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出海歸來,我獻上世界地圖

第四十二章 秦國的變化,陳平的改觀。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三月啦 本章︰第四十二章 秦國的變化,陳平的改觀。

    陽武……

    張蒼端坐于宅院之中,陳平于之對坐。

    二者都是陽武縣人,張蒼很早就聲名在外,畢竟在秦國做過御史,放在陽武地方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名人。

    而陳平,算是陽武縣戶牖鄉的破落戶。

    本來二者並不會有太多交集。

    二者家世都區別甚大,更不用說張蒼很早以前就拜師荀子,在李斯的引薦之下前往咸陽,而彼時的陳平還在游學。

    說是游學其實不妥,準確點來說應該是不得恩師。

    陳平的兄長全力供養陳平,甚至因為妻子對陳平的惡語相向而憤然休妻,但是陳平迄今為止,終究是沒做出來事業,依舊在家中白吃白喝。

    後來陳平所學頗深以後,就留在了家中,一邊幫助哥哥陳伯耕種的同時,一邊溫故所學。

    趕上張蒼逃亡咸陽回到老家,陳平在縣城置買貨物之時遇上了張蒼。

    二者寥寥幾語,隱姓埋名的張蒼就發現了陳平的不凡,而陳平沒有名師教導,心中滿腔疑惑,得遇張蒼,如得窺見天日一般豁然開朗。

    二者便因此有了交集。

    如此,二人算得上是亦師亦友,時至如今,陳平已經完全將自己游學所得的知識消化完畢,在學問方面,張蒼認為陳平已經不弱于自己,如今只是缺少實踐,故而陳平滿腔抱負,正欲一展所學。

    “我觀秦,一統天下雖只有二十余年,然秦王不立儲,上下升疑,用人辦事,看似兼听大臣,實則一意孤行,外表看似寬容,實則內心殘暴,如今已有亡國之相,這並非一個好去處。”張蒼開口說道。

    “我之前也是如此想的……故而一身學問而不知去何處,如今秦國的境象和您所說的或許不一樣了。”陳平笑了一下開口道。

    “前段時間,始皇帝派遣出海尋仙的隊伍已經回來了,雖然沒有帶回來仙藥,可是卻帶回來了畝產千斤的紅薯土豆玉米三種糧食,如今已經分發地方。”陳平開口。

    “這些我自然知道,可是秦國之患並非在于糧。”張蒼因為是逃亡歸來,所以需要掩人耳目,在家一直困居,出外也要遮掩,故而最新消息大多需要陳平幫助才能夠得知。

    “不止呢,不久之前,秦國又種出來了畝產四石開外的稻、黍、稷、菽。我估計麥的產量也不會少。”陳平開口。

    “以前亦有人能種出來四石開外的糧食。”張蒼搖了搖頭。

    “不,這些糧食秦王已經下令普及地方了,您應該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陳平沉聲。

    張蒼心中一震,普及地方……

    那就說明不是偶然現象,那就說明,以目前的耕種技術和條件,普天之下都能高產。

    這……意義可就不一樣了啊。

    不過仔細一想,張蒼又搖了搖頭。

    他為何放著好好的御史不做知法犯法?

    為何甚至不讓自己的師兄李斯幫自己求情就跑路?

    說白了,他的御史是李斯舉薦的,在一段時間的相處過後,張蒼就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諾大的帝國亂相頻發,根源不在于別人,而正在于始皇帝。

    倒也不能說始皇帝是個昏君,可是始皇帝的野心太大了,作為臣子,張蒼自認為難以符合始皇帝的野心,甚至大秦也會因為始皇帝的野心而覆滅。

    最要命的是,始皇帝看似兼听,能夠保留不同的意見,能夠容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這是一個十分一意孤行的人。

    張蒼短暫的相處只覺得頭上有一層厚重的陰影。

    他好像看穿了你的一切想法和行為,這個君王,所謂的能夠容忍不同的意見,本質上就是他已經決定好的事情拿出來再跟你們討論一遍。

    他甚至在討論之前就知道群臣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和說辭,他也做好了所有的預案。

    類似的事情很多,他手下的文武百官不像臣子,而像是被他馴服的獸。

    這讓張蒼感受到了深深地不尊重和恐懼。

    這樣的人,一旦有所差錯,是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

    最要命的是,在張蒼看來,秦國已經朝著亡國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他無法面對舉薦自己的師兄李斯,索性直接故意犯錯不告而別。

    秦國的憂患,又怎麼在于糧食呢?

