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方言習俗寧德市漢語方言分布情況比較復
根據方言內部的異同,寧德方言屬閩海方言群中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古田、屏南兩縣屬于閩東南次方言南區;蕉城區和福安、周寧、柘榮、壽寧、福鼎、霞浦等7縣市),屬于閩東北次方言
閩東方言福州話在南片區可自由交際,北片區各市縣、區)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州福安話在北片區的周寧、壽寧、柘榮等縣可自由交際,蕉城、霞浦、福鼎人也能基本听懂福安
閩東方言北片區各縣市)沒有像福州話韻母那樣的變韻現詞匯方面,北片區有些詞語說法與南片區不同,如“肚子”叫“腹肚”,“小孩”叫“傀儡”,“餓”叫“饑”kuj,“生孩子”叫“生囝”或“飼囝”,“種豬”叫“豬獅”
語法方面,北片區有些地方句子架構特殊,如壽寧話把“你先走”說成“你走先”,壽寧話、柘榮話把“再吃一碗”說成“食碗湊”或“食碗添”,福安話把“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斗笠”叫“笠斗”,“前頭”叫“頭前”福安話語音濁重,語調偏硬;福鼎話輕清、綿
同時,境內有一些地方形成區外方言蕉城區飛鸞鎮的碗窯和礁頭村共3000多人)講閩南話;霞浦縣的三沙鎮和水門、牙城兩個鄉鎮的部分村莊,以及下滸、柏洋、長春等鄉鎮的少數村莊共約7萬多人)講閩南話;福鼎市的沙埕、前岐、店下、白琳、點頭、貫嶺、箭山、疊石等鄉鎮的部分村莊共13萬多人)講閩南話;還有柘榮縣的乍洋鄉和東源鄉的少數村莊約500多人)也講閩南
全地區約有21萬多人講閩南閩南話是寧德境內第三大方
還有少數地區形成汀州話客家話)方言島和莆仙話方言古田縣風都鎮的後溪、珠洋兩個村約5000人)講客家話,霞浦縣柏洋鄉利埕村福鼎樓自然村300多人)講客家話,柘榮縣城郊倒龍山村 100多人)講客家
此外,福安市社口鎮首筧村、福鼎市溪鎮赤溪村和點頭鎮觀洋村以及壽寧縣西南部邊境個別自然村講客家霞浦縣溪南鎮岱嶼村100多人)講莆仙話;福安市下白石部分村莊400多人)講莆仙話;福鼎市沙坦鎮澳腰等村莊數百人)講莆仙
閩東方言南片的福州話在境內少數地方形成方言福鼎市秦嶼鎮1. 5萬多人)全講福州話;霞浦縣的海島鄉和柏洋鄉的北岐村、長春鎮的計米村共1. 4萬多人)講福州
由於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一些縣的邊界村莊講鄰縣方屏南縣西北部嶺下鄉的富竹、上樓、東峰、上梨洋、葛畬等村因與閩北的建甌市毗鄰而講屬于閩北方言系統的建甌話,周寧縣的西北部與政和縣接壤的泗橋鄉的赤岩、洋尾、洋尾弄、吳厝坑、吳厝坪和純池鎮的前溪等村莊講屬于閩北方言系統的政和話;霞浦縣的東沖半島與羅源縣的鑒江鎮隔海相望,該縣北壁鄉的東沖、上岐、下岐個村講羅源
線獅︰又稱抽獅,源于清代,流行于寧德霍童和福鼎管陽、沙埕一表演時,將20公斤重獅頭、身、尾、足系上繩子,掛在特制的車架上,由七人拉繩操作,把“死獅”抽成“活獅
主要套路在緣柱、出洞、鑽穴、登山、下嶺、飛岩霍童線獅有“雌、雄獅”和“母、子獅
主要動作有︰坐立、蹲臥、搔首、舐毛、伸足、偎依、追逐、逗引、顧盼、親昵、搶球、啃球、傳球、失球、叭球線獅在大鑼大鼓伴奏下,反撲跳躍,回旋翻滾,怒吼威震,形象逼
紙札︰紙札屬于燈技藝
寧德洋中把“紙札”踩街活動稱為“迎燈紙札融木偶、竹札、木雕、彩燈、繪畫、縫紉、燈光為一體,應用物理原理制作成“機關”,景物立感巧妙,水火逼真,人物活動栩栩如
紙札源于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洋中周繕已擅長“游情六藝
近、現代“紙札”更放異民國二十四年當地有舉辦大型“迎燈”活
民國三十六年,由周元夫、周良忽、周昌需、劉淑培等數十人,用兩個月時間,精心制作五架紙每架四套人物場景,其題材有取之“三國演義”的“鳳儀亭”、“水淹七軍”以及民間傳說“觀音收紅孩兒”、“王祥臥冰”等數十個故事情
