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菱東十三家是以李自成妻子高氏創建的忠貞營為骨干,然後聯合川東一帶地主武裝形成的抗清勢
這股反抗勢力矢志不渝,戰斗到了最
歷史上在永歷死于緬甸後,任然堅持抗清,可以說是明末中華大地上最後一絲
十三家除了三譚、王光先外全部恪守臣節,寧死不降,在明末那群毫無氣節的武將中間可謂是鶴立雞
文安之去年四月就被明廷派到重慶一帶聯絡菱東十三家攻打重慶,以此牽制滿清進攻雲南,但是去年十一月,由于三譚叛變,最終功敗垂
本來按照歷史軌跡,他會在今年九月份郁郁而
但是沒想到在五月初的時候,突然收到馮雙禮的來信,說大明在昆明全殲滿清二十萬,天子親率大軍東進,峰回路轉,大明不僅起死回生,還咫尺桿頭更進一步,中興有
而現在明軍已經佔據遵義,再次邀請菱東十三家合兵攻打重
剛收到這封來信的時候,文安之和菱東十三家幾乎沒人相
大明垂危幾十年,好消息沒幾個,壞消息倒是一個接著一個,讓他們不僅對這個消息產生懷疑,甚至懷疑送信的信使是不是滿清假冒,誘使他們再度出擊,從而一舉殲
但是隨著馮雙禮的信使越來越頻繁,規格也越來越高,派出的信使,也終于有文安之認識的人
與此同時,他們的探子也的確發現不僅是遵義,就連重慶的前哨巴縣都已經被明軍佔
到了此時,文安之與菱東十三家才相信事情是真
而後徹夜癲狂,一掃之前陰霾,而後迅速與馮雙禮合兵重
清朝四川總督李國英見明軍勢大,于是堅壁不出,明軍久攻不克,一時無奈,只能掃蕩周邊,徐徐圖
馮雙禮與菱東十三家卻沒有絲毫的氣
因為明軍在荊襄的攻城略地的消息不斷傳回,讓他們對未來的局勢十分樂觀,尤其是陛下準備攻克宜昌,與他們會師菱
文安之內心激動不已,十分想見一見傳聞中那個即熟悉又陌生的天子,于是與馮雙禮商議,分兵圍困菱州,接應天
菱州雖然是三峽起點,位置也算重要,但是十分不利于築城,因為此地多是崇山峻嶺,
即不能引用長江之水作為護城河,又要遠離高想尋找一個平整的地方十分不易,這就極大的限制了城池的規
再加上菱州想來貧困,修築雄城也沒那個人力物力,這城修的也不可能那麼
所以這城牆只有三丈左右,但就是這麼一座城池,菱東十三家這麼多年卻沒有攻下來,可見其戰斗疲
雖然號稱擁有十萬部眾,但是其實多是婦孺老人,多是以前順軍的家眷,不忍舍棄,青壯本就不多,又沒有什麼攻城器械,攻不下來也是常
但就這弱小的戰斗力,卻能同意明廷的圍魏救趙之策,以這麼些人攻打重慶,吸引清軍注意
其忠貞可見一
這也是朱肆執意來見一見這些人的原因之一,這樣的人在明末這個亂世中太少,太少
菱東十三家合意,特意選了李來亨、賀珍、王光先等部近兩萬人,與文安之圍攻菱
說是兩萬人,其實能戰之兵只有七八千,其他的多是湊數並且就這七八千人的戰斗力只怕與明軍的輔兵相
原因無他,面黃肌瘦,糧草不濟,甲冑不全,兵刃不鋒,縱然有擒龍之心,也無伏虎之
明軍這幾日,水路並進,一支沿著長江的河谷一路進發,護衛船道,一路則乘坐戰船,由此地的縴夫拖拽前
朱肆看著每日在懸崖陡壁上拖拽船只的縴夫,面黃肌瘦,身上無一處不是血痕,肩膀上的老繭不知脫了幾
這些人世世代代以此為生,已經在此生活了上百年,每日做著如此艱苦危險的工作,也只能夠勉強維持溫飽,等到了年紀,沒有力氣,連縴夫也做不了,只能等
一句民生多艱,也不足以形容朱肆此時的心最讓人無力的是,他此時還不能為這些人做些什
秋糧未收,又是兩軍交戰之際,朱肆也不敢向他們贈濟糧食,只能盡可能讓這些人每日飽
明末天下崩潰,要想重歸盛世,他做的還遠遠不
這種無力郁悶的心情到了菱州才總算消散了一
大軍一到,為了防止被清軍偷襲,自然是先擺開架勢,而後安營扎寨妥當,朱肆才得以召見文安之等
歷史上,永歷朝庭,真正與皇帝同心同德的人才只有兩
雷躍龍算半個,扶綱算半個,而這最後一個人便是文安之,以六十七歲高齡仍舊不辭辛苦,四處奔走,以期望為大軍掙得一口踹息的機會,然上天沒給他這個機會,最後竟氣死于軍
在朱肆心中,此乃真正的國士,這也是他一直拖拖拉拉不肯讓雷躍龍進位首輔的原因,在他心中,這首輔之位,還是屬于這位肱骨老
自從去年攻打重慶失敗後,文安之感覺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本以為君臣此生不復相
沒想到天意成全,時來運轉,大明起死回生,破有中興氣象,這讓文安之對于天子也是念茲在茲!
所以君臣一見面,自然是熱淚盈
朱肆扶住文安之的手一同坐下,沒有讓他行跪拜之
饒是朱肆平日口齒伶俐,但是到了此時此刻卻說不出半句安撫之話,只磕磕盼盼說了句︰“閣老,我們贏了!”
文安之無疑清晰的感受到了朱肆濃烈的情緒,像是一個慈祥的長輩看著朱肆怔怔出神︰“陛下能振作起來,老臣感到高興極”
朱肆此時突然覺得有些靦腆,然後像是邀功一般說道︰“閣老是宜昌人,我不久前已經讓人將閣老祖墳祠堂修繕了一”
文安之听後,先是一喜,而後又一
滿清豪無人倫,卑鄙無恥,自然不會放過南明內閣官員的祖墳,自從宜昌被佔據後,文安之的祖墳被掘,父母被開棺鞭尸,作為人子,這一直是他的心病,所以他一開始的高興真的是發自肺腑的高興與感
但是作為大明的臣子,想到是兩軍交戰之際,天子還浪費人力物力做這點,便是幽容滿
“老臣先謝謝陛下了,但如此興師動眾,只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