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在東陵的時候知道,有的鄉鎮把集中供養的五保老人壓得很低,敬老院的支出就少一些。但是上報的人數很多,檢查的時候把村里敬老院的老人拉過來充數,甚至把周圍村莊的老人拉過來,中午管一頓飯充數。
這些多出來老人的五保金不知道進了誰的腰包。
集中供養的老人的五保金比散養的五保老人的補助高的多。
東陵個別的鄉鎮,有五十冒充一百的,絕對沒有敢用七八個老人冒充百余名老人的。
如果真是這樣,這里的基層政權已經歇斯底里了。
要核實敬老院的常住老人不難,民政局有底冊,一下子就能兌出來。
從敬老院出來,快步往街上走。
走到摩托車旁邊,正要騎上走,後面一個騎自行車的中年人急慌慌的趕過來。
”年輕人,剛才你去敬老院有事?”
看這中年人的打扮,估計是敬老院院長。
“去撒了一泡尿。”
“不對吧,你哪里尿不了,去敬老院尿。”
“我尿尿怎麼了?敬老院就就不能進去尿尿了?”
中年男人搞不清林曉的來歷,不敢胡來,掏出電話,不知道給誰匯報。
林曉才不想惹麻煩,騎上摩托車就走。
中年男人在後面追了一陣,停下了。
順著公路一陣往前跑。直到沒有柏油了,才停下來。
從手機上查查地圖,前面依然是黑龍鄉的地盤,有村莊,林曉在羊腸小道上跑了一陣,實在跑不動了,把摩托車放到隱蔽的地方,用荒草蓋上,步行進山。
路越走越狹窄,最後一條大河攔住了去路。
河邊一個擺渡的老漢,林曉走過去,問道︰“往對岸去嗎?”
”去啊,你是去村子里的?“
“是。”
“誰家的親戚。”
“我是出來游玩的,見這里風景優美,想去對岸看看。”
“有什麼好看的,除了山還是山。”
林曉上船,說道︰“大爺,要多少錢?”
“要什麼錢啊!一會兒學生要放學了,我要把學生擺渡回去。”
“有多少學生需要擺渡。”
“以前多,現在有門路的人家搬走了,沒有搬走的,男人娶不下媳婦,娃兒自然少了,現在有十幾個孩子在山那邊上學,他們的父母多在外打工,家里都是老人,我年輕時在這條河上打漁,會撐船,就擔起了接送孩子的任務。”
“您也挺辛苦的,孩子的父母打工回來會給你點錢吧?”
“都是鄉里相親的,我不要錢,他們有的給我一條煙,有的送兩瓶酒,還有的送一點臘肉。多了我吃不完,用不完。”
“大爺,你家里的孩子呢?”
老漢笑笑︰”孩子們有出息,考上了大學,現在鴻德上班,我在城市里住不慣,還住在村里,趁著能動彈,給群眾辦點事。”
“您真是風格高尚啊!”
“說不上高尚。給你說,孩子,我那些年是村里的支部書記,一直想在這條河上修一座橋,那一年我跑省里跑州里,要來了項目,後來,哎”
“咋了,大爺。”
“縣里沒有錢,項目款被挪用了。”
“那會行?”
“縣里困難,咱是黨員,縣里要綜合平衡,先緊著重要的路段架橋鋪路,咱理解。”
“縣里領導不地道。”<argin 15px 0">
<script async src="esyndication.pageadjsadsbygooge.js?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crossorigin="anonyous"><script>
<! bock auto >
<ins cass="adsbygooge"
stye="dispaybock"
dataad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ot="1016693305"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e = indo.adsbygooge || []).push();
<script>
“當初群眾選我當書記的時候,我給群眾承諾,在我任期內,一定給群眾修一條路一座橋。不想,干了十多年的支部書記,一件事都沒有辦成,心里有愧啊!所以在有生之年,為群眾做一點事,就是死了,見到先走的那幫老哥老嫂子,我也有話說。”
“大爺,修橋鋪路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村的事,您不必自責,以後會修好的。”
到了對岸,林曉給老漢一支煙。
老漢看看煙,沒有舍得點上,說道︰“年輕人,你是記者吧?”
“您看我是記者?”
“反正看著你像干公事的人,你要是記者,多給俺們七峰村呼吁呼吁。”
林曉一笑︰“大爺,我不是記者,也不是干公事的,我就是趁假期出來玩的。”?
