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四十二集 崇儼炫術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背砍刀詩人 本章︰第四十二集 崇儼炫術

    以裙買夢,千古之奇。

    寶姬以為妹子文姬發懵犯痴,當即同意,搶過錦裙便走,猶恐反悔。

    過後數日,時為新羅王外孫之金春秋,在金庾信家門外與其蹴鞠玩耍;金春秋在奔跑之間,衣紐被牆角粗石刮破。

    金庾信便請金春秋進府,入內室脫下外衣,命長妹寶姬為王孫縫補衣紐,自己聲言有事,先自出府去了。借故抽身,只留胞妹與金春秋同處一室,欲施新羅版之美人計也。

    鏡頭閃回,話說金庾信由來。

    金氏家族,世代皆是新羅國大將重臣,更兼是金官伽�駕洛國)王室後裔,實為本國第一豪門。

    金庾信曾祖父金官伽�,就是駕洛國末代國王金仇衡,于一百五十年前被新羅征服。金官伽�投降後,新羅將其王室納入真骨王族,史稱新金氏今朝鮮國金海金氏)。

    于是自金庾信祖父金武力始,就為新羅王室效力,並在公元554年管山城之戰中大破百濟,俘殺百濟聖王。

    金庾信父名金舒玄,與新羅立宗葛文王之女萬明夫人野合,懷孕二十個月後方生出金庾信,可謂亦非凡俗之種。之所以取名庾信,是因金舒玄在庚辰之夜,夢見熒惑與鎮星同時降于己身,庚字通庾;又仰慕當時中國大文豪庾信,故此命名其子。

    金庾信十五歲即為花郎徒,掌握新羅國兵權。因其出色軍事組織能力,便為其他花郎徒折服,皆號其為“龍華香徒”。

    因新羅時被百濟、高句麗交相入侵,金庾信獨自進入山洞,向天發誓,要滅此二敵。據說還在洞中巧遇仙人,得其傳授用兵秘法。

    其實所遇者並非仙人,而是鬼谷掌門李靖,來授兵法,命其助大唐消滅百濟及高麗。

    金庾信學會鬼谷兵法,隨父金舒玄攻打高句麗娘臂城,因在形勢不利、士氣不振之際沖入敵陣,就萬馬軍中直取敵將首級,從而扭轉戰局,攻陷此城。

    其後百濟佔領新羅西部門戶大耶城,新羅善德女王在位,即命金庾信為押梁州軍主,將百濟大軍阻于國門之外。

    公元644年,金庾信升任甦判第三等官階),任期內屢破百濟入侵。三年之後,發生毗曇之亂,善德女王死去,金庾信鎮壓叛亂,並與王子金春秋共同輔佐真德女王主理國政,並大破百濟,因而晉升為伊�第二等官階)。

    真德女王逝世,金春秋即位為武烈王,金庾信更以大角干身份,輔佐朝綱,兼掌軍政大權于一身。公元660年,金春秋任命金庾信為上大等,便為新羅國最高官長。

    同年唐軍應新羅之請,渡海東征百濟,金庾信率五萬新羅軍配合唐軍平滅百濟。

    據說唐軍主帥甦定方因新羅督軍金文穎失期不至,欲將其問罪斬首之際,金庾信求情不允,由此大怒,便揚言要與唐朝決一死戰。

    當時唐軍裨將董寶亮在側,悄悄踩踢主帥甦定方一腳,低語道︰金庾信已盡得尊師衛國公親傳,若真來決戰,勝負未可知也。

    甦定方聞此,這才放過金文穎一馬。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當時金庾信與金春秋俱在少年,皆未曾娶妻成家。金庾信借補衣為由,施此美人之計,實是欲與王室攀親,以待金春秋日後繼位為王,自己便是理所當然之皇親國戚。

    凡事自有天定,此話一些不假。金庾信呼喚長妹來為王孫補衣,寶姬雖然口中答應,但因當時有些小事不得抽身,就使小妹文姬攜帶針線進入內室,代為春秋縫補衣紐。

    文姬應命入室縫衣,因淡妝輕服,半遮半掩,愈發光艷照人。

    金春秋一見鐘情,便以言語撩撥,然後就于室中私合,成其好事。其後未久,金庾信發現文姬懷孕,便責問道︰未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通懷孕,不赦之罪也。

    便要依照家規,燒死文姬。

    正當行刑之日,恰逢新羅真平王游幸南山,眾臣隨駕。真平王乃是新羅第二十六代君主,亦即是善德女王之父,金春秋之外祖父。

    眾人正游玩之際,忽發現山下金官伽�府宅中煙火大舉,並夾雜呼喝之聲。

    真平王當時大奇,便問左右︰不年不節,金官伽�府中因何大張焰火?

