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芬芳

童養夫14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下任縱橫1 本章︰童養夫14

    霞浦縣,福建省寧德市轄縣,建城1700余年,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閩東文化中

    位居台灣海峽西北岸,地處福建省東北部,陸地面積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9592.6平方公是中國東南沿海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港口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開放縣,是福建最早開放的對台貿易口岸,是“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素有“閩浙要沖”、“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

    霞浦是閩東最古老的縣早在3000多年前,黃瓜山一帶就有先民居晉太康三年282)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589)撤並于原豐唐武德六年623)復縣,改名長溪,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長安二年702),與連江分治,復置長溪唐開成年間分設感德場後升為寧德縣),宋淳五年1245)分置福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為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復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為福寧府,以原福寧州地置霞浦附郭乾隆四年1739),分置福鼎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民國2年1913)廢府留縣,民國24年,以第四區分設柘洋特種區後改為柘榮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霞浦縣建制不變,今隸屬寧德

    據《霞浦縣志》,“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

    晉太康三年282年),劃侯官縣東北部置溫麻縣,隸屬晉安隋開皇九年589年),溫麻縣並入原豐縣後稱閩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溫麻縣地改置長溪縣一說復置溫麻縣,詳見《附錄•唐溫麻縣建置考略》),隸屬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長溪縣移治連江,改稱連江武周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縣以白鶴嶺為界,復置長溪縣,仍屬泉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縣,隸屬福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福寧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寧縣,屬福州成化九年1473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直屬福建布政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同時置霞浦縣為附郭縣,霞浦縣屬福寧

    民國2年1913年),廢福寧府,霞浦縣屬福建省東路道翌年改稱閩海道民國14年,廢除道制,霞浦縣直屬省民國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4省、2特別市,霞浦縣屬閩海民國23年7月,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10月,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霞浦縣先後屬第二、第一行政督察民國32年9月,增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霞浦縣屬民國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霞浦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霞浦解放前

    民國23年4∼12月,在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甦維埃政府領導下,在霞浦、福安、福鼎等縣的邊界地區,先後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個縣甦維埃政府及其所屬甦區,實行紅色割

    1949年10月,全省設立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霞浦縣屬第三專區專署駐福安1950年3月,第三專區改稱福安專區,霞浦縣屬1970年7月起,福安專區專員公署移駐寧德,改稱寧德地區,到1990年底,霞浦縣屬寧德地21世紀,屬寧德

    位于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北連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東與台灣島隔海相望,是連接沿海兩大經濟發達地區的必經之福寧高速公路和溫福鐵路橫貫全境,軍用機場投入使用、民用機場即將動工建設,三沙港並入寧德港擴大開放,距離溫州、福州的陸路交通里程均為160公里,凸現閩東北“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的雛

    霞浦縣年平均氣溫16c—19c,春多雨水,夏多台風,冬暖夏涼,霜雪少受海洋氣候影響,季風特點明災害性天氣以台風、暴雨為主,有影響的台風年平均出現3

    三沙港距台灣基隆港僅126海里,西洋島離台灣西引島僅10海里,兩岸語言相通、習俗相近、感情相融,漁民長期同海區作業,人員、貨物來往十分頻1979年,省政府在三沙鎮設立全省首個台胞接待站,率先開展對台小額貿易和漁工勞務輸出業務;2004年,三沙口岸被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六個台貨海上快運試點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省政府確定為台輪停泊、維修點;2006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批準在三沙鎮建設“台灣水產品集散中心

    霞浦地處中國海岸中部、福州與溫州中點,上海經濟區與珠江經濟區之間,與台灣一水之隔,素有“閩浙要沖”之霞浦的三沙港距台灣的基隆港126港里,漁船朝發夕至,而且三沙與台灣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同海區作業、交往頻三沙是福建省對台經貿四個重點區域之一,是閩東唯一的台輪停靠、台胞簽證和外貿運輸裝卸口岸,三資企業產品可直接在三沙進出三沙鎮還被列為全國57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霞浦全縣14個鄉鎮有10個靠海,海洋優勢尤為突出,境內海岸線長404公里,佔全省八分之一,淺海灘涂面積104萬畝,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有大小島嶼196個,港口138

    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三級階梯狀下降,西北峰巒聳峙,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4米;中部丘陵連綿,低山、平原、盆谷交錯;東南港灣眾多,主要有“兩洋三灣四港”東吾洋、官井洋,三沙灣、福寧灣、牙城灣,三沙港、東沖港、呂峽港、鹽田港海岸線長度480公里,淺海灘涂面積104萬畝,大小島嶼196個,均居福建省各沿海縣市)的首特別是︰擁有溪南、三沙、北壁等寶貴的天然深水岸線和充裕的土地後備資源,蘊藏著發展石化加工、船舶修造、能源生產等重化產業的戰略優

    霞浦三沙鎮地處福建東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環山,一面襟海,陸地面積63.6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0主要居民點沿海岸線分布,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東澳、西澳等,民房多數依山而建,是個風光旖旎的濱海小

    閩南人是這里最早的開發者之一,大多數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從閩南遷移過來的,他們的先輩討海來到三沙後,就像“海加定”紅樹林)在這里落地生根,他們的“祖”都是“閩南祖最早移居三沙的閩南人是漳浦漁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間來到三他們發現三沙港漁業資源豐富,盛產大黃花、小黃花、帶魚、目魚等近海經濟魚類,便經常駕船到此捕魚、避風;他們看不到什麼人煙,就在岸上搭簡陋的木房作為落腳點,住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慢慢就習慣了,成了“常住人口”,隨後就有閩南沿海各地的漁民陸續在三沙定居下

    雖說三沙人說的是地道的閩南話,但在數百年的移民過程中,匯聚了惠安、晉江、安溪、漳浦、龍海等地的漁民,這些地方的閩南話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腔調,各地閩南腔在三沙幾經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腔

    而眾多的風俗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漁船的“敬重”了,因為那是漁民最重要的生產工漁船年前回港後都要披紅掛除“令旗”外,漁船的每個重要部位都要裝船頭貼“福”、船眼貼“龍目光彩”、主桅貼“送風得利”、船尾貼“海不揚波”、舵貼“萬軍主帥”等,水仙門船舷兩側供貨物進出的門)要插上系著紅線的樹枝驅漁船有了現代裝備,但源于木帆船的風俗還是繼承下來

    同閩南沿海的民眾一樣,三沙漁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媽林瑞枝說︰“閩南話有句俗語叫‘走船跑馬三分命’,從前的漁船小,抗風浪能力差,‘天氣預報’只能靠經驗,但畢竟有局限性,他們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媽祖的庇”據林瑞枝介紹,三沙民間除了供奉媽祖的天後宮外,還有關帝廟、九使宮供奉廣利王)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節日,三沙人的過法和閩南如出一農歷七月廿九,三沙人要過“普渡”,這也是典型的閩南風俗,整個霞浦縣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至于結婚時新郎和新娘要過風爐、米篩,小孩滿月要送紅色“剃頭蛋”等習俗,三沙同樣是閩南的翻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色芬芳》,方便以後閱讀國色芬芳童養夫14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色芬芳童養夫14並對國色芬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