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由來已19世紀末葉,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帝國主義國家後,即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和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駐軍稱“中國駐屯軍”)、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駐軍稱“關東軍”),以及在中國開礦山、辦工廠、設租界、內河航行等項特權,還向中國勒索巨額賠
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在東北、上海等地奮起抵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借口對德國宣戰,出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青島—濟南),並于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1927年6、7月間,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定《對華政策綱領會後,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章中,提出“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擴張綱為加快實施侵華政策的步伐,日本在政治上日益軍國主義化,在經濟上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逐步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策源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蓄意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借口,向駐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局部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日軍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19萬東北軍陸續退入山海關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廢帝溥儀為執政,成立“滿洲國”偽政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的利益,連續發表宣言和作出決議,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號召全國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並派遣干部加強中共滿洲省委,開展東北地區的抗日斗東北人民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協助或領導下,激于民族義憤,違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紛紛奮起組織抗日義勇軍,開展抗日游擊戰1933年,日本侵略軍進行“大討伐”,東北抗日義勇軍大部潰散,余部堅持斗共產黨以其直接領導的10余支游擊隊為基礎,成立東北人民革命後團結、改造和吸收義勇軍余部,于1936年改稱東北抗日聯軍,部隊發展到3萬余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打擊了日本的殖民統治,推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
1932年1月28日,日軍又向上海發動進中國第19路軍及第5軍等部隊,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日軍血戰一個多月,斃傷日軍1萬余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面與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一面繼續集中兵力對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圍剿1933年1月,日軍攻佔山海3月,侵佔熱河省今分屬河北、遼寧、內蒙古),繼而進犯古北口、喜峰口等長城關隘和河北省灤縣、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多倫等駐守長城防線的國民黨軍和長城內外的義勇軍進行了4個多月的長城抗國民黨政府卻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等條約,默認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省的既成事同年5月,愛國將領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奮起進行抗1935年日本策動華北五省“聯合自治”,組織親日政權,企圖變華北為第二個“滿洲國國民黨政府步步退讓,華北殖民化的危機日趨嚴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促成中國抗戰,中華甦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于1935年8月1日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鄭重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抗日救10∼11月,中共中央連續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和軍隊團結抗日,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在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鑒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處于從屬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中下旬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會議,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策略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隨後又逐步調整政策,將“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及至“聯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軍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基于對日本侵華的憤慨,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和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領導所部發動“西安事變”,以“兵諫”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中共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捐棄前嫌,派周恩來等赴西安參加談判,促成了事變的和平解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推動了國民黨內抗日派反對親日派的斗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實際上接受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政策,從而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
1936年日本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為盡快實現其滅亡中國的野心,一面同納粹德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這一協定),結成侵略聯盟以牽制甦聯,迷惑英、美等國;一面加緊擴軍備戰,增加“中國駐屯軍”的兵力,派大批軍艦駛抵青島、頻繁組織“軍事演習”,向中國華北駐軍挑至1937年上半年,日本有陸軍常備兵力40余萬人另有200余萬預備兵力),作戰飛機2600余架,大型艦艇200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迫在眉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
1937年7月7日夜,駐北平今北京)西南豐台日軍于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駐地宛平縣城今豐台區宛平城)搜索,遭到拒絕後,即炮轟宛平縣城,向中國駐軍發動進攻,制造了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第37師部隊奮起還中國全國性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7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向全國同胞呼吁︰“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15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當局遞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準備抗戰的談話,但實行只限于政府和軍隊抗戰、反對人民總動員的片面抗戰路
