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夫人看到徐廣平癲狂的樣子,不由問道︰“老爺!為何如此狂笑?”
徐廣平止住笑聲,臉上依然是藏不住的喜意,對著女兒說道︰“玲瓏!老夫給你尋得這門親事如何?”
“都是爹慧眼識才,不然哪有文遠的今”
徐廣平搖搖頭道︰“文遠這樣的大才能夠與老夫相識那是老夫的福氣,就憑這首寫給我兒的閨房詞,文遠就能力壓整個文壇,誰敢說文遠不是才”
“爹!文遠跟女兒說過,詩詞乃是茶余飯後消遣的文學,與國家意義不大,因此他也不希望寫給女兒的閨房之作流傳出”
“果真是有大才者思想都與眾不同,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會作詩既不能安邦也不能定國,治國還是需要經世濟用的學
這是老夫這麼多年做官後才總結出的經驗,沒想到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竟然看的如此通
文遠說的沒錯,詩詞雖美,卻只能欣賞,陶冶情操,不能用于治國理既然文遠不願向外展露詩詞歌賦,我們還是不要自作主”
“女兒明白,這詞本來就是寫給女兒的,女兒誰都不給”
徐家上任路上的小插曲不去多說,到達楚州後,楚州上下的文武官僚一道出城迎接徐廣平的到
徐廣平看到了一個穿著緋色武官便服的漢子,心知這一定是楚州防御使呼延琮
“下官楚州知州徐廣平拜見呼延將”
呼延琮這個楚州防御使是正五品武官,品級高于正六品的楚州知州,因此雖然兩人一文一武,但是徐廣平還是以下官禮拜見呼延
事實上,單論手中的實權,呼延琮這個防御使遠不及徐廣平這個掌管數縣之地的知州
呼延琮雖說是出身名門,但是也知道宋文遠在晉王心中的地位,因此面對徐廣平這個宋文遠岳父的時候,也不敢托大,趕緊還禮道︰“徐知州客氣了,本將一介武夫,以後在楚州防御上,還要請徐知州多多支”
“同在楚州為官,自是要互相幫扶,為我大周治下一片朗朗乾”
兩人互相恭維了幾句,又與楚州的佐貳官,當地的士紳大戶代表見了面,這才一道進
進城之後自是有大戶為新到任的知州接風洗塵,即將卸任的楚州知州也一同參加了這場接風
現任的楚州知州也接到了聖旨,在于徐廣平交接之後,便返回京城述職,朝廷另有任
很顯然,聖旨中並未直接給出是否升遷、平調,或者是貶官處置,很顯然朝廷對他在楚州的政績非常不
他在楚州任職的這幾年,朝廷的鹽稅一年不如一年,身在兩淮鹽稅這個放屁油褲襠的地方任職,但凡用心一些,也不至于讓朝廷賦稅流失那麼
宴會中楚州知州憂心忡忡地向徐廣平抱怨楚州鹽商與本地官吏盤根錯節,已經沆瀣一氣,老夫又能有什麼辦法?
如今朝廷屢次下旨對老夫進行申飭,認為老夫為官不力,政績慘淡,這回回京就算不下獄問罪,也會削職為
對于楚州知州的抱怨,徐廣平只是敷衍以對,對于這老官僚推諉責任的做法十分看不
身為朝廷命官,怎能如此不負責任,真的是只想做尸位素餐的祿蠹嗎?
底下的官吏還以為新來的知州與老知州沒有什麼區別,等到與這位上官一接觸才發現,這位上官可不好糊
下屬官吏的那些手段在新任上官的眼中就跟兒戲一般,隨便一指便能指出下屬的問
沒用多長時間,徐廣平抓住了幾個下屬的問題連削帶打,便控制了整個知州衙門,州衙上下誰都不敢糊弄這個整日板著一張法令紋臉的上
掌控楚州的政務之後,徐知州下達的第一道知州令便是整個楚州取消鹽引制度,任何人只要在鹽城監衙門交了稅,便能到鹽場采購食鹽進行銷
原本遮遮掩掩的鹽政新政在楚州徹底公開,楚州上下一片嘩
然而在軍政都掌握在晉王一系手中,這些在食鹽鏈條上有著利益牽涉的官吏、商人即使心中不滿,也只能默默忍受,誰也不敢跳出來做第一只出頭
收到徐廣平掌控住楚州消息後,宋文遠這才放心開始準備遠
鹽場的擴張還在繼續,隨著鹽場的不斷擴張,原本依靠煮鹽為生的灶戶紛紛破
這些破產的灶戶,鹽場全部接收過來,避免成為流民被有心人利
不過鹽場卻用不了這麼多人,這些人該干什麼,宋文遠早有計劃,這些灶戶將來都要培養成船員,宋文遠的大航海將會從這些破產的灶戶開
想要進行遠海航行,首先就要讓這些灶戶習慣海上的生活,因此捕魚就成了鍛煉灶戶的最佳選
為了給這些灶戶制造漁船,宋文遠將鹽場中的木匠組織起來開始研究制造大型漁制造漁船的原木需要從原木產地運輸過來,成本很
鹽城沒有造船的大木良才,也沒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並不是一個適合造船的地方,然而現實卻是宋文遠沒有其他選擇,除非他能在晉王的支持下拿下福建的泉州或者福州的一個港
當然現在就算晉王願意這麼做,宋文遠暫時也沒有這個實力和精力去做,眼下最要緊的是布局整個大周的金融市
一旦宋某人將鑄幣權掌握在手中,這天下的財富就會如流水般淌進他的口袋,只有有了足夠的財力支撐,他的遠洋夢想才能夠實
安排好鹽場的事宜之後,宋文遠告別了母親、以及李煌等人後,帶著鄭三九和一個裝著大量銅錢的車隊在呼延標派遣的一個都士卒護送下前往京
從鹽城出發走陸路到楚州,與徐廣平以及徐玲瓏見了一面,在楚州雇了兩艘鐵頭船前往京城,鐵頭船是大周運河上常見的一種貨運船只,單桅硬帆,槳帆齊
順風的時候用風帆驅動,逆風時降下船帆,船工撐蒿前
從楚州到京城經過徐州府、歸德府,半個月後終于看到了遠處的開封府城
望著開封府高大的城牆,宋文遠心潮澎湃,心中在無聲的吶喊——東京汴梁我來了!
第一卷初出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