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四十四集 蕩平涼州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背砍刀詩人 本章︰第四十四集 蕩平涼州

    漢中古道,秦晉交兵。

    楊仕不敵張蠔之勇,只得殺出一條血路,望漢寧巴州而逃。大霧既散,楊欽前方不見秦軍,復引軍回來,見五寨皆為秦軍所佔,背後鄧羌復引大軍殺至。

    楊欽腹背受敵,至此悔不听楊仕之諫,反失了自家五座大寨,無法可想,只得引殘軍敗將,竟投陽平關來。

    哪知魯衛听聞諸營已失,不來出關接應,反趁半夜棄了陽平關,走奔南鄭巴州去訖。魯衛、楊仕先後繞道敗回成都,來見魯榮請罪。

    魯榮大怒,下令欲斬,楊仕辯道︰末將力勸楊欽不可追趕秦兵,楊欽不听,致有此敗。某願再乞一軍前往迎戰,若再不勝時,願斬首以謝將軍,並無怨言。

    魯榮怒氣不息,命其立下軍令狀,再給精兵兩萬,回來路去戰秦將。

    事到如今地步,楊仕只得立下軍令狀,復帶兩萬精兵前來南鄭漢寧路上,截殺秦兵。

    秦軍陽平關大勝,楊安勸鄧羌乘勝進兵,鄧羌持重,不肯听從。

    楊安于是請命︰將軍若恐前方有蜀軍埋伏,末將願乞一軍,前去為將軍哨路。

    鄧羌允之,令楊安帶五千精騎,望南鄭路上哨來,迎面正逢楊仕大軍。兩軍狹路相遇,躲無可躲,避無可避,只得列陣對圓,當面交鋒。

    楊仕使裨將昌倚出馬,楊安縱馬迎之,戰未三合,將昌倚一馬斬于馬下。楊仕大怒,親出交戰,與楊安斗至三十回合以上,不分勝敗。

    楊安見對方兵多,不敢戀戰,見道路狹窄,無法逃走,于是撥馬往斜刺里便敗。

    楊仕急于將功贖罪,自後沒命趕來,追個馬頭餃馬尾,舉手中長矛向楊安背心便刺。

    不料楊安忽于馬上轉身,躲過長矛,從背後甩刀斬楊仕于馬下——此乃當年關公所遺拖刀計,曾在汝南古城以此絕技,斬過老將蔡陽。

    蜀軍雖眾,但見主將已亡,于是大亂,敗回成都去了。

    鄧羌聞報楊安斬了楊仕,揮軍大進,直至成都下寨,傳命後繼大兵速進,以便合圍。

    蜀兵敗回城中,報說楊仕被秦將斬了。魯榮直驚得手足無措,不敢與秦兵爭鋒,急與弟魯衛收拾庫中金珠寶物,引五千兵馬奔入寧州,直投南蠻去訖。

    鄧羌引兵入城,分兵駐守各門;又遣楊安與朱彤將兵二萬,寇略梓潼、涪城。

    梓潼太守周虢素懷忠孝,恐梓潼難守,遂退保涪城,並令副將劉仁率步騎二百,送母妻還于江南。將至江陵,卻被秦國細作偵知,楊安急遣朱彤星夜引兵往追,獲其母妻以歸。

    楊安即載周虢妻母至于涪城,令人高聲喚周虢出降。

    周虢在城上看見母妻被執,號哭半日,乃開城投降。楊安遂佔涪城,使人送周虢及其母妻至長安見秦王。

    苻堅以周虢為尚書郎,周虢固辭不受,厲色呼其氐賊。苻堅不以為忤,待之彌厚。

    秦兵既下成都,苻堅更命益州刺史王統與大將毛當,大舉進攻梁、益二州。

    晉將楊亮在青谷率巴獠抵抗秦兵不果,接連失敗;益州刺史周仲孫復又大敗于綿竹,唯有逃到南中。前秦諸將乘勝大進,接連攻下益、梁二州,平定兩川。

    時有益州蜀人張育、楊光起兵抗秦,並向東晉稱藩。張育自稱蜀王,改元為黑龍,與楊光起兵二萬,聯合巴獠酋長張重、尹萬部眾萬人,進圍成都。

    苻堅復命鄧羌率軍五萬,入蜀鎮壓。

    張育不敵鄧羌之勇,急派使到建康向東晉請求援軍。

    晉軍援兵未發,張育、張重等人卻為爭權發生內訌。秦將楊安、鄧羌趁隙攻之,張育復引敗兵退守綿竹。

    東晉繼任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將軍桓石虔受命入蜀,進攻墊江,擊敗寧州刺史姚萇。但因糧草不繼道路險阻,晉軍不能擴大戰果,只得退還巴東,前秦最終固守蜀地。

