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大禮議開始

第87章 武舉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遼東百夫長 本章︰第87章 武舉

    “臣大同總兵桂勇听上諭。”

    駱安見狀,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才稍稍安定了些許。

    但轉念一想,怕不是自己就是個送東西的工具人,實際的操作天子都已經與面前這位大同總兵商量好了。

    而一旦今天自己稍有疑心,恐怕立刻就會被面前的總兵察覺,然後上報給皇帝。

    一想到這里,駱安就忍不住驚出了一身冷汗。

    幸好自己老爹和京中的那幫文官不熟,自己就是想賣都沒地方賣。

    “既然如此,還請將軍過目。”

    桂勇恭敬的接過了駱安手中的書信,以必接受兵部賞賜的時候更為虔誠的姿態。

    他先是細細摩挲了一番,確認蠟封和內容沒有被破壞篡改的痕跡之後,方才回到座位上認真的瀏覽起來。

    駱安盡管心中十分好奇書信上的內容,但是桂勇不開口,自己卻也沒有任何機會主動過問。

    只見坐在案牘前的桂勇看著書信,時而凝目深思,時而激動的擊掌而嘆。

    這樣的表現更是讓駱安的心里如小貓拿爪子亂抓,心癢不已。

    “陛下,真乃神人也——”

    桂勇看著面前這封盡管簡短,但對于北方局勢洞若觀火的書信,忍不住贊嘆道。

    尤其看到朱厚傦讕鱠蒍V餃戰Ч永玫木質頻姆治觶 氳嚼實 蛭﹥刪由罟  萑恍鬧 狽角榭霾歡裕  慘蛭 恢 慮椋 荒芡 讎墑拐呤硬歟 粗付ㄏ喙賾Χ災 摺br />
    但這位小皇帝明顯與以上皆是不同,一開口便直指要害。

    “北方邊事之害,不在韃靼,而在地方豪強,侵吞衛所土地,壟斷衛學,以至于底層官吏父子相傳,世代承襲,底層軍戶忍饑挨凍,無寸土以容身,只能忍痛拋棄妻兒祖業,亡命他鄉,以求活路……”

    “而本該分配給軍戶們,用以維生的土地,官府供給的餉銀,前者土地皆逐漸集中于軍戶中大族之手,後者則被各級官府層層克扣……本該自給自足的軍屯衛所,這些年來竟然逐漸成了了國家財政的重擔,並且國家撥款越多,軍戶的生活便愈發悲慘,這難道不比蒙古人的侵害更加嚴重嗎?”

    “而武官久離京城,不知朝情,且自正統朝以來,兵械糧餉皆有地方官府供應,雖有瀆職之嫌疑,但亦是無奈之舉。”

    沒錯,都是文官的錯!我們武將是干淨噠!就算不干淨也是被迫噠!

    都是因為文官們中飽私囊,才導致我們武將不得不含淚吃些空餉,和蒙古人走私些軍火,勉勉強強補貼家用。

    看著面前皇帝的這封詔書,桂勇激動不已。

    終于,大明又出了以為像太祖太宗那樣不受文官欺騙的英明君主,能夠體諒我們武將的難處。

    皇帝,有德啊!

    看著面前激動不已的桂勇,駱安清了清嗓子。

    “早些日子听聞朝廷命桂總兵由五軍都督府調任大同時,因為皇宮大內事務繁多,所以並未來得及向桂總兵道賀,這次前來,是給總兵賠禮了。”

    桂勇听罷,搖了搖頭,表示不必。

    “駱指揮深受皇上信任,前程遠大,我等同為大明武官,日後還要與駱指揮相互扶持才是。”

    看駱安微笑贊同,桂勇接著問道。

    “午門之變,舉國震動,縱然我大同將士在世人眼中行為粗鄙,但絕不是眼見君父受辱而含怒不敢上前的懦弱之輩……”

    大同與京城相距不過數百里,加上明朝的驛站系統直到崇禎即位之前運行的都相對穩定。

    就算稍有延遲,半個月的時間,也足夠隨著使團在七月前得到楊繼攻打午門的消息了。

    “昨日听說楊慎,楊繼二賊首被收監與五軍都督府內,不知蔣都督要如何處理——天子對巡捕營兵士受賤人蠱惑,隨眾進攻午門又是怎麼看呢——”

    說道巡捕營,桂勇罕見的額頭上冒出了幾滴冷汗。

    五月份,自己還在小皇帝和蔣定的命令下,帶著四千巡捕營馬兵討伐京城外游蕩的賊寇。

    六月按照朝廷的命令都督大同軍事,但沒想到這邊屁股還沒有坐熱,那邊就傳來了楊繼假傳的旨意的,率兵馬司巡捕營攻打午門的消息。

    听到這個消息,桂勇的內心異常的不安。

    畢竟自己前腳剛走,那邊就出了這樣的事情,很難不讓人多想。

    “天子自然是信任將軍的,如果不是,又怎會讓兵部授予將軍王命旗牌和親筆手令呢?天子來時,還向我將桂總兵是我大明少有的武舉出身經驗豐富,深知軍民疾苦的良將,對于人才,朝廷自然應該重用才是,又談何因為他人之罪而處罰呢?”

    駱安安慰道,實際上,對于朱厚�颸n敕  蟾乓材懿魯 歡br />
    皇帝對你的信任已經如此直白了,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似乎是得到了肯定,面前的桂勇總兵臉上的表情舒緩了些許。

    而听到武舉兩字,桂勇的臉上露出了幾分得意神色。

    武舉貫穿明朝,其經歷之坎坷曲折,數次興起,又數次被廢。

    有時縱然稱之為武學,但其中所講之物絲毫不涉及弓馬軍陣,反倒是儒家精義,道德倫理居多。

    例如土木堡之後,武舉被朝廷順勢廢除,英宗奪門復位,又下令重開,英宗死後又廢,如此更迭。

    直到天順八年,明朝皇帝設立《武舉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武舉在明朝制度中的地位。

    對明朝武舉考試的基本內容、錄取的基本標準、俸祿的發放以及中式後授官等諸多細節問題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但這依然難以挽救明朝自土木堡以來每況愈下的武德。

    具體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武舉期限不定沒有確定舉辦日期,憲宗沒辦幾次就再也辦不了了),待遇過低一月俸祿只有兩石),並且沒有殿試,皇帝對于人員選拔的監督力度有限崇禎開了武舉殿試,可惜那時候已經沒啥卵用了)。

    而且武舉還嚴重缺乏的基層篩選機制,明憲宗曾經想過用太監汪直之言,擬如文舉之制開武科鄉、會、殿三試,可惜被朝臣勸阻,不了了之。

    喜歡大明︰從大禮議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從大禮議開始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從大禮議開始》,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從大禮議開始第87章 武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從大禮議開始第87章 武舉並對大明︰從大禮議開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