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五哥 本章︰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崇禎九年(天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後金使臣一行抵達朝鮮首都漢城。

    後金八旗旗主及漠南蒙古台吉給朝鮮國王的書信各一封,朝鮮官員以不合規矩為由拒絕。

    英俄爾岱便口頭要求朝鮮為皇太極勸進。此言一出,朝鮮上下嘩然,成均館儒生金壽弘率138人聯名上疏,請求“斬虜使、焚虜書”。

    仁祖雖不至于如此極端,但也不接見後金使臣,只讓後金使臣去議政府議事,並派兵晝夜防守。

    英俄爾岱等人擔心留在朝鮮有性命之憂,趕緊搶了朝鮮人的馬匹,奪門撤走,途中觀者塞路,群童或擲瓦以辱之。

    仁祖一面派人追上英俄爾岱,遞交答復,表示後金的要求是朝鮮“不敢聞之語”。

    一面于三月一日向朝鮮八道下達以“絕和備御”為要旨的諭書。英俄爾岱接受這些文件,回國後呈給皇太極。後金眾臣建議討伐朝鮮,皇太極則指示繼續交涉。

    隨後,朝鮮春信使羅德憲、李廓來到盛京。皇太極于四月十一日舉行登極大典,宣布建元崇德、國號大清。羅德憲、李廓在大典上拒絕向皇太極跪拜,皇太極沒有問罪他們,只在十五日將他們禮送出境。

    皇太極給他們一封國書,自稱“大清皇帝”,稱朝鮮為“爾國”。回顧歷史恩怨,駁斥朝鮮巧言飾非,諷刺朝鮮對明的愚忠,最後要求朝鮮國王立即送子弟為人質,否則將興師問罪。

    羅、李兩人在進入朝鮮前丟棄該國書,但謄寫內容呈給仁祖。朝鮮再次舉國嘩然。

    六月十七日,仁祖向清朝發出“檄書”,強調“敗盟”責任在清方,兩國關系瀕臨破裂。

    此時皇太極尚未入侵朝鮮,因為他正派軍隊入侵明朝。

    崇德元年五月,皇太極派阿濟格等領兵攻打明軍,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

    十月,征明大軍凱旋,皇太極就著手籌劃出征朝鮮,並派人前往蒙古會盟。查戶口、編牛錄,抽調外藩蒙古之兵力從征。

    皇太極親征朝鮮的目的,從政治上來說,是通過親自降服號稱“小中華”的朝鮮來樹立自己的正統性。

    從軍事上來說,是解除攻打明朝的後顧之憂。

    從經濟上來說,當時清朝糧食歉收,皇太極希望通過征服朝鮮來確保物資供應。

    而朝鮮內部也分化為金尚憲、洪翼漢為代表的斥和派和金、崔鳴吉為代表的主和派。

    前者佔絕大多數,以台諫官員為主,後者則以仁祖反正功臣為主,兩派爭論不休。

    仁祖起初偏向斥和派,後來在崔鳴吉的反復勸諫下傾向“守和”,按照崔鳴吉的建議派遣譯官去清朝,溝通緩和雙邊關系,力圖維持兄弟之國。

    十月,譯使樸仁範等所攜國書被皇太極拒絕接受,隨後對朝鮮下最後通牒,要求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來王子,更定和議,否則將大舉東搶。

    仁祖痛苦地說︰“欲為守御之備,則形勢如此。欲為羈縻之策,則名士輩皆曰不可。賊來而已,將如之何?”

    最終,仁祖頂住朝中斥和派的壓力,又派樸蘭英出使清朝。不巧的是在北上途中,丙子之役就爆發了。

    崇禎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極命兵部貝勒岳托,召集眾臣于篤恭殿,宣布將親征朝鮮,以懲其“敗盟逆命”之罪。

    每牛錄各選騎兵15人、步兵10人、護軍7人、共甲32副。石廷柱漢軍每甲士1人箭50枝,甲12人備長槍1桿,2牛錄備雲梯、挨牌各1副,並攜半月行糧,于二十九日集合。

    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皇太極祭告天地、太廟。列舉了朝鮮在薩爾滸之戰時“助明來侵”,在遼沈之戰後“招誘遼民”,在丁卯之役後“屢敗盟誓”等罪狀。

    十二月一日,外藩蒙古的兵馬趕到盛京會合,參與討伐朝鮮。

    皇太極安排鄭親王濟爾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濟格駐牛莊、饒余貝勒阿巴泰駐海城,以防備明軍。