    楊安又在成都以南大敗張重、尹萬,斬首二萬參千,張重戰死。

    張育、楊光亦被鄧羌攻殺於綿竹,益州全境遂歸前秦所有。

    歷史真相︰據民間所傳,張育又稱張亞子,乃中國歷代民間所奉司文事之神,主管科舉考試。其因于秦軍佔領成都後自稱蜀王,仍奉東晉正溯,並與前秦軍力戰而死,故被後人視為忠義,並建張育祠以紀念,奉其為神。張育祠後與梓潼神亞子祠合並,張育即與張亞子傳為一體。至蒙元仁宗之時,元帝封梓潼神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舉考試,由此便為民間公開供奉。文昌帝君身邊有二位童子,一名天聾,一叫地啞,以示絕不泄漏考試題目之意。元代將文昌星奉為帝君,其人物原型便是晉代蜀人張育,原籍即是梓潼故也。

    西元三七四年,甲戌,乃東晉寧康二年,前秦建元十年。

    匈奴首領巴蘭勃率匈奴鐵騎,于是年渡過伏爾加河下游,在頓河擊敗並降服特勒克河與庫班河流域阿蘭人,然後攻擊第聶伯河以西東哥特人。

    鐵騎到處,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西方諸族無有能與之相抗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匈奴人征服東哥特,一部分東哥特人由此向西逃竄到西哥特。

    匈奴騎兵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人則趁夜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展開攻擊屠殺。

    西哥特人不諳東方兵法,由是慘敗,只得向西逃至多瑙河。

    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批準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並結為同盟,使哥特人為羅馬帝國御邊。

    匈奴騎兵在驅趕西哥特人同時,復乘勝打擊近鄰各日爾曼部落,盡驅日耳曼人西逃,亦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瓦倫斯亦允其入境定居。

    因日耳曼蠻族生育率極高,人口迅速增加,對羅馬帝國形成巨大威脅。

    此時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二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向匈奴賠款六千磅黃金,年貢也由七百磅黃金漲到二千一百磅。

    畫外音︰八十年後,至拓跋氏北魏時期,匈奴首領阿提拉西入歐洲,鐵蹄踏遍多瑙河流域,無人能敵,被歐洲人驚謂曰“上帝之鞭”,是專為處罰不敬上帝之人而來。當時東羅馬帝國已為匈奴附庸,西羅馬帝國也只得屈身伏低,與匈奴結盟求和。阿提拉因聞西羅馬皇帝之女美若天仙,便遣使前往求以和親。羅馬皇帝以種族有異為由拒婚,阿提拉由此大怒,揮命鐵騎西征,一舉將西羅馬摧毀。正當匈奴在歐洲鼎盛之際,當中土北魏興安二年夏季,阿提拉暴病而亡,其諸子為爭奪王位內戰,十五年後匈奴帝國滅亡。

    此乃後話,表過不提。

    歷史真相︰此番東晉寧康年間匈奴人西遷,擊滅頓河以東阿蘭國後,便始終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對歐洲歷史產生巨大影響。雖然其後匈奴王國如曇花般在歐洲消失,但許多匈奴人留了下來,就此融入其他民族。至今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便是匈奴後裔。執其說者謂匈牙利人與歐洲人長相有別,且匈牙利民歌與陝北、內蒙古民歌韻調極似。陝北民歌信天游產生時代遠比蒙古人早,極可能便與匈奴有關。另後來建立大夏國之赫連勃勃,除其個人自號“赫連”為姓,父及子孫皆是劉姓,或謂便是匈奴漢主劉淵之後裔也。至今陝北劉姓少數民族尤多,或謂亦是匈奴後裔。匈奴部族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氏族為姓,如呼延、獨孤、赫連皆乃自創,並非世代延襲而來。凡此數姓亦歷代與漢民雜居通婚,未必定是匈奴後裔。

