也有當地的大戶殺豬宰羊置放在石碑之下。
周邊百姓絡繹不絕。
一名穿著華貴,須有胡須的男人,在兩名“男子”的攙扶下出了馬車。
他望著那十座威嚴的石碑,面容輕蔑,冷笑兩聲。
“英國公那老匹夫死了。”
“是,奴婢也听說了一些,好像一個月前病逝的,還被皇上追封了興國郡王。”
一名男子趕忙說道。
“朕那兒子少不更事,被滿朝的奸逆蠱惑,竟然給大明的罪人追封什麼興國王,哼,你但且放心,朕不會忘了你們兩人的功勞,待到回到京師後,朕定會大大賞賜與你們。”
”多謝太上皇。“兩名男子趕忙應道。
此人正是朱祁鎮。
他緩步走上前去,而兩名男子也將馬車安頓好後,追了上去。
每座石碑高十米,在石碑的下面還有官府修建的英武廟,里面供奉的是在這場大戰中為國捐軀的文臣,武將。
在英武廟門口,祭拜的百姓更多。
而在廟前的香壇之中,插著滿滿的香燭,下面的香灰也堆了一地。
一個梳著沖天鬃的七八歲孩童跪在低上悄聲道︰“爺爺,這些京城的大官不死在京城,怎麼會死在我們這里呢?”
他口中的爺爺,還不到五十歲,看起來極為壯實,他將黃紙盡數點完後說道︰”小孩子家不懂,不要亂說話,快給天官們磕頭,保佑咱們永遠不受蒙古人的侵擾。“
“那爺爺你告訴我,他們怎麼會死那麼遠,我就磕頭。”小孩子跟他爺爺討價還價了起來。
一旁磕頭的稍稍大點的孩子,大聲嚷嚷道︰“我知道,我知道,咱們的小皇上你知道嗎?”
這個孩童點了點頭說︰“不是跟咱們一般大小嗎?”
“這些天官們死在這里,都是這個小皇上他爹干的,我讀書的先生說,小皇上他老爹,寵信奸臣,疏遠賢臣,才讓這麼多人死在了這里。”
“那小皇帝的爹死在這里了嗎?”
“沒有,好像被那些蒙古人逮走了,小皇帝天天喊著想爹,但大臣們沒有一個同意拿銀子換回他老爹的,一個教我讀書的先生對我們說,莫要說大臣們不同意,全天下的百姓都不會同意這麼打一個昏君回來的。”
朱祁鎮听著兩個孩子的對話,十分惱怒,這一定是心懷叵測的人,在全天下散布自己的謠言,看來朝堂之上已經亂了。
在蒙古沉浮多年,朱祁鎮的性子也轉變了一些,即便听到旁人對自己這麼評價,雖然有些生氣,但也不願與人爭執。
最為關鍵的是,他一亮出身份,官府的人一定都會知道自己偷跑回來了,定會想方設法的阻止自己進京。
朱祁鎮調整思緒後,緩步走入了英武廟,香台上擺放著三十多名隨軍出征的大臣牌位。
他看了又看,從里面也沒有發現王振的牌位,心中不由升起些許不滿。
“王伴,等朕回到了京師,就將你的牌位加上去。”
而後朱祁鎮一甩衣袖,大步走出了英武廟。
“大明,你們的皇帝回來了……”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