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芬芳

童養夫35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下任縱橫1 本章︰童養夫35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三月三日(明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史載“于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1422年九月二日(明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回

    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

    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一月(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

    計下西洋官校、旗軍、勇士、力士、通士、民稍、買辦、書手、通共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名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二正使太監七員、少監十員、監丞五內官內使五十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都指揮二指揮九十三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四百三教諭一員、陰陽官一員、舍人二名、余丁一醫官、醫士一百八十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佔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勃泥、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甦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還到過澳大利亞,美洲和新西蘭,南極洲,等福建長樂縣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開洋之地,當年龐大艦隊屢此駐扎于此,伺風下這里不僅有鄭和當年親自豎立、保存完好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而且有下西洋影響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後期“倭患“的嚴重更促使人們紀念和崇拜與海洋相關的神

    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62歲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和平外交

    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甦門答臘、佔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穩定和發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于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擴張,而是用于實現和平目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剿滅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

    國家安全

    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

    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采取被動的防御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御戰略,主動出擊,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

    折疊發展傳播

    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更有文萊、滿剌加、甦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在印度古里,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闢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向往中華文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鄭和出色地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制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

    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

    折疊開拓航路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佔據著地球表面積78,擁有著豐富的資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佔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于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杰中,鄭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勝于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

    折疊造船技術

    鄭和寶船的主要造船地

    鄭和寶船號稱巨舶,其主要造船地為南

    由于海船體積大,構造也較復雜,必須有相當規模的船塢和作據《武備志》中的《自寶船廠開始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記載,鄭和寶船自其建造地寶船廠出發去西據《同治上江兩懸志》記載“都船廠在儀風門,即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鄭和等行賞佔城龍江船廠是在原龍江船廠廠址再向南擴建而成,越過秦淮河,直達下保、中保、上報村及三汊河地區,龍江船廠內設提舉司、作房、分司、篷廠、指揮舉,在造船時實行明確的分工和嚴格的制

    《龍江船廠志》記載“洪武、永樂時,起取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南直隸(今江甦)濱江府縣居民四百余戶,來京(即南京)造船,隸屬提舉司,編為四一廂出船木梭櫓索匠;二廂出船木鐵纜匠;三廂出匠;四廂出棕篷

    《明會典》記載大規模的造船廠,擁有工匠數百人,有船木工、工、箬篷工、櫓工

    鄭和寶船的另一建造地點是船隊出發港福建長

    據《長樂縣志》記載“太平港在縣西半里許,舊名馬……明永樂間,太監鄭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

    鄭和下西洋後還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于福建,正統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于見存海舟內擇一,以賜琉球國使回

    據統計,在鄭和大航海期間,全國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場遍及全國各地;永樂年間,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邏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因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斷言“在1420年前後,中國海軍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造船與航海事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到了明朝鄭和大航海時代更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相當于現代船身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于全世至今殘留在江甦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江的夾江相通,便于寶船下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余米,寬約40龍江寶船廠是明朝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44x18丈尺寸復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準船型和尺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復原為長19丈、寬4丈、排水量約1100噸的船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根據遺跡情況,寶船廠所造船應為平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色芬芳》,方便以後閱讀國色芬芳童養夫35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色芬芳童養夫35並對國色芬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