    字幕︰東晉孝武寧康三年乙亥,晉分永寧縣地,設樂成縣。

    是年晉孝武帝下詔,以謝安為中書監。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割據,謝安與王坦之盡忠輔衛晉室,江南頗算太平。

    謝安頗好聲律,先帝大喪期間不棄絲竹,朝中士大夫多所仿效成俗,王坦之寄書苦諫,而謝安不能听從。

    夏五月,王坦之病故。孝武帝乃以謝安為揚州刺史,桓沖為徐州刺史。

    丙子年正月初一,皇太後下詔歸政。晉孝武帝親政,改元太元,大赦天下。

    帝始臨朝,重封文臣武將︰以謝安為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郗䥥v 蚓蠼  級秸愣 蹇キ攏換賦邐 燈鎝  級皆ャ   ヅ罹攏 躍┘巹閼蜆檬搿br />
    為削弱桓氏勢力,謝安復請解除郗𨯫u嶧謔分拔瘢 蜊幟宋 肝灤母觀   浮br />
    秦建元十一年,乙亥六月,清河武侯王猛患病臥床不起。

    秦王苻堅親到南、北郊及宗廟、社稷壇祈求神靈,並分派侍衛大臣前往黃河、華岳遍祈諸神,求為丞相延壽。見王猛病情稍有好轉,苻堅又為此而大赦天下,無所不用其極。

    王猛上疏︰不圖陛下以臣性命,而損天地之德,開天闢地以來,從未之有也。臣聞報德莫如直言,故以垂沒之命,竊獻遺忠。伏惟陛下威烈震乎八方,聲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有其七,平定燕、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是以古先哲帝王,知功業之不易,皆戰戰兢兢,如臨深淵。臣伏惟陛下能夠追蹤前聖,則天下幸甚。

    苻堅覽疏,為之悲痛流涕。親到王猛宅第察視病情,並問後事︰數旬不見卿來上朝,不謂竟病重至此。卿倘有不豫,將有何見示?

    王猛言道︰陛下明見千里,興亡之道皆知,臣不必囑。惟晉朝雖然偏居江南,乃正朔相沿,上下安和,臣死以後,願陛下休要南圖。

    苻堅︰敬奉先生之囑。外交如此,內政如何?

    王猛︰鮮卑、西羌與我有滅國之恨,究是仇敵,終必為禍,宜漸除之,不可使居身側。

    言訖而亡,終年五十二歲。

    苻堅親與裝殮,對太子苻宏道︰上天不欲使我統一天下乎?何奪我丞相如此之速!

    王猛既喪,秦王皆因其生時軍政法度,不加改易,由此國力大強。建元十二年三月,秦軍攻佔南鄉,山蠻三萬戶降秦。當時河西之地不歸附于前秦者,只余涼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鏡頭轉換,按下秦國,復說涼州。

    涼王張天錫殺佷張玄靚自立,改元鳳凰,隨即荒于酒色,不理政務,致令民不聊生。

    又罷黜世子張大情,而立寵妾所生之子張大豫,更令朝中故舊老臣人人懷怨。

    秦王苻堅聞之,遂欲起兵伐之,即命將軍苟萇、梁熙等發兵西向,臨于西河。

    尚書郎閻負出班諫道︰常言師出有名,天下偃服。陛下先未可動兵,可使人召張天錫來京奉職,如不來時,以兵征伐未遲。

    苻堅從之,命黃門書詔,派閻負、梁殊為使臣,前往姑臧諭令張天錫道︰天使到日,即刻奉詔來朝,如有違命,進師捕討。

    張天錫議于群下,部下諸將皆怒而不從︰我等世代事奉晉國,忠節著于海內,今一旦委身氐賊,丑莫大焉!且我據河西天險,若悉起境內之兵,則可右招西域,北引匈奴拒之,何遽知其不能獲勝耶!奈何降乎?

    張天錫于是攘袂登案︰孤意已決,定與秦國決一死戰。自今而後,但有言降者斬!

