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芬芳

賣花女41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下任縱橫1 本章︰賣花女41

    情女祝英台

    東晉之時的祝英台,便是其中杰出的代面對封建禮教更為沉重的壓迫,她要抗爭,要追求人性解杭城求學,同窗三載,梁山伯雖未能發現祝英台原是女兒然而,祝英台何不暗戀著梁山伯?樓台相會,梁祝戀情頃刻飆然而,祝父早將祝英台許配給了馬太守之子馬文此時此刻,一對深愛著的戀人除了悲痛欲絕、淚水飛濺外,還能說什麼呢?可梁山伯之相思成疾而終,自是激發了祝英台因自由戀愛不成而以死抗爭的決心——在梁山伯墳墓的裂縫中,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並與梁兄雙雙化蝶而梁祝演繹的愛情故事,其愛真切,其情感人,被總理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英台敢愛敢恨,雖終是一場悲劇故事,卻從此有了中國千年情女的美

    祝英台是《梁祝》傳說中的女主角,生于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77祝家也是由于北方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而南遷的士族,定居在會稽大都市下轄上虞縣(今紹興上虞區),在一處荒僻的梅溪源頭聚族而居,人們都把這里稱之為祝家莊,傳到祝英台已是南遷之後的第四代

    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佔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江以及阮籍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會稽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

    祝家的上兩代曾經數度為朝廷效力,追隨祖逖、陶侃、桓溫等大軍北伐中原,並且收復了原來西晉洛陽,一度進軍陝祝英台的童年時期,經常听到長輩們敘述征戰的故事,小小的心靈中便立下了志願,要成為一個效命疆場的巾幗英

    383年,淝水之戰,前秦苻堅以投鞭止流之勢,動員百萬人馬,大舉攻晉,東晉宰相謝安邊下圍棋邊指揮晉軍反擊,區區八萬之師,竟然在他的佷兒謝玄的巧妙運用下,把來犯之敵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許多美好的故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祝英台當時正度過她多彩多姿的童年,巾幗英雄沒有當成,卻熟讀經史,成為了遐邇皆知的才有學者認為祝英台原型是會稽內史夫人謝道

    祝英台不是屬于那種雲鬢花顏,嬌婉柔麗的女子,相反地卻是一位活潑爽朗而略帶幾分男性氣概的閨閣人物,為了滿足她不能馳騁疆場的遺憾,遂降格以求地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會稽城負笈游學,這時她只不過是剛滿十四歲而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縣的梁山伯(一說紹興人),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于是結為異姓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會稽大都市(紹興)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不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回鄉,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

    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回鄉後便許配給了縣姓馬的人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只有淚眼相向,淒然而真是相見莫如不見,多情還似無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許…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愛著梁山伯的,她以為梁山伯並不愛她才答應馬家求婚,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腸,她可是肝腸寸人世事,幾圓婚約!婚約是不能廢的,怎麼辦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戰術“,希望借時間來改變一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給梁山伯,希望他暫時隱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圖借垣赫的聲勢來扭轉一切,並表示對梁山伯海枯不爛,此情不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于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于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為貿城縣令,縣就是今日的浙江寧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距海約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于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里成為日本人入貢和貿易的要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然而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頗具大商埠的氣勢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著施政听訟,暫時還不便專注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麼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家長自然也不便峻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涌,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剎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復正

    其實,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覺得不及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奇,如果仔細探究起來,那天大約是龍卷風加上地震湊巧與祝英台拜墓的事湊在一塊而

    不管怎麼說,這事是很感人,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

    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于是被敕封為“忠義王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說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

    被人稱之為“三生慧業,不耐浮塵,寄思無端,抑郁不釋,韻淡疑仙,思幽近““騷情古調,俠腸雋骨,隱隱奕奕,流露子豪楮“著名的清代大詞人,相國公子納蘭容若寫了一首題為《蝶戀花》的情詞“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無那塵緣容易燕子依然,軟踏簾鈞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結語把永恆的愛情寄托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與梁山伯的事跡來抒寫胸中的塊

    至今寧波城西十五里的高橋鄉,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構築精致的廟宇,門題“敕封忠義王廟“,廟內即供奉著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廟前有一段雕著大荷花的石板路,盡頭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橋,叫“夫妻橋廟右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廟後有兩人的寢殿,仿照臥室布置,寶帳繡榻,明鏡香櫥,榻前放有男女繡花拖鞋;櫥中懸掛梁山伯的袍服冠帶和祝英台的羅衣繡廟前的楹聯寫著“精忠不二昭千古,大義無雙冠五“

    相傳農歷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從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末年開始,直到現在,每年從八月初開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陸香客,絡繹不絕地前往忠義王廟進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結隊燒香許願,並在墓地繞行一以符合長久以來的古老相傳的一句俗諺“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台墳上繞一“寧波在宋代以後,成為對外通商的四大口岸之一,歷代古跡甚多,如天童寺及霞嶼寺等,而游人最多,名氣最大的仍是忠義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色芬芳》,方便以後閱讀國色芬芳賣花女4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色芬芳賣花女41並對國色芬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