“出來看看也好,我們這里空氣好,風景好,要是能多來人,村里發展旅游,也能把村子帶富。”
“以後會好的。”
林曉掏出一百塊錢,塞給老漢,老漢說什麼不要。來回撕扯幾下,老漢生氣了︰“你要是這樣,等回去的時候我不擺渡你,你出不了村子。”
沒有辦法,林曉把錢收了回來。
順著羊腸小道往前走,不久,到了峭壁前面。
沒有路,只有一條掛壁的繩索和攀登的凹槽。
正猶豫著要不要上去,從旁邊的山地里出來一個婦女,婦女背著一簍子玉米棒子。
“大姐,你是要上去的嗎?”
“當然了,你從哪里來?”
“山外,來這里旅游的。”
“這里有什麼可旅游的,回去吧,你們山外人上不去。”
“你們天天從這里上下嗎?”
“種莊稼趕圩的時候都是從這里上下的。”
“學生上學也是從這里上下?”
”是啊!“
”你們能上下我也能。”
“不行,摔下來不得了的。”
“大姐,你背著這麼重的玉米能上下,我也能。我幫你背玉米吧!”
“不行,不行,你背不動。”
“我一個大小伙子咋會背不動?讓我試一試。”
林曉從婦女身上接過背簍,真的很沉,不過林曉體質好。背著背簍往上爬,還行。
女子在下面一直緊張的望著林曉爬了上去,然後蹭蹭的也爬了上去。
山頂上平坦,有一些錯落的石頭房子。
婦女要接過背簍,林曉說︰“我不累,你家在哪里住?”
“前面不遠。”
到一個石頭磊的院子前,婦女打開房門,院子里有一堆的玉米。
“這都是你從山下背上來的?”
“大部分是。山上有幾分薄田,種的也是玉米。”
“你家人呢?”
“男人出去打工了。大兄弟,你在山上有親戚?“
“沒有。”
“晚上你住哪里?”
“我想著一會兒回去。”
“回不去的,天快黑了,山里有狼。等會兒老書記回來了,讓老書記給你安排個地方住。”
”剛才劃船的是老書記吧?”
“是,老書記人很好,我們這里很少外人來,來了都是老書記安排。”
天突然陰暗起來,不一會兒狂風大作,要下雨了。林曉幫著婦女把玉米弄進屋里。
雨點啪啪的砸下來,
林曉在東陵的時候知道,有的鄉鎮把集中供養的五保老人壓得很低,敬老院的支出就少一些。但是上報的人數很多,檢查的時候把村里敬老院的老人拉過來充數,甚至把周圍村莊的老人拉過來,中午管一頓飯充數。
這些多出來老人的五保金不知道進了誰的腰包。
集中供養的老人的五保金比散養的五保老人的補助高的多。
東陵個別的鄉鎮,有五十冒充一百的,絕對沒有敢用七八個老人冒充百余名老人的。
如果真是這樣,這里的基層政權已經歇斯底里了。
要核實敬老院的常住老人不難,民政局有底冊,一下子就能兌出來。
從敬老院出來,快步往街上走。
走到摩托車旁邊,正要騎上走,後面一個騎自行車的中年人急慌慌的趕過來。
”年輕人,剛才你去敬老院有事?”
看這中年人的打扮,估計是敬老院院長。
“去撒了一泡尿。”
“不對吧,你哪里尿不了,去敬老院尿。”
“我尿尿怎麼了?敬老院就就不能進去尿尿了?”
中年男人搞不清林曉的來歷,不敢胡來,掏出電話,不知道給誰匯報。
林曉才不想惹麻煩,騎上摩托車就走。
中年男人在後面追了一陣,停下了。
順著公路一陣往前跑。直到沒有柏油了,才停下來。
從手機上查查地圖,前面依然是黑龍鄉的地盤,有村莊,林曉在羊腸小道上跑了一陣,實在跑不動了,把摩托車放到隱蔽的地方,用荒草蓋上,步行進山。
路越走越狹窄,最後一條大河攔住了去路。
河邊一個擺渡的老漢,林曉走過去,問道︰“往對岸去嗎?”
”去啊,你是去村子里的?“
“是。”
“誰家的親戚。”
“我是出來游玩的,見這里風景優美,想去對岸看看。”
“有什麼好看的,除了山還是山。”
林曉上船,說道︰“大爺,要多少錢?”