    左右有早得金庾信囑咐者,便即答道︰臣稟陛下,此非是施放焰火,是金庾信要燒死其妹文姬,執行家法。

    真平王大吃一驚道︰一個十幾歲少女,能犯甚家法?

    侍臣答道︰原因無他,是其無夫懷孕。因無其夫,故犯大罪。

    真平王聞罷,便將眼光向眾臣一掃,問道︰是誰所為者?我國中貴冑皆在此處,若要自首,還可商量;若是不然,也要燒死。

    當時金春秋就侍奉在外公身側,聞言臉色大變,低下頭去。

    真平王一眼看破,便即說道︰小子!男兒漢敢作也為,亦敢擔當。今你妻將被燒死,還不趕快去救?

    金春秋聞言,如逢大赦,又驚又喜,急騎馬下山,去救文姬。

    山上國王眾臣,無不哄然大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金春秋便與文姬舉行婚禮,將天大丑事,只一床錦被遮蓋。婚後孕滿足月,文姬即產一子,便就是文武王金法敏也。

    金春秋去世之後,金法敏即位為文武王,金庾信便為國舅之尊,真打實鑿,如假包換。身為外甥,文武王果然繼續倚重金庾信,加封其為大將軍,執掌全國兵權。

    金庾信此時既為保家護國,又不負恩師李靖當年教誨,兼為大唐出力報效。

    因奉命深入高句麗境內,給甦定方部唐軍送糧,回軍時大破高句麗追兵。又與文武王一起圍剿百濟殘余勢力,聯合唐軍再滅高麗。

    說其為新羅立下蓋世奇功,絕不為過。

    平滅高句麗之後,金庾信漸因年老,不能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但新羅後起之秀為主將者,金欽純乃是金庾信之弟、金仁問亦是金庾信外甥,都受其親自傳授兵法,可謂亦皆都是鬼谷門海外傳人,異國弟子。

    其二人雖得傾心傳授,但每在出征之前,亦必登門請教金庾信,請其面授機宜。

    高句麗滅亡之後,文武王論功行賞,封金庾信為“太大角干”,食邑五百戶,並賜以輿杖,上殿不趨,下殿不辭,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唐高宗聞此,亦下詔褒獎金庾信,並欲召其入朝封官,但未成行。

    百濟、高句麗相繼滅亡之後,文武王問以應對唐朝之策。

    金庾信道︰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腳則咬之。

    意謂唐朝雖是宗主之國,但若威脅到新羅利益,也要敢于反擊。因此當唐羅戰爭爆發之際,金庾信命子金元述援助高句麗遺民反唐。

    然而新羅軍敗,金元述逃跑,文武王復又問計。

    金庾信答道︰唐人之謀深不可測,宜使將卒各守要害,不可正面與其交鋒。元述不惟有辱王命,亦負家訓,斬之可也。

    其雖建議大義滅親,然文武王不從。

    公元673年,七月一日,金庾信病篤,臨終向文武王遺言︰臣愚不肖,豈能有益于國家?所幸明上用之不疑,任之勿貳,故得攀附王明,成尺寸之功,並三韓為一家,百姓無二心。雖未至太平,亦可謂小康。臣觀自古繼體之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累世功績,一朝隳廢,甚可痛也。伏願殿下知成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難,疏遠小人,親近君子,使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禍亂不作,基業無窮,則臣死且無憾。

    言訖而死,壽止七十歲。文武王贈彩帛一千、租二千石、給鼓吹百人,葬于金山原,立紀功碑,指定民戶守墓。

    八年之後,文武王薨。

    傳說文武王臨死之前,曾對國師智義道︰朕百年後,願為護國大龍,非但崇奉佛法,亦且守護邦家。

    法師提醒道︰龍雖為神物,但無奈亦是入畜生報業也!