    便對閻負、梁殊二人說道︰二公今欲生歸長安,還是死返秦國?

    梁殊答道︰公若識其時務,應某之征降秦,則某與公皆榮歸長安;公若不去,休道殺我二人,其不久亦自有人來殺公也!

    閻負亦昂然挺立,辭氣不屈。

    張天錫大怒,于是即在殿上自引強弓,親自射殺二人。

    張天錫之母聞說殺了秦國使臣,不由流涕︰秦王橫制天下,江北群雄盡皆束手,晉國亦不敢正視。我兒若順勢而降,則可延數年性命;今既恃強抗衡,又殺其使,亡無日矣。

    張天錫不听母勸,使馬建為將,率眾二萬前往西河抗秦。

    秦使從人逃回長安,向秦王報說涼王張天錫殺使抗命之事。

    苻堅大怒,即遣使至西河大營傳詔,令武衛將軍苟萇、左將軍毛盛、中書令梁熙、步兵校尉姚萇等將,率精兵十三萬進兵涼州,進攻姑臧。

    苟萇接詔,即登帥帳,下達將令︰命梁熙、姚萇、王統、李辯四將為先鋒,率三萬兵馬從清石津渡河,攻打河會。

    前涼驍烈將軍梁濟自料不敵,乃舉其部眾降服。

    苟萇不戰而勝,遂率大軍經由石城津渡河,與梁熙會合,復攻取纏縮城。涼將馬建畏懼,從楊非退守清塞,上表姑臧告急。

    張天錫聞報,驚怒異常,又派征東將軍常據,率三萬兵眾集結于洪池,親自統領五萬兵眾,集結于金昌。

    安西將軍宋皓向張天錫進言︰臣白日觀雲,夜觀星象,見秦國運祚方昌,軍勢亦不可抵擋,不如投降為上。

    張天錫聞奏大怒︰某曾說再言降者斬,爾竟不懼死耶!

    便欲引弓射殺。眾臣見狀大驚,一齊跪拜︰大王臨戰先斬大臣,恐于戰不利也。

    張天錫怒氣不息,將宋皓貶為宣威護軍。

    廣武太守辛章奏道︰殿下欲與秦軍決戰,須以大將統軍,方可一戰。馬建雖然勇猛,然出身行伍,唯利是圖,視強弱之勢而易反復,一旦挫跌便思反噬,定不會為國家效力。

    張天錫又不听,說道︰孤之大將,非汝等所能料也。

    于是親自引兵前往金昌,傳令會集馬建等諸將,要與秦兵決一死戰。

    秦將苟萇率大軍渡河而西,使姚萇率三千甲士作為前鋒,迅如狂風大進。涼州守將馬建見秦軍勢大,果如宋皓所說,一矢不發,即率本部萬人臨陣向苟萇投降。

    兵眾有不願降者,見狀全都逃散,回奔姑臧。

    辛卯日,苟萇引軍長驅直入,與常據激戰于洪池。兩軍對壘,從辰至午,常據部隊潰敗離散,自己所乘戰馬亦被亂兵殺死。屬下董儒即以己馬送之,請常據乘而逃命。

    常據流淚說道︰我自隨故涼王以來,三次督領各路軍隊,二次持符節斧鉞,八次領宮中衛隊,十次在外帶兵,所受重用寵信,達于極致頂峰。今終于受困于此,乃我死亡之地,何望復能安身活命哉!

    于是進入軍帳,褪下盔甲,向西叩頭,自刎而死。

    前秦士兵涌入洪池,殺死涼州軍司席仂,盡降其眾。涼州主力至此覆沒,再無戰力。

    癸巳日,前秦大軍進入清塞,張天錫派司兵將軍趙充哲率眾抵抗。

    苟萇親率秦軍,與趙充哲在赤岸交戰。不則半日便徹底攻破涼軍,俘獲並斬首三萬八千人。趙充哲力戰不屈,最終死于亂軍之中。

    張天錫環顧身側再無戰將,只得恃勇親自出城迎戰。未料城內守軍卻趁機反叛,張天錫只得率數千從騎奔還姑臧。

    甲午日,前秦軍隊抵達姑臧。張天錫無奈,只得具以素車白馬,載著棺材,雙手反綁于身後,大開城門,至秦軍營前投降。

    苟萇為其松綁,焚棺受璽,將張天錫及其部下群僚送到長安,涼州各郡縣皆降前秦。

    苻堅見張天錫歸降,大喜赦之,封為歸義侯,並徙其豪右七千余戶至關中。

    畫外音︰列位看官!秦王對降敵仁則仁矣,然以何面對冤死之梁殊、閻負兩位忠貞使臣哉?古人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不亦信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前涼至此而亡,自張軌出任涼州刺史,至張天錫失國,共傳九主,凡七十六年。