七七事變後,日本采取速戰速決的戰略,向華北增兵,7月底佔領北平、天旋即組成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華北方面軍,陸續調集30萬兵力,沿平綏今北京—包頭)、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鐵路線展開戰略進攻,企圖奪取冀、察、晉、綏綏遠省,今內蒙古中部)、魯5省,控制黃河以北廣大地8月13日,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企圖迅速佔領上海,奪取南京,迫使中國政府屈
國民政府于8月上旬召開國防會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談話會上,具體闡明中共關于全國抗戰的戰略及作戰原則,指出戰略上應是持久的防御戰、戰役上應是速決戰以及運動戰,並主張在敵軍後方廣泛開展游擊這對國防會議制定戰略產生了積極影國防會議決定實行持久消耗戰略,將沿海和臨戰地區劃為5個戰區︰在冀省和魯北設立第一戰區,晉察綏設立第二戰區,江浙設立第三戰區,閩粵設立第四戰區,甦北及山東設立第五戰區以後又相繼設立7個戰區並調整兵力部署,以一部兵力于平綏、平漢、津浦鐵路沿線各要地,采取重疊配備,多線設防,逐次抵抗,以主力集中華東,力保淞滬要地,掩護首都南京,另以少量兵力守備華南沿海各要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當時,國民黨軍約有200萬人,作戰飛機300余架,艦艇120余22日,按照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22∼25日,中共中央在陝西省北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確定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擔負創建抗日根據地、牽制與消耗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保存與擴大自己的基本任會議決定組成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和周恩來為副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共中央軍委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在陝甘寧邊區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1937年9月11日又改稱第18集團軍,朱德、彭德懷改稱正、副總司令),下轄第115、第120、第129師,近4.6萬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于7月15日遞交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至此,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10月12日,國民政府宣布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第1、第2、第3、第4支隊,共1萬余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編後,陸續開赴華北和華中抗日前線作
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日軍展開戰略進攻,中國軍隊進行戰略防御的階在華北戰場,第一戰區部隊對沿平漢、津浦鐵路線南侵的日軍,實行節節抗第二戰區部隊在平綏鐵路東段同進犯的日軍展開激9月中旬,大同失第二戰區部隊退守雁門關、茹越口和平型關一帶內長城防線,企圖阻止日軍深入山西腹八路軍第115師于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首戰告捷,殲日軍精銳第5師一部1000余人,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斗9月30日,日軍突破內長城防線,接著以5萬余兵力向忻口、太原進第二戰區部隊在忻口東西一線陣地與敵激日軍一再發起攻擊,均遭到守軍的頑強抵為配合國民黨軍保衛忻口、太原,八路軍第115師向察南、冀西出擊,切斷張家口至代縣的日軍補給線;第120師切斷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北段和雁門關南北的交通,並以一部挺進雁北,威逼大同;第129師一部夜襲代縣陽明堡機場,毀傷日軍飛機24進攻忻口的日軍,正面遭到阻擊,後方補給瀕于斷絕,攻勢頓日軍華北方面軍遂令沿平漢鐵路進攻的兩個師轉向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西進,迂回忻口、太原側為配合國民黨軍阻止日軍西進,八路軍第129師和第115師主力轉移至正太鐵路以南地區尋機殲敵,先後取得七亙村、廣陽、長生口等戰斗的勝10月26日,日軍佔領晉東要隘娘子11月8日,太原淪至此,在華北,以國民黨軍為主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以八路軍為主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八路軍在山西實行戰略展開,分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
在華中戰場,從8月13日開始,中國第三戰區部隊同日軍進行淞滬會10月,蔣介石兼任戰區司令長官,增調部隊,調整部署,與日軍鏖日軍于11月初組成華中方面軍1938年2月改稱華中派遣軍),兵力增至22萬余5日,日軍兩個師從杭州灣登陸,對上海實施迂回,淞滬守軍開始全線撤12日,日軍佔領上淞滬會戰歷時3個中國軍隊的英勇奮戰,打破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12月初,日軍水陸並進,迅速突破國民黨軍江甦)浙江)防線,威脅南國民政府遷都四川省重慶市,軍隊撤出南京,退往浙贛境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肆意燒殺淫掠,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殺害中國軍民達30萬南京失陷後,國民政府一面調集部隊控制武漢及豫皖邊地區,一面集結重兵于魯中及淮南地區,企圖牽制日軍主力于津浦鐵路沿線,遲滯日軍溯長江西進武從1938年1月開始,第五戰區先後集中60萬兵力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域,同日軍進行會3月23日∼4月7日,在台兒莊地區取得殲滅日軍1萬余人的重大勝利,振奮了全民族抗戰的精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隨即沿隴海鐵路今蘭州—連雲港)向西追第五戰區主力撤至豫皖邊山為阻止日軍西進,6月9日,國民黨軍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使豫、皖、甦三省的廣大地區變成澤國,雖然暫時遲滯了日軍的西進,但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造成連年災荒的黃泛
1937年冬∼1938年春,日軍在華北對中國軍隊發起大規模“圍攻八路軍第115師一部在晉察冀邊區反擊日軍“八路圍攻”,第120師在晉西北反擊日軍“五路圍攻”,第129師和第115師一部在晉東南反擊日軍“九路圍攻”,共斃傷日軍7500余徐州會戰前後,八路軍為策應正面戰場友軍的作戰,在平漢、津浦鐵路北段、邯鄲至長治公路、臨汾至大寧公路積極開展破襲戰和伏擊戰,先後取得神頭嶺、響堂鋪、午城井溝等戰斗的勝第115師一部創建了以五台山脈為依托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成立晉察冀軍區,另一部創建了以呂梁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120師創建了以管涔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及第115師一部創建了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八路軍依托山區根據地,進一步向平原發展,完成在華北的戰略展1938年4月下旬,八路軍主力陸續向冀、魯、豫三省平原發展,協同當地人民抗日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先後創建了冀南、豫北、冀魯邊、冀中、冀東等抗日根據與此同時,中共山東省委領導山東各地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創建魯中、魯西、膠東、清河等抗日游擊根據地,並在年底將各地起義武裝編成八路軍山東縱新四軍展開于皖南、皖中、甦南和豫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取得蔣家河口、韋崗等多次戰斗的勝利,創建了抗日根據八路軍、新四軍開闢的敵後戰場和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5∼6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兩篇軍事著作,總結抗日戰爭10個月的經驗,批駁“亡國論”“速勝論”和輕視游擊戰爭的錯誤思想,闡明抗日戰爭的性質、特點、人民戰爭思想、持久抗戰的總方針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預測抗日戰爭的發展過程將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為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方向和道
1938年8月下旬,日軍以陸、海、空力量約25萬兵力,分別沿長江兩岸和大別山北麓西進,企圖合擊武國民政府調集約100萬兵力,利用鄱陽湖、大別山和長江兩岸丘陵湖沼進行抵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進行積極的配在日軍直逼武漢的情況下,為保存力量,中國軍隊于10月25日棄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10月12日,日軍在廣東省大亞灣登陸,進攻廣國民黨軍未進行積極抵抗,于21日放棄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