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神色復雜地道︰“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那邊真是人妖共存的,可惜訊浮塔被妖族推掉了,不然早知道那邊的消息”申明的話在隊伍里引起一陣嗡
秦南袖道︰“先過了青雲崗再說,之前妖族封鎖的太嚴,各家探子都滲透不進去,既然那邊有人,說明各家的探子和人脈可能還留存著,到時候也不愁打探不到情”她說的是事實,只是為了安撫大家情緒,有個心理準備,免得真有人接受不了和妖族共存,直接學茱萸會的人來個玉石俱焚的操
林相倒是沒有多余的想法,均國其他地方不清楚,周都可是有妖族存在的,想來這也是秦南袖寧定淡然的緣由
眾人各懷心思,循著泥路往山外行去,山下依稀有燈火閃
一直走到子初三刻晚上十一點四十五分),走出青雲崗的車隊遠遠停在一處村落外的樹林里,深夜里的村子沒有一絲光火,安靜得嬰兒偶爾的啼哭顯得異常嘹在山上既看到這里有燈火,沒想到竟是一個與其他地方相差無幾的村這可是在妖族控制的區域
幾位領隊商量了下,既然走出青雲崗,收集信息也不及這一時半會兒,立馬扎營休息,所幸玄術的存在讓扎營之事變得輕而易
丑初初刻凌晨一點)整個營地已經徹底安靜下來,只有巡夜的人員四處走過了青雲崗識符已經無法連上訊浮塔,只能鏈接車隊一輛馬車上用源晶搭建的團隊局域網,方便隊伍內部通巡夜的人倒是因此更為專注四周的動靜,不像以往還一邊巡夜一邊刷識
卯正初刻早上六點)林相已經收拾完畢跟著毛建飛往那村莊行去,他們要裝做是從外面進來的行商打探一下這里的情
毛建飛不經意問起妖族北征的事,那位村民的回答讓人驚訝︰“妖族北征的時候一開始卻是鬧得很凶,蠶國的人都給屠了個七七八後來過了江原,情況有些變
“從江原開始北上後,妖族不再派出那些殘暴的妖獸開道,反而是選那些性子溫和的妖族四處宣告,留在家里接受妖族的統治可以保全家平安之類的
“可有屠城滅國的事在前,誰敢信啊,都說妖族是要留些活人作大型祭壇的血食,所以派來蠱惑人們留實際上大家都打算跑,先跑的都是那些一窮二白的人,後來是老爺富商
“我們這個村的人也是結伴北上的,結果走得太慢,妖族已經順著陽江下來把青雲崗封了,直接讓我們回返尋地立家結社耕地,還有妖族幫忙立屋我們看妖族說話算話不濫殺,干脆就在這里住了下這也是村寨看起來很新的緣”
接受妖族的統治,林相從其他村民那里打探到和浮明其他國家的模式類
所謂統治往往是為了留住人口,讓自己領地人流加大,從而產生其他的稅務收益,因為百姓在自家田地耕作不需要繳納任何稅,相反還有一定補但經商之類的其他工作就要繳納一筆稅款,作為領主擔任交易公證人的費用,若是交易不公正,可以直接找對應部門仲裁解
浮明大部分的軍隊士卒都是學徒位階的人組成,畢竟能躍過叩門關進入四鼎,直接就是升任軍學徒位階的人離不開五谷雜糧,土地的產出是有用的,況且有些百姓不單只是種植糧食,藥材、靈草、靈藥只要條件合適都有所涉
而只要人留下來,子女的教育、衣食住行的念想,種種煩惱紛至沓來,自然會讓人選擇去努力拼搏轉區酬勞,領地也跟著繁榮起
遠的不說,燕國現今的情況就和這邊類似,不同的是燕國是行省、郡、縣、鎮、村的結構,作為山北或者浮明最強盛的封建王朝,龐大的官僚體系全靠其他的稅務以及國營行業進項維當龐大的官僚體系也意味著對基層的掌控力,這一方面就遠勝這套理念發起者均
現在的均國已經走到百姓不需要耕地,每月發放一筆生活費,百姓就可以衣食無憂地平安老死,小病小災村里面可以直接免費解決,但是治療大病、子女上學、想穿華麗的衣服這些,就需要自己努力也由于均國百姓算是解決了物質上的問題,他們更注重精神、道德等事務,相應的對執行國家制定的法律之官員有更高的要求,于是基層方面的服從性反倒不如燕
可能也和識符普及的原因有關,均國是郡、縣、村的三級結構,官員依靠識符就可以解決大半事務,海陸貿易線帶來的商稅也讓均國官員的待遇、當然是明面上,要比燕國高很于是均國對官員的素質要求也挺高的,如果做得不好,執政區的人在識符上投訴得多了,是可能直接下課
至于青雲崗這邊,听村民閑談說起,最近的城池還是實行妖族未北征時的獨立城邦制度,只是城邦上面多了一個妖族組成的部族議沒有成體系的制度,以至于南地人妖雖和諧共存,但一些矛盾的糾紛還是有,只是這些住在城外的村民和妖族難以出現利益上的沖突,所以還能安穩生
城里面的矛盾就多了,據說三天倆頭就有各個城邦的妖族議會公開審議糾
回到營地把偵查員的情報一一匯總後,大家都確認妖族確實在謀求人妖共存,至于背後的緣由卻暫時看不也因為妖族的這種訴求,以至于這邊亂成一鍋粥,制度的不完善、種族之間的沖突、風俗與風俗的踫撞都是讓人頭疼的東
楚夢焚道︰“現在怎麼說?”
申明聳肩︰“去最近那個叫拓岩的城里看看吧,反正都亂成一鍋粥了,我們倒不用糾結怎麼編排身份,路上打听一下,隨便編作哪個地方的行商就行”
古書運道︰“順便看看能不能聯系上各家的探子,即使聯系不上城里打探消息也比在野外來得快,確認好南邊的情況,把路線規劃好就出發”
秦南袖補上一句︰“其他隊伍的情況也要收集,免得再次被躺”
十來位領隊一人一句,把行程計定,遂各自散去收攏隊伍,拔營往拓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