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貿易讓利,見大軍
“君主,令國令首城受到昆侖派武者襲”
允國朝堂,允國將軍將一封密信遞到允珠手
各個國家都會在其他國家安插自己的密
這些密探在平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商販,或是種地的莊稼
如果所在國家出現大事,就會用特殊方法將消息送出
允國雖然是夾在令國與潘國之間的小國,也是每年花大量的金銀,靠密探獲取消
為了避免一個密探傳遞假消息,國家會選擇培養兩個或三個密探,同時查看傳遞的消
這也是密探金銀消耗量大的其中一個原
打開兩封密信,上面說的內容大概一
“君主,昆侖派武者襲擊令國,與允國無關,應該置身事外,免得引火燒”
前大皇子,現允國大臣,說出自己的想
前大皇子與前二皇子,都被允珠用“同為血脈,不忍殺害”的語言保下
畢竟在允珠成為允國君主之前,朝堂的大臣都是追隨前大皇子與前二皇
現在侍奉新的君主,自然是要拿出忠
將舊的侍奉對象除掉,就是大臣們拿出的忠
允珠的話就是命令,大臣們自然是斷了這種想
兩個皇子也是順利成為朝堂大
允珠想著前大皇子的
對于一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需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能在成為任何大國附庸的情況下,獨自活下
至于門派,允國接觸的次數的確少,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
而原先是門派弟子的幾個武將,只是一個外門弟子的身份,在允國這種小國才能站在朝堂上發
這種地位的人,在面對門派時,連底氣都沒有,更不要說保護允
沒有背刺允國,已經算是萬幸
允國與令國有一些貿易來往,用貿易的渠道,倒是可以去見令國君主,順便對令首城發生的事情表示惋惜,並在本次貿易中讓利三成,協助令首城重
這也是允國常做的事
允國與昆侖派沒有太大關
可是,昆侖派能夠跨過潘國,在令國都城引起動
自然有更大的余力,隨便讓只有三個城池的允國雞犬不
如果交好令國,會不會讓昆侖派覺得被看清,召集其他的武者,將允國覆滅?
如果對令首城的事情默不作聲,會不會讓令國覺得允國有膽子反抗,出兵吞並允國?
無論是令國還是昆侖派,允珠都不能惹上關
但是現在卻有不得不考慮怎麼向雙方表示自己的想法,還不能讓雙方自己產生太大的敵
看到允珠正在思考,朝堂大臣立刻分成三
一派選擇交好昆侖派,原因是昆侖派身為東峰四大門派之一,有實力,可以讓允國的靠
就像是峨眉派是峨眉城的靠山,讓後者有足夠的底氣脫離令
一派選擇交好令國,原因是令國距離允國更近,令國大將軍令虎帶領的征討軍,不到一天時間便可抵達允國都
相比于時間更長的威脅,還是需要更關注身邊的危
一派則是默不作
這一派有對其他兩派想法不滿意的,也有都滿意的,也有只是選擇閉嘴,少說話
朝堂大臣之所以在這種事情掙個是非對錯,並不是為了什麼口舌之
表面上,這是朝堂大臣忠于君主的行
實際上,這是獲取君主權力的一種方
有了君主權力,就可以在接下來的行動中做更多的
比如將金銀帶回家中,購置價格不菲的擺件
允珠坐在允國君主,知道這些大臣想的是什
不過,大臣們說的也沒有
昆侖派與令國均有優點,各有弊
交好哪一方都可以,但是要盡快做出決
如果晚了一些,很有可能會被對方認為是投機人,反而會惹得對方不
“將軍,你覺得允國該怎麼做?”
允國將軍是最先服從允珠的人,相比于朝堂的其他大臣,允珠也是更信任將
“君主,我認為我們可以交好令國,穩住昆侖
比較令國是距離我們更近的國家,昆侖派則是離我們更遠的門
舍近求遠,終歸是本末倒置,不易采
假如令國吞並允國,也是擴張領土,收下允國三
昆侖派攻打允國,也只是白費力
還是應該更關注令國,而非昆侖”
將軍開口後,朝堂上的討論也是瞬間消失了大
任何一個大臣,在輔佐君主方面,都要略差于將
任何一個大人,也沒有指揮允國軍隊的才
可以說,將軍的話,可以當成允珠一半的話看
將軍說了,允國應該交好令國,大概率就是允珠的想
既然是這樣,自然沒有討論的必
允珠略微想了想,權衡一下令國與昆侖派的事情後,便下了決
“昆侖派的武者不是允國要考慮的事
允國還是應該交好令
三天後,允國進行下一輪的貿易,讓利三
現在來討論下哪幾位大臣去令……”
“報!”
一個士兵推開擋在朝堂門口的文臣武將,沖到允珠面前,跪地磕
“君主!東城門二十里處出現潘國大軍!”
“二十里?為什麼這麼晚才報?”
將軍听到這個消息,只覺得不可置
配備望遠鏡的士兵,怎麼可能會在潘國大軍距離都城二十里的位置才看到?
不是在三十里的時候,就能看清楚對方的旗幟嗎?
出現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
負責遠眺的士兵偷懶了,並沒有時刻盯著望遠
士兵的話也是讓朝堂大臣紛紛慌張起
本來想與令國交好,沒想到潘國先來一
難不成要將貿易讓利先給潘國?
允國國庫一定會受到影
這是大多數人的想
“不急,你仔細說說,潘國大軍旌旗上,畫的是什麼?”
允珠開口後,朝堂大臣的目光便集中在這個士兵身
士兵只感覺口干舌燥,卻有不能不
只能用全身的力氣吐出幾個
“是一條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