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 第229章 李冰與都江堰 (第13頁)
“村口的那一座水車可是先生所做?”王旭問
中年人點點頭道︰“是”然後疑惑的問道︰“你們有什麼事情嗎?”
王旭當即說道︰“先生可精通水利?”
“不敢說精通,只是喜歡研究水”
“寡我這里有一個關于水利的問題,想要向先生求教,不知先生能夠教我?”王旭問
“什麼問題?”
王旭招招手,很快就有一名侍衛將一張白色的絹布送了過來,然後將其展這絹布之上畫了大量紛亂的線條,似乎是一些山川和河流的走勢
“先生,這是一處山川地勢圖紙,這里面的河流眾多,經常發生水患,不知先生可有良策遏制水患,並且將這些泛濫的水患變成可以灌溉農田的源泉?”王旭指著絹布上的地形圖一邊解釋一邊說
李冰看著眼前的圖紙眉頭緊皺,眼前這張地圖很大,里面囊括的信息非常多,而王旭剛剛提的要求也很高,想要將治理洪水和灌溉完美結合在一起,這個難度很不過,李冰想到這些年所學習的治水之法,他很想要試一
李冰拿著手中的工具開始對圖紙進行一番寫寫畫畫,王旭也不急著要答案,坐在一旁看他忙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太陽漸漸落山,光線也越發昏王旭讓侍衛取出蠟燭、油燈為其照
又過了大約一個時辰,李冰這才放下工具,喃喃說道︰“不行,還有很多東西需要親自看看才知道,圖紙上的資料太少.”
“先生,可有辦法解決嗎?”王旭問
“有!”李冰自信道︰“不過這圖紙上畫的雖然很詳細了,但是依舊需要我親自到現場看一看才”
“好!”王旭大喜道︰“卿若真能辦到,寡人絕不吝嗇賞賜!”
“你是.國君?”李冰這才回過神來有些驚疑不定的問
王旭哈哈大笑道︰“正是寡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最新網址︰
第229章 李冰與都江堰 (第23頁)
說著王旭就詔令道︰“詔令李冰為淮國巡查御史,明日一早進宮奏”
旁邊早就已經準備好的內侍將官服印信授予李冰,留下兩名內侍明天帶他進入王宮,王旭這才離
翌天色蒙蒙亮,王旭就在侍女的服侍下,洗漱起床,用過早膳後,向乾元殿走
淮國的早朝制度同樣是子玨時期設定的,時間定在辰時,而不是喪心病狂的卯時,畢竟卯時早朝天還沒亮
等到早朝開始,王旭微微掃視,很快就找到了人群之中的李冰,接下來的自然是讓其上對昨天規劃的治水方略進行一番奏
淮國大臣之中,懂得治水的人不少,在听了李冰的策略之後,也覺得可行性很高,于是王旭便加封其為淮國巡查御史,兼任蜀中治水大臣,前往巴蜀之地治
得到王旭的加封之後,李冰也很興奮,研究了大半輩子的治水之道終于有了用武之當即對王旭拜
王旭派遣兩百羽林衛作為其親衛,听從其調同時又詔令樂毅,讓其配合李冰進行治水,同時在巴蜀之地推行淮律改
在秦國認輸之後,王旭並沒有追著秦國窮追猛打,畢竟不管是從那條路攻打秦國都非常困難,道路險阻,再加上關中乃是秦國經營數百年的地盤,根基深厚,想要攻破很
巴蜀之地的百姓對于淮國的政策非常支持,只不過那些地方豪族們可就不這麼想淮國各地的豪族現在很是通情達理,所作所為幾乎可以稱為鄉賢,這是因為有一代代淮國王室橫刀鐵棒在身教育出來現在巴蜀這些地方豪族可不
這些人本就在秦國的壓迫之中損失了很多力量,到了淮國這里就更不是對手淮國對付這些地方豪族的經驗太豐這些地方豪族根本就不是淮國的對手,很快就被收拾的老老實
李冰在羽林衛的護衛下,帶著兒子一路乘船逆流而上來到夔門,然後沿著長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229章 李冰與都江堰 (第33頁)
江棧道穿越三峽進入江州,再從江州乘船逆流而上進入沱江,最後來到巴蜀之
進入巴蜀之地後,李冰並沒有立刻就開始征發勞役,而是親自帶人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對巴蜀之地的山川河流進行一番走訪,同時詳細詢問了周圍百姓數十年來所經歷的洪水等
巴蜀之地,岷江水患最大,岷江出高山峽谷之後,水面迅速開闊,河道並不深,只要遇到大水,很容易泛濫成災,並且山勢左側曲折回環,地形復雜阻擋水流,讓水流向右側奔流,河道變窄,一遇到大水,右側立刻就會被水淹
李冰和其兒子兩人一起對岷江水系進行了詳細的勘同時也對成都周圍的土地進行了計按照王旭的要求,不僅要解決水患,還需要讓岷江之水用來灌將巴蜀之地變成一個天府之國、魚米之
岷江周圍地形復雜,其左岸有山勢阻擋,不能修築堤同時想要用岷江之水灌溉土地,就需要將岷江進行分
整個水系工程非常復雜,李冰父子對岷江、沱江等河流的水量、地勢高低、水流速度等等進行了計算,對周圍水脈進行了詳細的勘察,然後李冰父子開始繪制圖文並開始思考如何建立水
相比于以前淮國修建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設計的這一套水利工程更加大膽,他們取消了攔水壩的設同時才用了分流的方式來對缺水的成都平原進行灌
在經過幾十次修正更改之後,最終完成了這個水利工程的設緊接著李冰找到樂毅,讓其幫忙征召百姓,準備修建水利工
樂毅此時正在對巴蜀之地進行改革,在得知李冰準備開工之後,立刻就將那些對淮國不滿的地方豪強直接抄家,錢糧用來支持水利建設,人則是直接征發勞不僅節約了錢糧,騰出來不少地方,同時也為修建水利增加人手,還減少了地方的動
可謂是三贏,淮國贏了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