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第三十九章 大明京師北京城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五哥 本章︰第三十九章 大明京師北京城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北京城氣度不凡,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余王氣。

    當時的風水師便采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于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余王氣。

    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的北京故宮,延續了南京故宮的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

    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將皇宮定名為“紫禁城”。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

    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數。

    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

    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後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

    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

    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于天。

    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

    還有五行思想。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

    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東方木綠,屬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門,牆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所有單體建築,也因性質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

    藏書的文淵閣,用黑瓦、黑牆,黑為水,可克火,利于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

    建築風水布局,還表現在名稱上合于《易經》之理。南端的麗正門,合于離卦的卦辭“日月麗乎天”。

    順承門、安貞門在北部後宮,合于坤卦“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安貞之地,應地無疆”。皇帝的乾清宮,皇後的坤寧宮,合于乾、坤之義。不宜加木,木生火。

    此外,在數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陽為九,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稱為“潛龍”)。

    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

    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規定軍民不許九五間數。“九五”為皇帝專用,成為一種規定。

    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築細部裝飾上,都處處含有風水布局,宮廷古建築,高低錯落,勾心斗角,為化解風水上的煞氣,多取太極化解法(而很少用鎮壓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

    如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

    故宮廣用紅色,紅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風水原理。

    整個宮城位于內城中部偏南地區,周長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面積0.72平方千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

    宮城設置八門,南五門,即承天門、端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宮城內壓在中軸線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築物,以乾清門為分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即前朝後庭。

    前三殿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清改為太和)、華蓋殿(同上改為中極,清改為中和)、謹身殿(同上改為建極,清改為保和)。

    後三殿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宮城周圍有護城河,寬達52米,稱為御河。

    皇城在宮城之外,周長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長2.75千米,東西寬2.5千米,面積6.87平方千米。

    東部為宮城,西部為西苑(元為西御苑),中部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開南海)。

    皇城有六門,“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

    內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長45里,9門,東西長6.6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面積35.57平方千米。

    正南為正陽門(即前門),左崇文門,右宣武門;東之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之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嘉靖時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

    北京內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個城門的街道最寬,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東西、南北向,斜街較少,但內、外城也有差別。

    外城先形成市區,後築城牆,街巷密集,許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個城門的大街,也多以城門命名。

    如崇文門大街、長安大街、宣武門大街、西長安街、阜成門街、安定門大街、德勝門街等等。被各條大街分割的區域,又有許多街巷。

    根據《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統計,北京內、外城及附近郊區,共有街巷村1264條左右,其中胡同457條左右。

    比較而言,以正陽門里,皇城兩邊的中城地區街巷最為密集,達三百余條。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居民區仍以坊相稱,坊下稱鋪,或稱牌、鋪。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

    中城區(正陽門里,皇城兩邊)有9坊,68鋪;東城區(崇文門里,街東往北,至城牆並東關外)有5坊,朝陽、東直關外,鄭村霸,37牌,199坊。

    西城區(宣武門里,街西往北,至城牆並西關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宮西,阜成、西直關外,20牌,101鋪。

    南城區(正陽、崇文、宣武三門外,新城內外)有8坊,49牌,247鋪。

    北城區(北安門至安定、德勝門里並北關外)有7坊,安定、德勝關外,90鋪。全城及附近郊區共有33坊,106牌,705鋪。

    以北安門街和棋盤街(正陽門里)為界,以西屬宛平縣管轄,以東屬大興縣管轄。

    西城全屬宛平,東城全屬大興,中、北、南三城兩縣分治。其中宛平縣有坊13,胡同312條。由此可見,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東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設置二縣外,還設置與二縣地位相當的五城兵馬司,名為專理“刑名盜賊”。

    中城兵馬司在仁壽坊(東安門外東北),東城兵馬司在思城坊(東安門外東南),南城兵馬司在城外正陽街,西城兵馬司在咸宜坊(西安門外西南),北城兵馬司在教忠坊(北安門外)。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方便以後閱讀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第三十九章 大明京師北京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第三十九章 大明京師北京城並對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