    苟萇振旅還京,秦王苻堅引領眾臣親迎出城,回宮大排筵宴,與征西諸將賀功。

    來日升殿,正與諸將敘功論賞,忽見門官入報︰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率本部數萬人馬而來,現扎營于城外,劉衛辰只與十數幕僚候于宮外求見。

    苻堅遂于正殿接見劉衛辰,問其何來。

    劉衛辰以外臣之禮陛見秦王,泣奏道︰臣奉陛下正朔,以為秦國北藩,敢不盡心王事,慎盡外臣之責。奈今為代王什翼犍所迫,無以立足,故率部逃至長安,望陛下大發憐憫之情,為臣作主,並出兵伐代,報仇雪恨。

    苻堅聞奏大怒︰卿其休惱勿憂。那拓跋鮮卑自立北邊,不服王化倒也罷了,今竟以下犯上,侵我盟國,是可忍則孰不可忍耶!賢卿請起,某即發兵,與你前去報仇便了。

    遂以幽州刺史、唐公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幽、冀二州兵十萬,又令並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共發三十萬大兵,分東、西兩路向北出擊。

    大軍將行,秦王親送至長安城外,囑咐苻洛︰朕聞此時北代朝中群臣不寧,父子不和,起兵伐之,正當其時。但北兵素來凶悍,非卿不能討之,此去用心,勿負朕意。

    苻洛應諾,辭帝起行,率六軍北進,以劉衛辰為向導。

    鏡頭轉換,便說代州之事。

    代王什翼犍在雲中郡盛樂城建國,率兵攻打匈奴劉衛辰,使其兵敗南逃。因恐其復來,每日聚集文武,多令戒備。次年四月,什翼犍召集各部大人聚議。

    右部首領長孫斤進帳,自肋下抽出刀來,一個箭步沖上御座,欲來刺殺什翼犍。

    太子拓跋�縱身上前,遮于父前喝道︰反賊焉敢刺駕?

    長孫斤不答,手起刀落,將太子砍翻在地,復來刺殺代王。什翼犍手無兵器,急以左臂迎之,被刀所傷,血流如注。

    殿下武士見此,急忙持兵搶進,將長孫斤擊倒在地,以繩縛住,捆在殿柱之上。

    早有人替代王包扎傷口,扶其歸座。

    代王當堂詰審長孫斤,命先怒鞭一百,然後推出帳外斬首。見太子為救自己而死,代王痛哭不已,乃命作誥文祭之,謚為獻明。

    只因左臂為長孫斤所傷,並傷左肋,累月不愈。

    七月,太子妻秦氏生遺腹子,代王親與取名,喚作拓跋。

    便在此時,忽聞前秦皇帝苻堅來伐,遣唐公苻洛等人引三十萬大軍將至。代王不由大驚,遂急遣西部大人劉庫仁,往石子嶺迎戰秦軍。

    劉庫仁奉命前往,正迎住秦軍先鋒大鄧羌,兩軍于曠野中射住陣角,對面列陣。劉庫仁遣部將劉四海出戰,未經一合,即被鄧羌揮于馬下,身首兩分。

    代兵大敗而走,各奔走入城,閉門不敢再出。

    代王聞報西部軍大敗,乃問東部大人︰秦兵勢大,難以拒敵,此事奈何?