    文武王毫不在意道︰我厭世間榮華久矣,若粗報為畜,則雅合朕懷矣。

    神文王即位後,在東海邊為父親修建願堂感恩寺。

    說也神奇,感恩寺建成不久,東海中便有一座小山浮至感恩寺,並繞寺隨波往來。神文王大為驚異,即命日官金春質佔卜休咎。

    金春質排卦已成,便即奏道︰恭喜陛下!聖考今為海龍,鎮護三韓。抑又金公庾信,乃是三十三天之子,今降為我新羅大臣。二聖同德,欲出守城之寶。若陛下行幸過海,必得無價大寶。

    神文王信之,乃泛海入山,果有神龍出于水中,獻“萬波息笛”。此笛若要吹動,則天下和平、兵退病愈,是為“二聖”賜給後世新羅國王護國之寶。

    鏡頭轉換,按下朝鮮半島,復說大唐國事。

    儀鳳三年,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諸部蠻夷酋長朝參武天後于光順門。

    高宗詔曰︰自今而後,《道德經》與儒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

    劉仁軌鎮守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壓抑,不得及時上達,由是深自怨憤。因知李敬玄非將帥之才,欲借吐蕃之手除之,于上具表上奏︰西邊鎮守,非李敬玄莫可。

    李敬玄聞說出京戍邊,大為驚懼,一力固辭。

    天子怒道︰守邊御敵,乃是當前最為緊要之事。休說是劉仁軌一力舉薦賢卿,便是須朕前去,朕亦當自往,卿安得固辭!

    便即下詔,以李敬玄代劉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又命宗室名將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孝逸,發劍南、山南之兵以赴之。

    字幕︰李敬玄,亳州譙縣人,谷州長史李孝卿之子。

    年輕時博覽群書,精通禮制,後得馬周推薦,進入崇賢館,成為皇太子李治侍讀。

    李敬玄生性冷峻,研究學問勤勉,受到許敬宗等贊譽,歷任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右肅機、檢校太子右中護。

    永徽年間,候補官員增多,主持選官之人少有稱職者。李敬玄記憶過人,主持選官,每年參選官員萬余,只要在街上遇到,都能叫出名字。

    若官員未被選用前來投訴,也能當場口述其書判中錯誤,毫無差錯。因此時謂︰敬玄選官,天下皆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時有杭州官員張惠貪賄應死,參軍徐太玄因張惠母老,便到府衙自首,稱己與張惠一同貪贓,且為主犯。張惠得以免死,徐太玄也被免官,十數年不得升遷。

    李敬玄得知此事,非常贊賞,擢其為鄭州司功參軍。徐太玄後來官至秘書少監、申王之師,並因德行高尚,受到時人推崇,李敬玄卻並不居功。

    總章二年,李敬玄升任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任檢校司列少常伯,成為宰相。遂將司列吏部事務委托給員外郎張仁。

    李敬玄主掌吏部多年,又與趙郡李氏聯宗,前後三任妻子都出身山東士族,因此在朝中勢力極大。唐高宗對此大為不悅,但未公開批評其過。

    儀鳳元年,李敬玄升任中書令,封趙國公。因與劉仁軌同僚時有隙,故逢其每有奏請,李敬玄都持不同意見,從中阻撓,二人因此交惡。

    此番劉仁軌便借吐蕃入寇,舉李敬玄為帥,意欲借刀殺人,至少害其兵敗罷職。

    由是高宗便上劉仁軌之當,任命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兼鎮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率軍抵御吐蕃。

    李敬玄只得奉命赴任,接替劉仁軌為帥,與吐蕃大將論欽陵在青海交戰。

    于是命劉審禮為先鋒,听其率軍與吐番交鋒,自己率領大軍後繼,卻故意逗撓不前。致使劉審禮孤軍深入,中敵埋伏,終于兵敗被俘。李敬玄聞說劉審禮兵敗被擒,愈加不敢進前與敵對壘,即率大軍狼狽而逃,退至承風嶺,命挖壕溝防御。

