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筆拈墨濡,
大筆一揮就,
對著大明燕京地圖,
在北土城北部,
圈了兩塊大區域,
各100平方公里有
你將在這兩塊大區域,
各自建設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
一個是國子監,
這一大明最高學府,
一個是大明軍政學府,
這一大明最高軍事與政治最高學
你還隨口吟誦出晉朝時候,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詩句︰
“既窈窕以尋壑,
亦崎嶇而經
木欣欣以向榮,
泉涓涓而始
善萬物之得時,
感吾生之行”
二)
你知道華夏教育的歷史路線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首,
華夏自古重視教
文脈賡續,
薪火傳聚,
發展為了今天的三千學府,
人才會聚,
涓涓始
公元前522年的時候,
孔子三十而立初有成就,
決定創辦平民教育,
講學收徒,
以扶正搖搖欲墜的殿府,
希望改變禮崩樂壞的現實殘
孔子帶領一群青少年學徒,
築壇壘土,
並移來一棵小銀杏樹,
栽在壇邊緣
他撫摸著銀杏樹話語︰
“銀杏多果,
象征著弟子滿天
樹干挺拔直豎,
絕不旁逸斜出,
象征著弟子們正直的品格風
果仁既可食用飽腹,
又可入藥治病療毒,
象征著弟子學成後,
可以有利于社稷民
此講壇就取杏壇之名呼!”
此後,
孔子每日杏壇講說,
四方弟子雲集此
孔子一生收弟子三千余,
授六藝之術,
自古傳為美談而流傳開
可以這樣評語,
孔子是全民認可的華夏第一任教師,
其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流,
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之
杏壇便是當時學子心中的最高學
三)
孔子杏壇講學兩百年後,
戰國中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區——
稷下今山東zb區域),
因公元前347年度,
田齊政權在此區域,
設立的“稷下學宮”而聞名環宇,
一舉成為學術的中流砥
稷下學宮,
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所官辦的高等學府”,
創建于齊威王初年度,
是齊威王變法改革的產
齊威王初即位時候,
喜好聲色,
作樂飲酒,
常常通宵達旦而不理政
于是齊國的贅婿——
淳于髡,
這家伙長不滿七尺一米六),
滑稽多辯語,
數使諸侯,
未嘗屈
淳于髡就以鳥微諷齊威王語︰
“國中有大鳥,
止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鳴,
不知此鳥何舉?”
一語驚醒夢中人
齊威王听懂了淳于髡的言下之意圖,
答語︰
“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宇;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不久,
齊國煥然一新光彩奪
齊威王創建稷下學宮這所當時的大學府,
是下了極大本錢之
稷下學宮規模宏巨,
“為開第康莊之衢,
高門大屋
有了田齊政權的重視和厚遇,
稷下學宮成為齊國的金字招牌
稷下學宮的老師稱“稷下先生”,
也受到了尊寵禮遇,
可以兼任田齊政權的智囊團人物,
也可以自行立說著書,
廣收門徒譽為“稷下學士”),
進行學術研
稷下先生、學士這些人物,
不僅可以“不治而議論”之舉,
也可以“不任職而論國事”之舉,
且據其意圖,
可向田齊政權申報功名利
若獲認可後,
還能受封“上大夫”,
享有相應的爵位和俸
學生可以來稷下拜師傅,
老師也可以在稷下招生徒,
學與教雙向選擇與角
在思想上兼容並蓄,
營造了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
在稷下學宮最興盛的時候,
雲集了儒、道、法、農、名、兵、陰陽,
等各家各派有影響的學者人物,
如孟子、荀子、鄒子、慎子、
申子、涓子、淳于髡等等名
他們都曾在這里教授,
發表自己的學術,
也因此出現了《黃帝四經》、《管子》等一大批巨
當時稷下學宮的祭酒,
也就是現在的校長,
是荀子這位著名人物,
擔任了三屆祭
他有兩個學生人物,
一個叫韓非子,
一個叫李斯,
都是該校的杰出校友,
屬于影響後世數千年的人物,
開啟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發展巔峰之
稷下學宮的第一客座教授,
是孟子這位儒家宗師級的人物,
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曾在稷下學宮多年游學和講授,
廣受學生尊敬有
他從當時的百家爭鳴思想交流,
汲取了各派精華之物,
也為其他學派帶去了交流和進
這個文化中心存在的時間很長久,
大約有一百五十年度,
一直持續到齊國被秦國所滅後,
才徹底消失于塵
四)
秦代以後,
私學與官學並行兼
漢代的官學制度,
奠定了以後華夏封建官學發展的基本格
中央官學有太學、宮邸學和鴻都門學等教育機構;
地方官學則主要是郡國學
但私學的影響度,
較官學更大,
因為私學不僅比官學普及,
而且更持久,
受朝代更替、王朝傾覆,
或其他政治變動的影響度,
也要小些
太學即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始建于漢武帝元朔五年度,
即公元前124年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
“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策謀,
在長安城外建立太學府,
置五經博士與博士弟子等職
但是太學並不是誰都能去,
名額也極為有限
東漢名臣杜密在調任北海相時候,
到高密巡視進行調查研究,
遇到了鄭玄這位人物,
當時擔任鄉佐職
兩人破例做了長談交流,
從言談中杜密得知鄭玄飽讀五經詩書,
又面臨家人不支持求學的兩難境遇,
于是決定利用職屬,
設法送鄭玄去太學深造就
正是這關鍵的一步,
使得鄭玄躋身龍門更進一步,
不至于像他的老師鄭謙那樣模,
雖才學滿腹,
卻老死鄉間里
鄭玄學有所成後,
以他淵博的學識,
將群經遍注,
創立了“鄭學”之流,
其箋注的古文經《毛詩》,
更是意義非凡、價值突出,
成為了《詩經》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