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158章 掏出繩子架起鍋
在種花家西征之前,種花王做了放了很多煙霧彈。比如要求崇禎皇帝派使者來,商量如何對抗後金。要求準噶爾部落首領來種花家談判,雙方草原邊境沖突。
還強烈抗議後金對義州的偷襲。而留守的宋獻策也沒閑著,在不斷的宣傳種花王聖公轉世。還宣揚劉洋會做法,讓普通人搖身一變,變成好人。
流民听說白蓮教通過“做法”可以讓人成為好人,紛紛參加培訓班,爭取被種花王做法。
所謂“做法”,就是把人的名字寫在紙片上,貼在牆上。白蓮教法師反復念誦,就宣布那人的精氣神就會變化,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好人。
于是流民去找白蓮教,希望把名字貼在牆上,反復念誦,提高精氣神。白蓮教大主持是宋獻策在。
與此同時,展雄飛被宋獻策叫來听課。宋獻策做法,編造說是種花王讓他來的。其實,他只是隱約听劉洋說過。
河套草原的百姓陸續听說了。白蓮教可以讓人一夜之間,成為好人。一夜之間,燒香拜佛的人多了起來。
有多大的影響力呢?靈州衛逃兵胡漢三離開故鄉到南方城,由于戶籍上寫明了來自靈州。
于是被當地人押解到白蓮教,經過審理,發現他是逃兵,和錦衣衛有牽扯,便開始嚴刑拷打,胡漢三畫押認罪。原來關薇投靠了錦衣衛,現在負責對付種花家,胡漢三只是一個探子。
在胡漢三事件發生後不久,宋獻策的助手也卷入其中。掏出繩子架上鍋,提刑司要逼供,宋獻策不同意。最後參謀部長許三出面化解了此事,但造成的影響很壞。
這個事件還遠遠沒有結束,甚至開始變得微妙起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了很多情節,具體方法也越來越詳盡,好像真的存在一批反劉洋組織。
發展到半年後,情報科逮捕了很多人。
這個事情從最初的一件間諜小事逐漸發展到不可控的程度,很快就傳到了中軍大帳。
抓捕行動引發了整個社會的不安,這自然成了一件必須要處理的事情。可讓六部更不放心的是關于傳播的問題,擔心有人利用和錦衣衛勾結,謀劃一些造反的事情。
農民起義其實不只是六部懼怕擔憂,郡主和種花王也非常重視。
郡主雖然有想法,王府也很重視,可名不正言不順的去做,那不行。所以在前期,還是交給杜文煥和宋獻策負責。
河套地區最先出現問題,當時有兩個流民被押送到白蓮教。他們表示完全不知情,是被人欺騙才造反的。
據說是勾結錦衣衛,他們還交代,西方城有錦衣衛探子,有人暗中保護,勢力很大。
這件事匯報給了種花王,劉洋認為西方城有大問題,于是下命令徹查。
有大量的人被下獄,可據情報部了解,主要的涉案人員仍舊逍遙法外。而且在杜文煥過問下,發現有不少是被屈打成招的。
失望的杜文煥,沒有抓住元凶。他擔心錦衣衛,會對種花家的穩定造成威脅。到了半年後,抓錦衣衛也沒逮到大魚,從杜文煥到西方城都疲憊不堪。
要抓到主犯,到底能不能做到,杜文煥打了問號。白蓮教宋獻策建議,放長線釣大魚。
李岩和種花王一起,寫成了一本書,給各地白蓮教,說明如此防範錦衣衛。
當抓捕機會渺茫,並無法上報。要通過偶然的機會,順藤摸瓜,做到發現,預防錦衣衛。
種花王劉洋,還總結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如果是無辜的人,要立刻放了,不準私自動刑。
從抓捕行動可以看到,西方城的地方治理不行。于是六部派李玉擔任西方城州長。要在種花王西征期間,負責後勤供給,抓捕錦衣衛,培訓白蓮教徒。
種花王從人的關系入手,把犯罪分子分成三種類型。
一是迷信,就是犯罪分子的最低一種,小嘍�@K 巧兌膊歡 褪巧恫斡搿6嗯嘌擔 得鰨 逃 鰲 br />
二是種花的人,這些人要麼本來就不是好東西,或者被錦衣衛策反。對這些人,還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第三種,就是錦衣衛探子。對于這些人,劉洋給了批準,可以不用證據,抓住就動刑。如果不能抓活的,死的也可以。
西方城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為了實現西征順利進行,往往需要考慮糧食補給。否則無法實現補充運輸,種花王把任務交給了李玉。
運送糧草有一個特殊的情況,那就是“集中化戰略”有著非常大的危害。
所謂的“集中化戰略”就是指“將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面,一旦發生意外,就會失去所有的雞蛋”。
如果用在了糧草運輸上面,就可以解釋為如果所有的糧草都運用一種方式運輸,只要敵人在這條運輸線上設下埋伏,那麼前方的作戰部隊就會面臨十分危險的境地。
所以李玉在配合西征的時候,不僅對于前線的作戰非常關心,對于後方支援部隊的運轉也格外地注意。
現在種花家以陸運為主。草原一直都是陸運,從種花家進攻河套草原,到現在往嘉峪關附近設點,持續了六年之久。
只不過在這六年中,以崇禎八年間為分界線,又可以細分為純粹的陸運模式和陸運、河運相結合的模式。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細分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新的變革,以前人們對于水資源的利用程度非常低,除了農業生產以外基本上屬于未開發的狀態。
不過隨著種花家對于水運的突破,陸運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有了變化,開始轉變為了水陸結合,這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社會環境的變化。
自古以來草原就是戰爭不斷,不過都是內戰奪權比較多,對外征戰還是相對較少的。這可能也是受到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影響,認為部落內斗怎麼都可以的,但是對外就違背了和平原則。
不過種花家不管這一套,發動西征。對比來看,種花家和另一鄰國明帝國還是和平相處。甚至還有了互相派出使者,那麼導致這樣兩種截然不同外交狀態的原因是什麼呢?
種花王之所以會出兵西征,是有因可循的。是準噶爾部落先一步打破了和平共處的原則,種花家只不過是作出了反擊。
只不過開始的征戰並沒有勝利,最後無功而返了。原因就是在行軍作戰的途中遭遇了糧運危機,後方補給的不及時,使得軍隊前進的腳步舉步維艱。
宣傳正能量,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