尤其周元夫創作的“鳳儀亭”被譽為“西村第一燈五十年代後,洋中仍有“紙札”活動,1969年至1979年,又創作過“蝶戀花”、“閃金星”等六架“紙札”,參加建國三十周年大型踩街活
鐵技︰又稱台明崇禎年間1628——1644)有迎春妝台閣的記載,至今仍流行于寧德、屏南、壽寧、福安等
“鐵技”是以鍛鐵、鐵條、鋼管為骨架,將兒童扮作傳統戲劇人物或神話人物,按故事情節安放在特制的鐵架有立于劍稍,有臥于樹枝,有懸于半空,有駕霧騰
技藝巧妙、隱蔽、驚險、令人心大型“鐵技”由數人抬扛今已用車),小型由一人頂在肩上,樂隊伴奏,沿街游
民國年間,寧德城關、屏南雙溪時有“鐵技”活五十年代也時有活
我們家鄉,節日氣息十分濃不管是春節還是清明節、端午節都很隆
每年的春節,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做些室內外的祭祀活家里,要給自家祖宗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墳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墳上去祭祀,都表示對去世的長輩的哀思,還要祈禱祖宗對祭祀人及家人的保
在我們鎮每年春節都要舞龍燈、跳花燈和舞獅特別是舞龍燈,近年來越來越時興,正月十三是我鎮的趕集日,鎮政府專門設置獎項,讓幾十條龍龍鳳呈祥,對舞得好的龍燈隊成員實施經濟獎在晚上觀看龍燈更為壯觀,煙花鞭炮濃煙四起,響徹雲霄,觀眾人山人海、滿街遍
關于龍燈,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新婚夫婦若是出錢買下“龍寶”放置家中,來年準能生下一個胖小你說神不神?
花燈,現在在我們鎮就更加時髦了,很多家庭辦喜事,都要請他們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燈舞應有盡有,檔次越來越
新年,新結婚的年輕夫婦,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玩耍幾天後,回家時,每家親戚都要發給新人“紅包”和一些“回 粑”,決不讓姑爺空手而其他親戚之間為了表示素有往來,也要相互拜一般是小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後長輩才去給小輩“還禮這樣親戚之間的感情聯絡得越來越濃
親戚之間除了春節來往甚密外,要數每年的清明節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買上親紙和炮仗以及禮物到外公家去“掛親”——掛念親生的送禮,死的燒紙錢和掛這一天,可以說比春節燃放的鞭炮還要多,比春節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煙花從早晨連續不斷地響到下午七點左漫山遍野的墳頭都掛上了白色的親紙,整個人間悲切沉沉、白蒙蒙一
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家鄉的隆重節我們家鄉人過端午節、吃粽子很有講到端午節這天,男方要帶上禮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則要送給未婚夫新布鞋和一個棕絲斗現在,人們經濟發達了,男方都要給未婚妻買貴重禮品,如高檔服裝,手表,項鏈什麼
吃粽子也有傳說,包粽子的人會在某個或幾個粽子中隱匿小粽子或硬幣,煮熟後看誰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後會有好運
特別是大端午——五月十五,縣城每年都要到烏江大河舉辦“賽龍舟”,場面十分熱江面車水馬龍,河邊沙灘上觀眾比比皆是,臨時攤點應接不暇,參賽船只鑼鼓喧天,吆喝聲連綿不斷、魂牽夢縈……此情此景使人覺得比過春節更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