    幸有偏將黑齒常之,率死士夜襲吐蕃軍營,導致吐蕃敗退,李敬玄這敢返回鄯州,後又在湟川被吐蕃擊敗。

    及至永隆元年,李敬玄上表稱病,請求回京,得到批準。然其回京之後,並未引咎請罪,便直接到中書省辦公。

    唐高宗知其並未生病,便將其貶為衡州刺史,後又改任揚州長史。

    此後又過兩年,李敬玄郁悶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兗州都督,賜謚“文憲”。

    李敬玄被罷黜之後,劉審禮諸子自縛詣闕,請入吐蕃以贖其父。高宗李治恨李敬玄見死不救,遂敕听劉審禮次子劉易從前往吐蕃省父,談判贖人條件。

    比及劉易從到至吐蕃軍營,聞說父親劉審禮已經病卒,于是晝夜號哭不絕。吐蕃人哀其至孝,便還其尸,劉易從徒跣負之以歸。

    高宗對劉易從甚為褒慰,命將劉審禮以國公之禮厚葬;又嘉獎黑齒常之退敵解圍之功,擢拜其為左武衛將軍,並充河源軍副指揮使。

    監察御史婁師德應天子之詔,征募河南、河北及關中猛士從軍;及李敬玄敗逃,婁師德便在其後收集散亡將士,軍威復振。又奉命出使吐蕃,吐蕃將論贊婆迎至赤嶺。

    婁師德宣導天子旨意,諭以禍福,贊婆甚悅,數年不再犯邊。婁師德因遷殿中侍御史,充河源軍司馬,兼知營田事。

    論贊婆雖然應允議和,不再與唐朝為敵,但唐高宗畢竟深以吐蕃為憂,于是悉召侍臣謀之,計議綏御之策。

    天子先開言道︰往者滅高麗、百濟,比歲用兵,糜費中國,朕至今悔之。今吐蕃侵邊,事不得已,須善謀之。吐蕃驕狠,未識恩威,卿等有何善策高見,可盡情述之。

    中書舍人郭正一奏道︰宜少發兵募,且遣備邊,明立烽候,勿令侵掠,待國用豐足,一舉而滅之。

    給事中劉齊賢、皇甫文亮皆言︰郭公所言是也,守備為宜,征伐不妥。

    中書侍郎薛元超道︰縱敵則生患,防邊則卒老。不如料揀士卒,一舉滅之。

    嘩議終日,竟不能決。高宗只得就此罷議,賜食眾臣,然後散朝。

    時有宋城人魏元忠,正在長安太學之中就讀,並無職事,只是一介書生,自負胸懷經綸,聞說朝廷計議針對吐蕃之策,乃上封事密奏。天子觀其書曰︰

    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亂哉!故陸機著《辨亡》之論,無救河橋之敗;養由基射穿七札,不濟鄢陵之師,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語雲︰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故選將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今朝廷用人,類取將門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豈足當閫外之任!李左車、陳湯、呂蒙、孟觀,皆出貧賤而立殊功,未聞其家代為將也。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苟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以致理。議者皆雲︰近日征伐,虛有賞格而無事實。蓋由小才之吏不知大體,徒惜勛庸,恐虛倉庫。不知士不用命,所損幾何!黔首雖微,不可欺罔。豈得懸不信之令,設虛賞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甦定方征遼東,李積破平壤,賞絕不行,勛仍淹滯,不聞斬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謝勛人。大非川之敗,薛仁貴、郭待封等不即重誅;向使早誅仁貴等,則自餘諸將豈敢失利于後哉!臣恐葉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又出師之要,全資馬力。臣請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馬;若官軍大舉,委州縣長吏以官錢增價市之,則皆為官有。彼胡虜恃馬力以為強,若听人間市而畜之,乃是損彼之強,更為中國之利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天子觀覽其書,深以為善,乃于輪台召見,即令听直于中書省,著食以內府供奉。

    是年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貞王李元曉薨逝;十一月壬子,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恆辭世。

    當年四月,大赦天下,詔命次年改元調露。

    調露元年春正月,天子駕幸東都。司農卿韋弘機奉命督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制度十分壯麗。上陽宮前臨洛水,為長廊橫亙一里,請高宗移駕居之。

    侍御史狄仁杰見此,上書劾奏道︰韋弘機誘導皇上為奢泰,是與許敬宗擅改國史曲阿先帝同罪也。

    韋弘機無可辯駁,因此坐罪免官。

    當時又有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天子恩寵用事,朝廷上下皆都畏之。狄仁杰凜然無懼,又上書劾奏其奸,請付法司勘問。法司勘問屬實,回奏罪狀,高宗欲下特詔寬宥庇護。

    狄仁杰遂于朝堂奏道︰國家雖乏英才,豈少王本立等奸佞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王本立,則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之臣將來之誡!

