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的夜晚隨著明月的輪轉而輪轉。翌日,清晨。崇平帝在戴權和幾位宮女的服侍下,穿好了繁瑣的龍袍,邁著標準的四方步,從後宮走到了上朝所在的明光殿,並在文武百官日常的覲見下,回禮,施恩,旋即,落座于最頂端的龍椅上。其中,回禮,也就是攏袖拱手。而施恩,則是說一些“眾卿平身”之類的話。文武百官跪著一禮,總不能讓皇帝也跪回去。故此,後漢一朝的歷代皇帝便學曹操當年“割發代首”的典故,以拱手禮表示對文武百官人格的尊重,並以“眾卿平身”作為日常的一種恩典。盡管這是崇平帝遵守的規矩。擱太上皇在位期間,其從不遵守。上一個遵守的皇帝,能一直追溯到後漢一朝的開國太祖。而後漢一朝的朝會,跟很多人想象中的大朝會並不一致,後漢一朝的朝會大抵相當于一個神京城附近的日常回憶,說白了,也就是給文武百官討論政事並拿出決策的一個平台。神京內外有什麼重要的大事?神京府尹在朝會上拿出來說說。後漢一朝各地有什麼重要的情況?六部尚書在朝會上拿出來說說。後漢一朝疆域之外又有什麼大事發生?皇帝在朝會上拿出來咨詢意見。故此,後漢一朝的朝會是天天有,就像平日里上班打卡的地點一樣,時間也沒有明確限制,早八點,是朝會的開啟時間,這是唯一一條標準線,剩下的時間,如果今日事務繁多,各地皆有動亂發生,討論到正午十二點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各地沒事,或許八點半就能下朝,緊接著,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幾位閣老在皇宮前半部分處理事務,還有一些六部官員,神京府尹則回到神京的衙門坐鎮,無所事事的勛貴和其余文官則自隨自便,值得一提——京營節度使、神京城防將領、宮廷禁衛將領,不必跑過來參與每日的朝會,一周一次即可,根據後漢一朝的規矩,平日里都待在崗位上。而如果到了正午十二點還沒結束。崇平帝雖不管飯,但糕點管夠。說白了,就是大家都別走,給你們點吃的讓你們填飽肚子,然後,接著把沒討論完的事討論完,或拿出決策。反正肯定不會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敢這樣做的皇帝,一般都是昏君。昏君都不想承認自己是昏君,就更不用說明君了。除非是躺平與擺爛的皇帝。不然,都不會讓政務積壓。林朝辭也在此次的朝會中。只不過,他在遠征漠北之前,就已被崇平帝賜予了“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力,盡管大家都知道,對一位陸地神仙而言,劍履上殿真的沒啥殺傷力,陸地神仙也並不需要一柄劍才能殺死帝王,真實情況是想殺就殺了,彈指即可。所以,對林朝辭而言,他不過是睡到七點醒,跟薛寶釵吃了頓早飯,閑來無事,過來看看,尤其是崇平帝還給他準備了一張位于龍椅之下的凳子,如果不是吃瓜看戲有些不尊重人,他現在就可以拿出一袋瓜子慢慢嗑著,崇平帝都沒他這般自由。對此,文武百官肯定是有意見的。有差距,就會有落差感。有落差感,就會有意見。不過,一想想林朝辭的所作所為。還有林朝辭過分強悍的實力。這種意見也就漸漸沒了。他們達不到林朝辭的那種地步,羨慕也就只是羨慕,人性就是如此,當兩個人的差距過大時,記恨的心思反而會減少,因為你的自知之明在告訴你——別嫉妒了,你上你是真不行!故此,你行你上,不行別嗶嗶!嫉妒和記恨也就漸漸沒了!接下來的政務,沒什麼好說的,全是一些沒營養的話題,頂多是各地反賊作亂,各種江湖門派侵佔百姓土地,各別江湖散人仗劍殺人,還有某個地區遭受水災,希望朝廷能揮師平叛、派高手馳援各地、調整律法與撥款賑災等等。林朝辭並不關心,也不在意。他跟崇平帝的關系不錯。也僅僅是關系不錯。反賊作亂?如果崇平帝開口,他自是不介意出去走上一遭。但如果崇平帝不開口,他自是沒興趣毛遂自薦。水災也是一樣。別看紅樓一界的世界意識挺好說話,那只是在他面前很好說話,俗話說︰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說的一點不假,紅樓一界的世界意識做事,一飲一啄,自有定數,于水災里死的人再多,又不是他的人,關他屁事!除非是其他世界的陸地神仙搞事。之前跟紅樓一界的世界意識承諾過自己會守山河的他,才會動手,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只是自然的水災,他沒興趣處理。而在文武百官討論完這一切後,即便對重修律法、派高手馳援等方面,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但也只有這寥寥幾件事是沒有定論的,剩下的事務都得到了明確的答復與崇平帝的準許,不知不覺間,時間就已經悄然走到了九點多。所有人關注的重頭戲,才緩緩拉開。由新任禮部尚書出面。其實也不算是新任,因為這個新任的禮部尚書在位已有一年多,主要是上一個禮部尚書死的太慘了,自己死了不說,家都被雷劈了,搞的禮部這批官員,現在,看見林朝辭就有點腿軟。所謂的新任,是對比出來的新任。幸好這位新任的禮部尚書心理素質還算不錯,盡職盡責,一板一眼的說著自己的工作記錄︰“啟稟聖上,昨日,西洲使團已至我神京驛館,此刻,正在殿外等候,關于兩國之事,是否允其面見?”兵部尚書李瓚,也就是內閣中的另一位閣老,跟林如海一樣,是崇平帝心腹兼潛邸舊臣的重臣,在禮部尚書說完後,也手持笏板,從一眾大臣中出列。走到正中間的寬敞空地上跪下。跟禮部尚書跪在一排。盡職盡責的匯報著事務︰“ 朝兵馬已至我後漢一朝近年新修的漠北城外,據邊關將領所言,兵馬總計不下五十萬,由 朝五皇子李承鄞統領,目前,正與我後漢一朝的二十萬邊軍處于對峙狀態,另有相關書信一封,于此,呈于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