“要什麼錢啊!一會兒學生要放學了,我要把學生擺渡回去。”
“有多少學生需要擺渡。”
“以前多,現在有門路的人家搬走了,沒有搬走的,男人娶不下媳婦,娃兒自然少了,現在有十幾個孩子在山那邊上學,他們的父母多在外打工,家里都是老人,我年輕時在這條河上打漁,會撐船,就擔起了接送孩子的任務。”
“您也挺辛苦的,孩子的父母打工回來會給你點錢吧?”
“都是鄉里相親的,我不要錢,他們有的給我一條煙,有的送兩瓶酒,還有的送一點臘肉。多了我吃不完,用不完。”
“大爺,你家里的孩子呢?”
老漢笑笑︰”孩子們有出息,考上了大學,現在鴻德上班,我在城市里住不慣,還住在村里,趁著能動彈,給群眾辦點事。”
“您真是風格高尚啊!”
“說不上高尚。給你說,孩子,我那些年是村里的支部書記,一直想在這條河上修一座橋,那一年我跑省里跑州里,要來了項目,後來,哎”
“咋了,大爺。”
“縣里沒有錢,項目款被挪用了。”
“那會行?”
“縣里困難,咱是黨員,縣里要綜合平衡,先緊著重要的路段架橋鋪路,咱理解。”
“縣里領導不地道。”<argin 15px 0">
<script async src="esyndication.pageadjsadsbygooge.js?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crossorigin="anonyous"><script>
<! bock auto >
<ins cass="adsbygooge"
stye="dispaybock"
dataad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ot="1016693305"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e = indo.adsbygooge || []).push();
<script>
“當初群眾選我當書記的時候,我給群眾承諾,在我任期內,一定給群眾修一條路一座橋。不想,干了十多年的支部書記,一件事都沒有辦成,心里有愧啊!所以在有生之年,為群眾做一點事,就是死了,見到先走的那幫老哥老嫂子,我也有話說。”
“大爺,修橋鋪路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村的事,您不必自責,以後會修好的。”
到了對岸,林曉給老漢一支煙。
老漢看看煙,沒有舍得點上,說道︰“年輕人,你是記者吧?”
“您看我是記者?”
“反正看著你像干公事的人,你要是記者,多給俺們七峰村呼吁呼吁。”
林曉一笑︰“大爺,我不是記者,也不是干公事的,我就是趁假期出來玩的。”?
“出來看看也好,我們這里空氣好,風景好,要是能多來人,村里發展旅游,也能把村子帶富。”
“以後會好的。”
林曉掏出一百塊錢,塞給老漢,老漢說什麼不要。來回撕扯幾下,老漢生氣了︰“你要是這樣,等回去的時候我不擺渡你,你出不了村子。”
沒有辦法,林曉把錢收了回來。
順著羊腸小道往前走,不久,到了峭壁前面。
沒有路,只有一條掛壁的繩索和攀登的凹槽。
正猶豫著要不要上去,從旁邊的山地里出來一個婦女,婦女背著一簍子玉米棒子。
“大姐,你是要上去的嗎?”
“當然了,你從哪里來?”
“山外,來這里旅游的。”
“這里有什麼可旅游的,回去吧,你們山外人上不去。”
“你們天天從這里上下嗎?”
“種莊稼趕圩的時候都是從這里上下的。”
“學生上學也是從這里上下?”
”是啊!“
”你們能上下我也能。”
“不行,摔下來不得了的。”
“大姐,你背著這麼重的玉米能上下,我也能。我幫你背玉米吧!”
“不行,不行,你背不動。”
“我一個大小伙子咋會背不動?讓我試一試。”
林曉從婦女身上接過背簍,真的很沉,不過林曉體質好。背著背簍往上爬,還行。
女子在下面一直緊張的望著林曉爬了上去,然後蹭蹭的也爬了上去。
山頂上平坦,有一些錯落的石頭房子。
婦女要接過背簍,林曉說︰“我不累,你家在哪里住?”
“前面不遠。”
到一個石頭磊的院子前,婦女打開房門,院子里有一堆的玉米。
“這都是你從山下背上來的?”
“大部分是。山上有幾分薄田,種的也是玉米。”
“你家人呢?”
“男人出去打工了。大兄弟,你在山上有親戚?“
“沒有。”
“晚上你住哪里?”
“我想著一會兒回去。”
“回不去的,天快黑了,山里有狼。等會兒老書記回來了,讓老書記給你安排個地方住。”
”剛才劃船的是老書記吧?”
“是,老書記人很好,我們這里很少外人來,來了都是老書記安排。”
天突然陰暗起來,不一會兒狂風大作,要下雨了。林曉幫著婦女把玉米弄進屋里。
雨點啪啪的砸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