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第七十一章 荷蘭人的奮斗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五哥 本章︰第七十一章 荷蘭人的奮斗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316章 荷蘭人的奮斗

    三十年戰爭(德語︰drei?igj?hriger krieg;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歐洲戰爭。戰爭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世界首個國際公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終。

    這場戰爭使各日耳曼邦國的人口損失約25-40%。路德城維滕貝格75%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亞65%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25%的人口陣亡,德意志各諸侯國男性有將近50%陣亡,包括平民有約800萬人死亡。

    在時間上相關的沖突包括于利希王位繼承戰爭、八十年戰爭、曼圖亞王位繼承戰爭、托爾斯騰森戰爭、法西戰爭和葡萄牙王政復闢戰爭。

    三十年戰爭也屬于歐洲宗教戰爭的一部分。

    主要的事件包括波西米亞人將帝國特使擲出窗外(1618年5月23日),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呂岑戰死(1632年11月16日),尼德蘭的戰艦出發前往泊地(1639年10月21日)和羅克魯瓦戰役中的西班牙大方陣(1643年5月19日)。

    這場沖突被視為16世紀宗教改革發起的德意志宗教斗爭的一部分。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將神聖羅馬帝國分為了新教和公教兩個部分。

    和約規定宗教由當地君主決定,同時保障宗教自由與平等。但在接下來的50年中,新教在這些邊界之外的擴張動搖了帝國權威。

    盡管宗教分歧是導致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普遍認為,其空前的範圍和烈度都是由于奧地利、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波旁王朝之間爭奪歐洲統治地位所推動的。

    戰爭開始于1618年,此年哈布斯堡的腹地波希米亞爆發叛亂。由于波希米亞境內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新教居多,斐迪南二世因致力于推動民眾信仰天主教而被廢黜,取而代之的是普法爾茨的弗里德里希五世。

    雖然波希米亞叛亂很快被鎮壓,但戰斗擴大到了萊茵河上游的普法爾茨,其戰略的重要性吸引了荷蘭共和國和西班牙的參與,荷蘭趁機重新與西班牙開戰。

    與此同時,野心勃勃的外國君主,如丹麥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和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因在帝國境內擁有領土,且可以以藩侯的身份參與政治,在不久後也加入了戰爭。反復的外國干預將一開始的內部王朝爭端轉變為更具破壞性的全歐範圍內的沖突。

    戰爭的第一階段從1618年持續到1635年,在此期間主要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成員之間的內戰,外部勢力主要起支持作用。

    1635年之後,在法國和瑞典結盟,以此對抗同為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斐迪南三世和西班牙,戰爭的烈度不斷加大,大量的人員物資被投入,帝國成為了群雄逐鹿的戰場。

    1648年秋,三十年戰爭以帝國戰敗、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終。該條約規定了帝國給予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等邦國提供更大的自治權,並明確了尼德蘭從西班牙獨立、瑞士從神聖羅馬帝國獨立。

    瑞典和法國從中獲益,吞並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部分領土。通過長期的戰爭,法國成功地達成了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實現中歐地區政治的碎片化的目的。

    法國由此改變了歐洲的力量平衡,一躍成為陸上最強大的力量。對于德國而言,這場戰爭使得原本就分散割裂的帝國更加松散,此後德意志地區一直處在邦國林立的狀態。

    而荷蘭則是繼續在海上,成為海上的馬車夫。在亞洲,荷蘭則是繼續戰斗。

    柬荷戰爭是從1643年到1644年,柬埔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發起者是柬埔寨國王博涅贊(易卜拉欣甦丹)。

    這位國王曾在居住在柬埔寨的馬來族貿易者們的幫助下通過政變成為了新國王,並皈依了伊斯蘭教。這場政變也引發了柬埔寨與荷蘭人之間的這場沖突。

    這位新國王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雇員們實施了一場屠殺,並在隨後擊敗了被派來向柬埔寨人進行報復的荷蘭武裝力量。

    在1642年,一位名叫博涅贊(ponhea chan)的柬埔寨王子在推翻並暗殺了前任國王之後成為了列密提巴代國王。

    柬埔寨的馬來族穆斯林商人在他的繼任中幫助了他,他隨後由佛教皈依了伊斯蘭教,改名為了易卜拉欣,並娶了一名馬來族女子。之後為了趕走荷蘭東印度公司,他發動了一場戰爭。

    1643年11月,時任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的彼得-範-瑞格莫特斯帶著超過100名士兵離開南洋群島,分乘3艘小型帆船回到柬埔寨海岸。在留下1艘船去執行封鎖任務後,這位大使又率領余下的人馬沿湄公河逆流而上。

    此行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遞交由公司董事授意完成的國書,強令易卜拉欣歸還先前收取的全部賄賂。然而,這份措辭強硬的文件尚未送達,彼得就和隨從在岸邊的市場遭柬埔寨軍隊擊殺。

    位于烏東的公司商站也在稍後遭殃,被大批集結起來的柬埔寨軍隊攻陷,造成名名商人和荷蘭東印度公司35名荷蘭雇員被殺。

    由于許多馬來、葡萄牙和日本雇佣兵都參與了行動,因此荷蘭人的火器優勢也蕩然無存,加之荷蘭據點本身並無強力防御,自然難以在圍攻中堅持太久。

    柬埔寨人還用浮橋柵欄堵住了湄公河道,並出動成堆的小艇控制了2艘荷蘭戰艦,將上面的60名海員全部俘虜。此時,還有第3艘荷蘭戰艦在金邊城以南水域巡弋。

    船長和他的部下都對上游的事情一無所知,卻發現為他們運送補給的華工舉止詭異。于是用嚴刑拷問的方式撬出真相,並決定義無反顧地強行離港,冒著大批追擊小艇的火力襲擾,成功從海面返回了巴達維亞。

    于是,有關同僚悲慘遭遇的消息得以為外部世界所知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對此異常震怒,立刻著手組建第二支援救部隊。

    1644年春季,皮埃爾•德•羅熱莫爾特(pierre de rogemortes)的小型編隊駛離巴達維亞,準備用湊出來的3艘戰艦去迫使柬埔寨國王放人。

    但沿途的熱帶疾病,卻讓半數荷蘭士兵在抵達前就失去了戰斗能力。等到他們從金邊開入湄公河下游,又發現柬埔寨守軍用浮橋柵欄堵住了整條航道。雖然荷蘭人奮力駕船撞斷了第一道封鎖線,卻在後面的第二道防線面前被工事卡住。

    隨即,又有大批柬埔寨武裝小艇從側後方發起襲擊,岸邊的炮台也向停止移動的荷蘭戰艦頻頻開火。作為總指揮的皮埃爾•德•羅熱莫爾特(pierre de rogemortes)在作戰中不幸身亡,而荷蘭軍隊的432名士兵遭受了156人死亡,且多艘荷蘭戰艦落入了柬埔寨人手中。

    從荷蘭人遭受的這次失敗起,直到兩個世紀後,歐洲人在柬埔寨的影響力才能恢復。易卜拉欣的兄弟們仍然是信仰佛教的,因此他們請求越南幫忙,希望通過越南干涉廢黜他的王位以在柬埔寨恢復佛教。

    在這之後,這位穆斯林柬埔寨國王被越南阮主罷免並被逮捕。在17世紀70年代,荷蘭人離開了自1643年的沖突之後他們已在柬埔寨維持的所有的交易站。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方便以後閱讀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第七十一章 荷蘭人的奮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第七十一章 荷蘭人的奮斗並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