    翌日,皇太極誓師,正式出發。其部署如下︰

    第一隊戶部承政馬福塔、前鋒大臣勞薩,前鋒300人。

    第二隊豫親王多鐸、貝子碩、貝子尼堪,護軍1000人。

    第三隊貝勒岳托、超品公揚古利,3000人。皇太極統帥中軍,隨後出發。

    十二月三日,馬福塔、勞薩等率領300名偽裝成商人的清軍率先從沙河出發。

    十二月八日,這支清軍渡過結冰的鴨綠江,揭開了丙子之役的序幕。

    朝鮮軍龜縮山城,不敢阻截,致使清軍前鋒部隊一路高歌猛進,如入無人之境。

    十二月十二日,朝鮮朝廷接到義州府尹林慶業驚呼鴨綠江邊“賊兵彌漫”的急報,但未引起足夠重視,判斷清軍在邊境耀武揚威的“脅和之計。

    十二月十三日,都元帥金自點馳啟︰“賊兵已到安州。”朝鮮仁祖這才緊急召見大臣,商討對策。

    領議政金主張火速征兵,並請仁祖臨幸江華島。但仁祖還是認為清軍不會深入,金堅持請求,仁祖才勉強答應,但不同意世子分朝。同時奪情起復沈器遠為留都大將,留守漢城。

    十二月十四日,清軍前鋒已過開城,仁祖終于“定去”之議,安排金之子金慶征、李敏求等護送世子嬪姜氏和鳳林、麟坪兩大君以及廟社神主先行出發。

    史稱其時“上下皇皇,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

    未時,仁祖及昭顯世子等出發前往江華島,剛到崇禮門,就听說清軍前鋒已抵達漢城西郊。朝鮮訓練都監李興業率領的80多人的小股騎兵被清軍擊敗。

    吏曹判書崔鳴吉請求去清營周旋,仁祖同意。崔鳴吉和都承旨李景稷便設宴歡迎馬福塔、勞薩等。仁祖一行趁機轉進,到了漢城南四十里的南漢山城。

    翌日清晨,仁祖在金等人的勸說下打算從南漢山城前往江華島。然而風雪甚緊,一路顛僕,被迫折返南漢山城。

    其後仁祖擔心中途被清軍俘虜,听從南漢山城守御使李時白的建議,不再考慮逃往江華島,決定死守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防守部署是︰

    訓練大將申景,負責東城望月台。

    總戎使具宏,負責南城。

    守御使李時白,負責西城。

    軍器寺提調李曙,負責北城。

    十二月十五日,崔鳴吉從清營回來,轉告了馬福塔等提出的王弟與大臣為人質的議和條件。于是仁祖派遠房王族李�俺渫醯塴 灘芘惺檣蛑[作為大臣前往清營。

    清軍逼問兩人是否是真王弟、真大臣時,沈不敢回答,遂被清軍識破。朝鮮使臣樸蘭英堅稱二人為真,為清軍所殺,清軍揚言必須送出世子才能議和。

    十二月十七日,仁祖派左議政洪瑞鳳、戶曹判書金藎國、都承旨李景稷前往清營,清方還是堅持必須世子出來當人質,仁祖本有意答應。

    但遭到禮曹判書金尚憲、駙馬東陽尉申翊聖和台諫兩司為首的斥和派官員的堅決反對而未果,雙方首次交涉就此破裂。

    十二月十六日,皇太極緊接著派遣的多鐸、岳托等人所率部隊與馬福塔會師,初步包圍南漢山城,“立柵困之”。

    仁祖面對這種局面痛心疾首,曾哭著對群臣說︰“三百年血誠事大,受恩深重,而逢廢朝時所未有之事,諸卿諸卿,此何為哉?居人君之位、行人君之事者,今十四年矣。豈料終歸犬羊禽獸也哉?諸卿諸卿,奈何奈何!”

    十二月十八日,仁祖出行宮南門,頒布教書,宣布“君臣上下,同守一城,和議已絕,唯有戰耳”,正式確立了“戰守”的方針。

    其後他拒絕了清軍使者的和談要求,並主張趁清軍尚未完成包圍之際“宜一番決戰”。

    從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朝鮮軍屢次出城作戰。

    初七日,清軍戰勝朝鮮全羅、忠清兩道援軍,南漢山城“勢窮情迫”,稱臣請罪。

    皇太極要求嚴懲朝鮮挑起釁端的大臣,同時造船發兵攻入江華島,獲朝鮮王妃、王子及閣臣等人。

    三十日,李�親至皇太極面前伏地請罪,史稱“丁丑下城”。舉行受降儀式後,留下其長子及次子為質,其余被俘妻子家口二百余人遣送還京。

    二月初二日,皇太極自朝鮮班師。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朝鮮對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稱,更執藩臣之禮。

    不久阿濟格領兵攻克皮島,斬明將沈世魁等,徹底解除了攻向關內的後顧之憂。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方便以後閱讀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第四章 清軍的丙子之役並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