    東部大人答道︰大王勇猛,天下無敵,奈今貴體有傷,只得避他一避。不如引國人前往陰山,招集敗亡士卒,待大王瘡疾完好,再來與戰不遲。

    拓跋什翼犍有傷在身,遂納其諫,率領各部北撤,越過漠北,避于陰山。

    立足未穩,卻逢高車部各族反叛,四面侵犯,什翼犍只得越過漠南,築城扎營以居。至此代王流亡在外不能還國,思之不由潸然涕下。

    忽階下一人挺身而起︰大王勿需發悲,某有一計,可解目前之危,並使全族還國。

    字幕︰左長史燕鳳,字子章,代國人。自幼好學,博綜經史,明習陰陽,並善說辭。

    代王收淚問道︰卿有何妙策?可速言之。

    燕鳳︰秦兵勢大,何以退得?某聞秦王寬容大度,不如請降,然後別作他圖。若以力拒之,彼手下猛將如雲,滅強燕平西蜀,復亡涼國,戰無不勝,我絕非其敵。大王今可作表,令臣持表入于長安,奏請稱為藩臣,則秦王必抽回大軍,我王便可還于代國矣。

    代王︰此計大妙。只是卿此去求降,休失了我代國志氣,使秦王小覷。

    燕鳳︰大王放心。臣此去若有小失,亦無面目再歸見大王,難回故土矣。

    代王于是作表,並搜重禮一擔,使燕鳳引十個隨從繞道南下,前赴長安。燕鳳星夜趕到長安,先見太尉權翼等朝中重臣,各送重禮,收買已罷。

    次日早朝,權翼出班奏稱︰北代王拓跋什翼犍遣左長史燕鳳來朝,奉表稱藩,願降我大秦,現在殿外恭候。

    秦王笑道︰此必是抵不過我大軍,故來稱藩,以解兵厄也。令喚代王使者入見。

    燕鳳奉命上殿,登階拜舞已畢,呈上代王表文。秦王覽畢,笑問燕鳳︰孤對代王只是聞名,未曾相見,卿試言你家代王拓跋什翼犍,究是何如人也?

    權翼在旁大使眼色,暗未伏低謹言。

    燕鳳故作不見,昂然答道︰代王寬和仁愛,經略高遠,威震邊北,撫有漠南,有並吞天下之志,統一六合之心,乃一時雄主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秦王笑道︰偏是屢敗之人,好為大言。卿等北人胡裘輕馬,並無剛甲利兵,敵弱則進,敵強則退,安能並兼中國?卿如此獎贊汝主,莫非太過?

    燕鳳奏道︰臣來求和,猶不敢大言,乃示之謙遜耳。我北人壯悍,皆能持矛上馬如飛,無論男女且均善射。我代王雄俊,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炊之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一旦作戰,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勝也。

    秦王又問︰你北國兵馬共有多少?

    燕鳳答道︰控弦之士數十萬,戰馬一百萬匹。

    秦王笑道︰卿言人眾可矣,說馬何其太多?

    燕鳳答道︰雲中全川自東山至西河二百余里,北山至南山一百五十里。每歲孟秋,馬常大集滿川。以此推之,臣之所言之數猶未盡也。

    秦王大笑︰北地如卿之才者,尚有幾人?

    燕鳳答道︰代國雖然偏僻,聰明仁智者數百人,如臣儕之輩,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秦王又問︰既如卿所說,代王英武,將多軍足,則何以退避陰川,使卿前來降孤?

    燕鳳答道︰陛下有高于天下之志,我主有統朔四方之能。我王惟恐蛟龍相斗,魚鱉受刑,不忍軍民死于無辜,是故暫避陰山;遣臣請藩,結為唇齒,是為保境安民。忍一時之憤,得百年和平,我主不亦識時務之英杰哉!

