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不絕如縷,只要諸葛亮點頭,向曹魏投降,便將無三國鼎立這段歷史,季漢國祚兩年,成為歷史上一個天大的笑桃園三結義之義名,攜名渡江之仁名都將因這個笑話而變得黯然無
漢末歷史在華夏五千年中並不出若論規模,漢中之戰不如鐘離之戰,更遠不如香積寺之若論反轉,赤壁之戰不及沙苑之若論傳奇,夷陵之戰遠不及邙山之若論震撼,水淹七軍不及卻月陣大破具裝甲若論悲壯,無當飛軍全軍覆沒,不及睢陽之戰的一城救一
若論風流人物,七進七出的趙雲不及白袍入洛的陳慶之,呂布數十騎敗張燕萬余精兵,卻不及劉裕一人敗數千,青萍之末的劉備不及同樣是微瀾之間的劉裕,更遠不如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曹操也不過是朱溫之流,甚至不如宇文泰、拓跋
此刻,只要諸葛亮點頭,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存,漢末亂世與歷史上的其他亂世將再無區別,季漢的地位能否與孟知祥的後蜀比肩還是未知之
諸葛亮是超越時代的人物,正是他的鞠躬盡瘁,使三國歷史成為一段傳奇,曹操之流不過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罷
成都,丞相
諸葛亮將華歆、王朗、陳群等人勸降的書信扔在一旁,對公孫塵道︰“將這些書信都燒了”
公孫塵道︰“丞相,雖說您不會投降,但也可假意答應,從曹丕那里忽悠一些物資過來”
諸葛亮道︰“他們勸我投降,而不是勸陛下,既是離間之計,也是對我的侮若我假意投降,自然可以撈些好處,但易中淞之流定會在背後煽動是非,顛倒黑”
公孫塵道︰“那丞相是否要回信?”
諸葛亮道︰“不我將寫一篇《正議》,告示天”
諸葛亮很清楚,此時季漢軍民的心已經塌了,諸葛亮是他們唯一的指若其假意投降,在易中淞之流的春秋筆法之下,季漢軍民將會誤以為屆時,支撐季漢的最後一絲信念也會轟然崩因此,諸葛亮不僅不能假意投降,還要發文告示天下,以穩民
諸葛亮語罷,便提筆疾書︰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逼于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余萬于昆陽之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合于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子桓淫逸,繼之以縱使二三子多逞甦、張詭靡之說,奉進 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干擬者哉!
諸葛亮寫完後,將紙張遞給公孫塵,道︰“讓幼常將此文告示天”
公孫塵領命,接過紙張,見上面提及曹操感毒而死,暗道︰“將曹操被人毒殺一事告知天下,是為穩定季漢民曹丕也會被天下人指指點其心中有愧,擔心有人以此為由,擾動民心,定會拉攏世家,打壓藩北方豪門定會趁機崛不過這樣也好,至少北方豪門都是漢人,至于曹操、曹丕他們,誰知道他們身上有沒有倭人的血?”
漢朝皇宮之內,儒者譙周對劉禪道︰“陛下,臣听聞最近曹魏重臣紛紛給丞相寫信,勸其舉國投”
劉禪道︰“亞父不可能這麼”
譙周道︰“丞相確實不可能這麼但既然曹魏重臣寫信給丞相,說明在他們眼里,丞相是有可能投降他們這麼認為,大漢百姓自然更這麼認”
劉禪道︰“愛卿的意思是……”
譙周道︰“當今大漢岌岌可危,民心動除了丞相,沒人能應微臣建議,授丞相開府治事之以穩民”
劉禪道︰“愛卿不是一向與亞父不和嗎?怎麼今日替亞父美言?”
譙周道︰“微臣與丞相僅是政見不同,並無不”
劉禪道︰“如此,朕便準”隨後,劉禪下旨,授諸葛亮開府治事之次年,諸葛亮又領益州
所謂開府,便是建立府署,自選僚屬,獨立于朝朝廷中樞一般為尚書台,謂之內朝或者內中,丞相開府,屬于外朝或者府中,內外兩朝,本是相互制但尚書台本就由諸葛亮執掌,諸葛亮開府後,內外朝一體,整個季漢的權力由劉禪完全轉移到諸葛亮身
宮、府之分源于漢武帝劉劉徹以內朝凌駕于外朝之上,內朝主掌決策,外朝負責執以丞相為首的外朝由最高決策機關退居為最高執行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可以駕馭這種制度,但這種體制在漢武帝時期沒有問
三公制度取代丞相制度後,三公之府與天子內廷各自秉政,政出多門,基層官員不敢任宮中中常侍操弄權柄,專恣蠹政,由此引發十常侍之導致朝政日非,人心思亂,盜賊蜂董卓趁亂入京,掘墳漢
而此時,諸葛亮掌管尚書台,又開府治事,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宮、府協調流暢,官員各守其分,各司其職,宮、府相互掣肘的現象消失,政令通暢,基層官員敢于任事,解民疾民心漸
北有魏軍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虎視,南有三郡叛亂,形勢岌岌可諸葛亮卻有條不紊,對南中叛賊撫而不討,命令各地閉關嚴守,息民殖遣越竂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安上縣作備;從事蜀郡常頎行則直接南行,查清事件,卻被朱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