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323章 皮島海戰
1634年正月,廣鹿島守將尚可喜,和皮島總兵沈世魁反目成仇,最終放下了對後金的刻骨仇恨,轉而指揮人馬橫掃了廣鹿島、大長山島、小長山島、石城島、海洋島,把五個島上的明軍全部消滅。
接著帶領手下官兵及家屬一萬多人,正式投奔了後金。隨著尚可喜的叛逃,皮島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當時的皮島總共也就剩五千多人馬了。情況已如此糟糕,沈世魁卻沒時間想著要加強防務、整頓內政。
據清軍傳言只顧著建豪宅、蓄奴僕,吃香的喝辣的,驕奢淫逸。大明領導都如此,將領也有樣學樣,只顧著摟錢摟娘們兒,快活一天是一天。
當官的爽了,當兵的和老百姓就慘了。當官的修宅子,當兵的和老百姓得當苦力。朝廷發下來的軍餉,當官的要一層層扒皮。朝鮮接濟的糧食,都被老沈拿走,弄得當兵的和老百姓“饑困甚憐”。
到了這個地步了,皮島的士兵和百姓紛紛找機會潤,反正起碼還能混口飽飯,總比跟著沈世魁當餓死鬼強。
皇太極對徹底消滅皮島的信心也就越來越強。之所以還沒有立刻進攻皮島,是因為他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就這樣,又過了三年......
1637年正月,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也從汗王變成了皇帝。
在皇太極親自指揮下,大清十萬大軍把朝鮮國王打得俯首稱臣,正式變成了大清的藩屬國。
擺平朝鮮之後,皇太極徹底消滅皮島的時機完全成熟了。二月初二,皇太極下旨,以代善次子碩托為主帥,統率大軍進攻皮島。
並命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漢軍部隊參戰,又逼朝鮮出戰船五十條,水兵數千人一起進攻。
二月初七,清軍與朝鮮軍會師身彌島,開始了對皮島的進攻。按說,此時皮島早已是人心離散,兵力不足了,清軍佔據絕對優勢,理應摧枯拉朽,迅速解決戰斗。
沒想到一直打到三月初七,整整一個月,清軍硬是沒有絲毫進展。為啥?因為皮島在大海之中。
八旗鐵騎戰斗力再強,也無法飛過大海。
海戰方面,滿洲人始終還是不行,所以碩托只能靠三順王和朝鮮水師當主力。但他沒想到的是,三順王的部隊大多都是從東江鎮出來的,皮島有他們的親戚朋友。
你讓他們去玩命,他們也下不去手。而朝鮮兵呢,本來就不願意幫清軍打仗,戰場上也是敷衍了事,磨磨洋工。
而沈世魁也知道這次戰役事關身家性命,因此出了血本,拼了老命,把自己這些年的錢都拿出來犒賞手下、修築炮台、購置軍械。皮島方面罕見的士氣高漲。
三月初八,皇太極眼看戰事沒有進展,又派出弟弟阿濟格率領一千多最精銳的八旗護軍跑到皮島前線增援。
八旗護軍確實戰斗力很強,但只要上不了皮島,一切都是然並卵。阿濟格去了也是沒毛辦法,戰事只好繼續拖下去。
到了三月下旬,形勢對清軍更加不利了。清軍剛來打皮島那會兒,沈世魁就向明朝求援了。
崇禎皇帝接到求援信,雖然感覺皮島的軍事價值越來越低,但畢竟是牽制大清的一個基地,總不能眼睜睜看著皮島陷落,因此下旨讓駐扎在登州的沿海總兵陳洪範率軍前往救援。
陳洪範,各種找借口磨蹭,就是不願出兵,但迫于崇禎的嚴旨,在三月下旬率七千水師前往皮島助戰。
加上皮島本身的5000多人馬,沈世魁臨時又動員了數千百姓參戰,皮島總兵力達到一萬七千多人,戰船達到二百多艘。
這麼多人馬和戰船守皮島這麼一個彈丸之地,確實讓清軍很難啃得下來。戰事再繼續拖下去,明朝的援軍越來也多,皮島將更難攻克。
因此阿濟格決定盡快攻克皮島。他重新分析了一下前一階段作戰不利的原因,發現漢軍和朝鮮軍消極作戰是主要原因。
既然如此,那就改以滿洲八旗作為主力進攻皮島。但滿洲八旗不習水戰,要想辦法把他們送到島上才行。
阿濟格絞盡腦汁,反復思考,終于在四月初五制定出了一個非常冒險的作戰計劃。