    群臣聞罷皆驚。天子啞口無言,只得詔將王本立罷廢本官,貶為勝州都督。

    由是朝廷肅然,皆知狄仁杰雖然來頭不大,但卻膽略驚人,輕易得罪不得。

    調露元年正月,右僕射、太子賓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朝中又少一位耿直宰相。

    二月壬戌,吐蕃贊普病卒,長子器弩悉弄即立,年僅八歲。當贊普臨終之際,器弩悉弄正與其舅麴薩若前往羊同今西藏革吉)發兵;其弟六歲,在論欽陵軍中。

    吐蕃國人畏懼欽陵之強,欲立弟為贊普,欽陵以為不可,便與麴薩若共立器弩悉弄為主,軍政大事仍皆委付于論欽陵。

    唐高宗聞報吐蕃贊普已死,即驚且喜,便詔命吏部侍郎裴行儉為西域安撫使,乘間經略吐谷渾故地。

    裴行儉諫道︰吐蕃贊普雖死,其二子皆都年幼,但既以論欽陵為政,又大臣之間輯睦,未有間隙,此時切切不可圖也。

    高宗聞其所言有理,由是廢然長嘆而止。

    直至十月六日,文成公主遣吐蕃大臣論塞調傍前來長安告喪,並請再次和親,高宗才遣郎將宋令文為使,前往吐蕃參加贊普葬禮。

    夏四月辛酉,升郝處俊為侍中,後遷太子少保,以代張文職位。便在此時,京師中發生明崇儼案,竟然牽連到太子李賢,從而引發朝廷動蕩。

    字幕︰明崇儼本名明敬,字崇儼,洛州偃師人,南朝梁國子祭酒明山賓五世孫,豫州刺史明恪之子。

    明崇儼年少時,父明恪任安喜縣令,時有縣中小吏善會道法,能召鬼神,便將此術全部授予明崇儼,頗得其術妙境。

    乾封初年,明崇儼應封泰山之舉,由此入仕,初授黃安縣丞。適逢州刺史有女病重,明崇儼用偏方殊物療之,一治而愈。

    唐高宗因此听聞其名,想到自己苦于風疾,長年不愈,于是便將明崇儼召入京師。一席面談,高宗大悅其道術,當場擢授為冀王府文學掾。

    為試驗其能,乃命宮人在窟室里面奏樂,召明崇儼問道︰此地常聞管弦,是何祥邪?卿試為我止之。

    明崇儼即畫桃木為二符,掛在屋上,音樂即止。

    高宗大奇,便命人將窟內宮人喚出,問其未得詔旨,何敢擅自停止奏樂。

    宮女奏道︰我等正奏樂間,忽見怪龍盤于窟頂,于是眾人恐怖而止。

    當盛夏之季,皇帝苦于酷熱難耐,便將明崇儼喚至,問道︰當此酷暑難耐,朕思飲冰水,未知可得之否?

    明崇儼道︰這事容易,請容臣往陰山北麓走上一遭。

    于是拜辭出宮,未經三刻而回,獻巨冰一塊,帝命化水而飲,沁涼滿腹。

    逾數日,高宗忽然又思吃秋瓜,不可遏止,眾內侍束手無策,便來向明崇儼討教方略。明崇儼聞之,便向內侍索討一百錢,懷揣而出,須臾轉回,獻瓜一枚,甘美異常。

    高宗驚喜不置,召明崇儼問道︰當此初夏時節,瓜果未實,卿自何處得來此物?

    明崇儼奏道︰得之于數百里外,緱氏縣老人果園中。

    唐高宗使人去問果農,老人答道︰園中所埋一瓜,忽然失之,但自土中卻得百錢。

    時有蜀縣令劉靜之妻患疾,遍請名醫,久治不愈。適聞正諫大夫明崇儼入蜀視察地方政務,因久聞其大名,遂請入內室為妻診治。

    明崇儼只略望其妻氣色,便即說道︰此癥非凡間之疾,須得生龍肝,食之必愈。

    劉靜驚怪道︰天上神物,不能見其首尾,如何可得?

    明崇儼笑道︰對凡人來說自不可得,但就有道之士而言,易如反掌之事耳。

    乃索黃裱紙一張,畫成符,乘風放之上天,飄向東南。須臾之間,只見天上陰雲四合,果有小白龍自空中而下,鑽入庭院水甕之中。

    明崇儼便命僕人就甕中撈出,剔取骨肉烹熟,奉于夫人食之,其病遂瘥。公事已罷,明崇儼返回京師,又值盛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宗听其奏報蜀中之事,雖有四個內侍輪流揮扇,兀自汗下如雨。