    秦王嘆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名士。如燕鳳者,可謂不辱使命,諸公當效之。

    由是準其稱藩于秦,命其還國。復遣使持節赴北,調回諸路兵馬。苻洛便命諸將振旅還京,自率本部兵駐守平城。

    代王什翼犍大喜,回至雲中,重賞燕鳳。只因一路漂泊辛苦,隨即臥病,堪堪難起。

    當時代國雖已降秦,但因秦將苻洛剛剛接到秦王罷戰詔旨,軍隊尚未及撤還,尚駐扎于君子津。故此代王命諸子夜間警惕戒備,挾帶兵器來往于房舍之間巡哨。

    便在此時,國中又有人欲趁代王病重之機作亂,宮變奪位。

    當初拓跋孤推讓君位于兄什翼犍,代王即位後故將一半國土授予拓跋孤。

    拓跋孤死後,其子拓跋斤未能繼承父職,因而心懷不滿,常思伺機作亂。

    此時代王嗣子拓跋�已為長孫斤所殺,三子拓跋翰亦于早年去世,拓跋�之子拓跋年幼;皇後慕容氏所生之子閼婆、壽鳩、紇根、地干、力真、跋窟咄等人,嗣君之位未定。

    拓跋斤見伯父什翼犍病危,欲挑撥內亂以便就中取事。

    于是選中代王之子拓跋�君,施以離間之辭道︰大王今欲立慕容氏子為嗣,必先殺你。我觀近來慕容氏諸子每到夜晚便全副武裝,領兵環繞廬帳,是欲窺伺時機便欲動手。故此相告,莫謂言之不預。

    拓跋�君信以為真,便率部反叛,趁夜襲殺父親拓跋什翼犍,並盡誅諸弟。

    慕容氏諸子既死,妻子部屬皆奔至秦營,跑去向苻洛告變求救。

    苻洛即命李柔、張蠔率兵開赴雲中平叛,將拓跋�君及拓跋斤擒獲,押解到長安,代國部屬兵眾四散潰逃。苻堅便召燕鳳,問其變亂緣故,燕鳳如實回奏。

    苻堅道︰天下之惡,皆是一般。

    命將�君及拓跋斤車裂,乘機滅代。自晉建興三年拓跋猗盧被封為代王,始建代國,至此為前秦所滅,凡歷七王,國祚六十二年。

    代國既因內亂亡國,苻堅乃召見代國長史燕鳳,詢問治理代國之略。

    燕鳳奏道︰代王剛死,部落叛散,不相統一。別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與鐵弗部劉衛辰一向有仇,因此內訌,致令國事不堪,方為陛下並之。若依臣下之諫,陛下可使其二人分統代國舊部,劃其地而使分居之,則代國之民,無不感陛下再生之恩。

    苻堅︰信開斯言,卿論甚是。

    于是令以黃河為界,將代地分為東西兩部,東部屬劉庫仁,西部歸劉衛辰,各許以官爵,使其統領代民。

    劉庫仁招撫離散部落,速使東部代民安定。為獎其功勞,秦王又拜為廣武將軍。

    劉衛辰不服,復舉兵叛秦。秦王苻堅使劉庫仁率兵討伐,大敗劉衛辰,一直追擊到陰山西北千里,並虜獲劉衛辰妻兒。

    為平衡兩部勢力,苻堅復赦劉衛辰反叛之罪,並仍使其為西部單于,令其統攝黃河以西各部,居代來城。

    字幕︰只因秦王不殺叛首,自此便為淝水戰敗後諸侯皆叛張本。

    鏡頭轉換,按下代國鮮卑遺民分為東西兩部,再說拓跋�遺腹子拓跋之事。

    字幕︰拓跋,字涉,母為賀蘭氏,代國建國三十四年七月初七,生于參合陂北。

    拓跋什翼犍被刺身亡,前秦滅代國,拓跋時年六歲,被秦王詔命遷至長安。

    代國舊臣燕鳳以拓跋年幼為由,力勸天王苻堅讓拓跋留在部中,稱待其長大後使為首領,必會念及大王復國大恩,世代歸附。

    苻堅同意,拓跋得以留于代北。

    當時原代國領地因由劉庫仁及劉衛辰分掌,賀蘭氏便帶拓跋、拓跋儀及拓跋觚諸子,從賀蘭部遷至娘家獨孤部,與南部大人長孫嵩同屬劉庫仁統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劉庫仁本為代國南部大人,聞拓跋母子兄弟到達獨孤部,便仍視為舊時少主,盡忠侍奉,並未因代國滅亡而變故臣之節。

    由是拓跋身為代王拓跋什翼犍正宗苗裔,在獨孤部遂漸長大,學成一身騎射功夫;劉庫仁且又為其招撫接納離散部人,皆給執事加以任用,厚加恩信,使盡心奉侍少主。

    劉庫仁又恐幼主早晚被秦王左右讒害,遂對拓跋母舅賀訥言道︰你可領本部人馬,同小主人權去牛川屯扎,我權領其兵,待其年長,便還兵印及諸部土境。小主人未長成人之前,其身份當宜秘之。

