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繼續說道︰“以本相之愚見,廉頗于我大秦,只是匹夫之勇,一守將爾!闕與之戰,胡陽領八萬秦軍銳士,趙國境內,除趙奢將軍外,概莫能敵,包括廉頗也不敢與之對陣,選擇的是避戰,當時秦軍胡陽只是八萬秦軍,已至趙國本土,趙國本土何止八萬?何況還有民眾,廉頗卻避戰,廉頗在關東頗負盛名,乃常勝將軍,但是對陣我秦軍,無一勝績,上黨對峙之初,王 將軍三破之,逼退廉頗,對峙上黨,三年,趙國長平之戰之所以輸,就是廉頗一直堅守,不顧趙國國內情況,當年臣再次回到趙國,餓殍遍野,再不出兵,整個趙國就要民變,所以趙王不得已臨陣換將,從某種意義說,可以認為廉頗愛惜自己的名聲,造成後來的接替者,無論是誰都只有一個選擇——出擊!原因很簡單,已經沒有糧食了,很快要產生兵變了!甚至整個趙國都要國變了,所以不得不出擊,要知道上黨對峙之初的對手只是相等兵力的王 ,而不是後來長平之戰擁有六十萬大軍的武安君,不是本相詆毀已故的王將軍,王 將軍雖然能征善戰,但是比起武安君來說,還是有所不如,諸位都知道,所以廉頗離趙對于我大秦來說,也未必是喜事,但是李牧將軍不一樣,從此次對匈奴人的戰法來說,此人善忍,善謀劃,開始的時候示弱,讓草原人認為他這雁門郡好欺負,一次性出動十幾萬大軍,而李牧將軍將士兵埋藏在對方想不到的地方,突然襲擊,除了善忍之外,說明他有只會十萬以上大軍的能力,實在不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