    明崇儼道︰待臣以天山之雪,冰鎮嶺南枇杷、龍眼,奉與陛下解暑。

    于是辭帝出宮,瞬息不見。天子坐未頃刻之間,明崇儼已回,果然取來天山冰雪,及取嶺南諸果並至,冰鎮食之,絕無差別。

    類似神異之事,不可勝計。明崇儼由此便得高宗寵愛,任其自由出入宮禁。

    至儀鳳二年,明崇儼累遷為正諫大夫,特令入閣供奉,與諸宰相同列。明崇儼每次通過謁見,俱都假以神道,評論時政得失,而唐高宗非常贊同,皆都采納。

    明崇儼自言潤州棲霞寺,乃是其五代祖處士明山賓故宅,唐高宗便特為親制碑文,勒書于石,知者皆以其為榮。

    據說明崇儼因得自由出入宮禁內苑,故與天後武媚關系曖昧。有一日,天後將明崇儼喚至內宮,私下問道︰你實告我,卿之法術不類中土道家,到底習自何人?

    明崇儼答道︰實是習自家父手下縣中小吏。

    天後又問︰小吏何名何姓,家住哪里,今是生是死?

    明崇儼結舌不能回答,逾良久方道︰此乃天機,且師父向有嚴囑,命我不可輕易透露。既天後追問,臣不敢不答。實是摩尼教主陳碩真所授,尚請師姊保密,休使外人知道。

    這一聲“師姊”出口,天後便即大悟,原來此人竟是自己同門師弟。又恐被其所騙,于是問道︰我師傳你何術?若有欺哄,定不相饒。

    明崇儼答道︰師父文佳皇帝當年到洛陽投其舅父,商議起義東南之事,一邊在中州之地遍招徒眾,延攬江湖豪杰。因到偃師之時見到小弟,彼時我只十六七歲,聞其有道術,便請入教,拜其為師。師尊見我頗有根基,甚是喜歡,以為天賜之緣,遂收我入摩尼教,並授小弟以白日見鬼諸方,兼各種役使鬼神之法,皆乃電光佛驅鬼之術。又遺天書兩卷,書中皆是諸路鬼神職餃姓名。師父授我天書以畢,就此離去,再未相見。小弟因疑其術不靈,便常于夜半至野外獨處,按其職名呼之,皆應聲如響,得見當年姜子牙所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及其座下廝役。于是其後每須役使,則呼其名,無不立至。

    天後忽厲聲道︰當年在感業寺時,師父與我盤桓半載,將摩尼教經義傾囊相授,嘗雲電光佛可化身十二童女,未聞有識鬼驅神之術。你自何處學來此等邪術,以誣我教?

    明崇儼笑道︰師姊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摩尼經教義,是曰電光佛化身十二童女,轉世投生人間,以驅黑暗雄魔,喚回光明者,並不能為此驅神使鬼末技也。彼十二佛所化女身,乃是戰國時秦昭王母宣太後,漢高後呂雉,漢和帝皇後鄧綏,晉康帝皇後褚蒜子,北魏文成帝馮皇後,宣武帝胡氏靈皇後,此乃前六代電光佛化身。至若第七代電光佛,便是出在當代唐朝,弟卻不敢妄言。

    天後驚喜不置,溫言道︰你可直說,我不怪你。

    明崇儼道︰第七代電光佛,便是師姊,當今大唐天後。將來非但可以垂簾听政,且可身登九五,南面稱帝;是除我師文佳皇帝之外,千古惟一女帝是也。

    武後聞至此處,只覺天眩地轉,腦中轟轟作響。半晌方才平靜下來,佯作半信不信道︰倒也好個杜撰。若依你適才所言,歷代電光佛皆都職名垂于青史,歷歷可考。則師姊我之職名謂何,可叫武媚?

    明崇儼答道︰豈有此理!請師姊恕罪,陛下將來名諱,應是單字名𨧹活@衷蛺歟 俏轎渲茉蛺齏蟺壅摺br />
    武後問道︰武𨧹活@住J槍庹漲 鎦  鍘  br />
    明崇儼道︰非也。是日月當空,普照天下之意。世間本無此字,乃明尊預言賜之。

    畫外音︰武後雖然早有奪權攬政野心,但從未想過要面南背北,稱皇稱帝,身為一代女皇。只因明崇儼此番密室對答,便即激發雄心萬丈,自此立下沖天之志。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華夏真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夏真相集》,方便以後閱讀華夏真相集第四十二集 崇儼炫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夏真相集第四十二集 崇儼炫術並對華夏真相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