    賀訥從之,遂領本部兵隨拓跋去鎮牛川。

    劉庫仁又對其子劉顯說道︰我觀小主人龍行虎步,卓然不群,必能興復其祖洪業,我兒當勤謹侍奉之。

    話猶未落,劉衛辰來見,對劉庫仁說道︰依某之計,可使人速報秦王,使拓跋遷至別地。若留于此,則將來我屬必無 類矣。

    劉庫仁答道︰既如此,任公為之可也。

    于是劉衛辰作表,遣人入長安貢獻秦王,並以其事奏之。

    秦王覽奏,謂群臣道︰劉衛辰謂什翼犍嫡孫拓跋豐骨不凡,舉措清高,後必有異心,為秦國之患,不肯作中華北藩。建議宜遷別地,或取回長安,公等謂其事若何?

    群臣未及奏對,燕鳳趨前奏道︰果若如此,陛下中其計矣。

    秦王︰此言何解?

    燕鳳︰劉衛辰與先代王有仇,欲謀自立,必先絕代王之後,故進此讒言。陛下若信其諫,則拓跋前腳一離代國,劉衛辰必繼之而後叛也。

    秦王︰彼反叛何故?難道懼此小兒耶!

    燕鳳︰朔方之地,士民之眾皆蒙拓跋氏厚恩,盡思歸附。劉衛辰今欲叛秦,恐士民不從,故奏陛下先遷拓跋于長安或別處,以斷代民之念,其志方得以行。若存拓跋故主于此,則代民必不從劉氏二部謀叛耳。

    秦王聞言細思,終于信之,于是不听劉衛辰之奏。

    秦王苻堅自平北方諸國,江北再無敵手。此時國內殷實,遂示人以奢,懸珠簾于正殿,以接待外國使臣及集會文武。

    尚書郎裴元略見此,上疏勸諫,秦王覽疏大悅,命去其珠簾,並以裴元略為諫議大夫。大宛國進貢千里駒及奇珍異寶來朝,秦王令群臣作《止馬》詩,皆命歸還于進貢之國。

    高陸人偶然鑿井,得一巨龜,高一尺,大三尺,背有八卦之紋,遂進于秦王。苻堅命太卜養在池中,旋即而死,遂令藏其龜骨于太廟。

    其夜廟丞高虜夢見神龜,對其說道︰我本欲將歸江南,不料遭非其時,致殞命于秦庭,則必將報之。

    高虜大為驚懼,不知何意而指。

    及開廟門,一人忽至而言道︰我昨夜得夢,見神龜對我言說,其活三千六百歲而終;命終之後,則必有妖孽興作,亡我秦國。敢問住持大師,此夢主何吉凶?

    高虜此時已知神龜之意,急囑來人︰此夢不主甚事,先生休得漏泄與他人,免惹妖言惑眾之罪,引火燒身。

    來人應諾而去,由此二人皆秘而不傳。

    丁丑,東晉太元二年,前秦建元十三年。

    秦王苻堅以趙國故將曹邈作為功曹。曹邈投秦王所好,常向其描述趙王石虎宮中寶器珍玩之盛,並言身為帝王者,必如是方顯富貴。

    秦王漸信其言,遂命曹邈為將作長史,大修舟艦兵器,飾以金銀,極盡其精巧。

    慕容垂之子慕容農見此,謂其父道︰自王猛死後,秦國之法日益頹廢,今燕王听信曹邈,重以奢侈之風,則其禍殃將至。

    慕容垂︰若依爾意,則便如何?

    慕容農︰大人何不趁此結納豪杰,以承天意,謀求光復我大燕社稷?

    慕容垂雖然已為心動,但仍不表于聲色,笑而答道︰天下之事,並非如你料者!

    慕容農︰秦國恃其強大,務多不休。今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里,致逃民餓餒者相望于途,兵疲民困,危亡近矣。若天命有歸,其必為燕乎!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華夏真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夏真相集》,方便以後閱讀華夏真相集第四十四集 蕩平涼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夏真相集第四十四集 蕩平涼州並對華夏真相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