根據計劃,三順王的漢軍部隊和朝鮮軍負責在皮島正面發起佯攻,以吸引皮島守軍的注意。
同時派滿洲八旗部隊乘坐小船,趁夜色繞到皮島背後偷偷登陸,登陸後點燃三堆篝火,作為登陸成功的信號。
正面主力部隊看到信號後就發起總攻,內外夾擊,一舉打垮皮島守軍。
可以看出,這個計劃的關鍵在于偷襲的部隊能不能順利登岸,登岸後能不能頂住十倍以上兵力優勢的明軍的反擊,守住灘頭陣地。
為了完成這個艱巨任務,阿濟格把自己帶來的一千多精銳護軍全部派出作為先鋒偷渡皮島,又從這一千多精銳里再精挑細選了一百多人擔任第一波登陸的尖兵。
一個年輕的護軍校(護軍里的低級軍官)自告奮勇,擔任了這支尖兵部隊的領隊,並且向阿濟格保證︰“不得此島,不復見王”。
這個年輕人一戰成名,他的名字就是——瓜爾佳鰲拜。
四月初八傍晚時分,有如天助清軍一般,海面上起了濃霧,咫尺莫辨。清軍迅速登船,借著濃霧的掩護,繞到了皮島的西北方向。
此時,阿濟格指揮漢軍和朝鮮軍擂鼓開炮,成功吸引皮島守軍的注意力。
夜晚一更時分(19點到21點),鰲拜所部率先登陸成功後,立即點起篝火,發出“登島成功”的信號。
皮島守軍看到火光,才發現清軍已經神不知鬼不覺跑到了自己背後,慌得一批。沈世魁趕忙下令派兵去反擊。
這時候的鰲拜處境十分危險,因為他手下只有一百多尖兵,而前來的明軍則有數千人。
但鰲拜率這一百多人和明軍血戰,硬是堅持到了二更時分(21-23點),等後續部隊陸續上岸,清軍終于穩固住了灘頭陣地。
仗打到這個時候,勝負已經沒有懸念了。清軍以漢軍和朝鮮軍在正面發起總攻,精銳的滿洲八旗源源不斷登上皮島,前後夾攻,皮島守軍迅速陷入了混亂之中。
而前來援救皮島的陳洪範,憑借敏銳嗅覺,早在清軍發起總攻之前的四月初七,就以移防為由,帶兵離開了。
只留下萊州副總兵金日觀等人守在皮島東南。當清軍發起總攻時,金日觀率手下拼死抵抗,殺傷了不少清軍。
但此時皮島本島的守軍士氣已經完全崩了,紛紛搶船逃走。可敬的金日觀,在那里死戰,最終被殺,其手下幾乎全部陣亡。
作為皮島主帥的沈世魁,當然也不會留在島上等死。看大勢已去馬上帶著幾個親兵逃出帥府,找船逃走。但他動作慢了點,船早被他的手下搶光了。
沈世魁沿著海岸到處找船時,遇到了一群清兵。一擁而上,把沈世魁綁了,交給阿濟格。
沈世魁表現出了最後的倔強,他嚴詞拒降,並把清軍狠狠奚落了一通。最後被阿濟格下令推出去砍了。
有意思的是,沈世魁死後,明廷因為得不到準確情報,一直沒有給予任何撫恤和追謚。反而是種花家,在英靈殿給了他一個“烈愍”的謚號。
因為政治的腐敗和決策者的失誤,明朝徹底失去了遼東的海上基地。
從1621年毛文龍開創東江鎮,到1637年皮島陷落,一段長達十六年的鮮為人知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而大清去掉了這塊心病,終于可以集中力量準備同明朝在遼西進行戰略決戰了!
皮島的悲歌,也成為了大明滅亡挽歌的序曲……
遼東失陷以前,人口大略約50萬左右,其中包括逃往關門15萬人;逃往山東4萬人;逃往朝鮮(皮島及周邊)10萬人;留在後金佔領區的15萬人,戰爭損失3~5萬人。
據種花家統計,晚明遼東人口大略45~50萬人左右。與明中後期比較,仍無增長。河東地區失陷後,逃亡並安置在山海關的約4萬人、安置在遼西寧、前一帶約有6萬人,逃往山東及遼南海島的約4萬人。逃往朝鮮(皮島及周邊)約10萬人以上。
1637年皮島最終失陷時,皮島漢人〞半死半逃”,有365名水手和3,116名婦女兒童被清軍擄走。島上17,000明軍戰死者上萬。
據朝鮮人說法,有上千名與孔有德、耿精忠舊識的部屬男丁降清。東江總兵沈世魁之佷沈志祥率5,000余名殘兵逃到石城島,于次年率軍民2,500多人降清。
明廷隨後下令將東江鎮盤桓諸島的剩余數千軍民盡數撤到寧、錦地區。朝鮮在清軍撤走後接收了皮島,將皮島幸存的少量漢人男女安置于其他偏僻之地,維持其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