    秦國的憂患在于那個君王的野心太大,大到大部分人看來都是無異于痴人說夢,始皇帝想做的是什麼?張蒼也說不明白,但是他能夠意識到,他正在嘗試著,把幾百年的路,在十幾年之內走完。

    “秦國之患並非在此。”張蒼搖了搖頭。

    實際上,張蒼非常贊同和認可秦國的制度,漢朝一統天下以後,也是張蒼主持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不僅如此,張蒼還吹奏律管,調整樂調,使其合于五聲八音,以此推類其它,來制定律令。並且由此制定出各種器物的度量標準,以作為天下百工的規範。

    張蒼是秦國的御史,負責掌管皇室藏書珍本,而張蒼本人也是李斯的師弟,同樣師承荀子,對于秦國的制度,李斯的執政理念最為了解,客觀來說,所謂的漢承秦制,張蒼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人。

    沒有張蒼,根本沒有人能夠完美復原秦國那麼多律法制度,也沒有人能夠弄清楚始皇帝所做之事的意義,要知道,那個時候亡秦已經是政治正確,若不是張蒼力排眾議,很多秦律和制度都要因此而取消或者被改的面目全非。

    不但如此,張蒼還修正了一些太過于倉促的事情,做出了漢朝一統的百年大計,並沒有像師兄那樣操之過急,這也才成就了秦漢之後,人心徹底歸一的局面。

    張蒼早早看出了秦國的亡國之相,這不是一樣兩樣糧食能夠拯救的,最要命的是坐在最上面的君王,他的野心太大,天下都無法承受,在張蒼看來,始皇帝就是那種典型的我全都要的君王。

    太過于霸道反而做不出取舍,又沒有臣子能夠規勸他,一旦涉及這種核心問題,你說�智牷@薊實鄹勺約旱模 垢惶br />
    始皇帝所謂的兼听,就是允許你說,但是我就是不用。

    ……

    “還有一件事呢……”陳平笑了笑。

    “秦國的官鹽鹽價降了。”

    “我自然也知道,可是陳平,你難道不清楚麼?秦國的憂患也不在于鹽價,如果把秦國看作一輛馬車的話,秦王就是駕車之人,軍功爵貴族是推著馬車前行的人,馬車太快,就會顛簸,甚至有顛覆的風險,倘若想要讓他平穩行進,就要放慢速度,可是秦王是又想讓馬車平穩行進,又不停的舉起馬鞭催促戰馬嫌他們跑的不夠快。

    原本應該有人規勸秦王,告訴他馬車跑的太快就會太顛簸,讓他把速度放慢下來,可是秦王並不會听從這些意見,你在他身邊吵嚷,他只會說你說得對,然後繼續揮動馬鞭。

    久而久之,出任秦國的官員要干的事情就不是正確的事情了,他們要考慮怎麼樣在秦王不斷揮鞭的情況下讓戰車跑的更穩。

    可是陳平,這是人力不能辦到的事情。

    師兄清楚不能規勸秦王,就一味順著秦王的心意,這難道是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麼?

    我師兄又真的能夠做到讓秦王滿意的情況下又讓馬車平穩前進麼?

    最起碼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因此而逃亡。

    秦國現在就像一輛失控的馬車,秦王麾下的文武百官也一味地順應上意催動馬車繼續加速,就算有人規勸,也沒有人能夠勸的動秦王,這樣的國家,有甚麼長久可言呢?”說到這里,張蒼胸中滿是憤慨。

    毫無疑問,他就是那個勸始皇帝開車不要太快的人。

    得到的回應只有急馳而過的風聲,還有一句你說什麼我听不見。

    師兄為了權勢去迎合始皇帝的想法,卻從未想過秦國這輛戰車是不是有失控的風險,又沒有人能夠勸的動始皇帝,讓始皇帝勒緊韁繩減速。

    這,難道是糧食增產和降低鹽價能夠改變的麼?

    不,糧食增產降低鹽價充其量只不過是讓戰車行駛的道路更加平坦罷了,戰車失控,依舊是預料中的。

    “可是要是有能夠勸的住陛下的人,甚至讓陛下的駕攆停下來的人呢?”陳平笑了一下。

    “之前陛下在東郡遭遇了刺殺,隨侍侍郎趙泗護衛王駕身受重傷,秦王駕攆停留東郡一月,秦王更是因此大開殺戒,東郡伏尸上千,血流成河。”陳平一臉八卦的笑道。

    ……

    “怎麼你也信了這種無稽之談?秦王並不是會因為私情而泄憤的人,他之所以大開殺戒,也只是因為需要大開殺戒……

    況且,我說的停車,也不是這個意思。”

    “也不差嘛……鹽價降價就是趙泗提的。您的師兄李相是反對降低鹽價的……”

    陳平道出原委。

    張蒼很清楚自己的師兄。

    師兄李斯,慣會揣摩上意。

    換句話說,李斯的想法基本上不會和始皇帝有沖突。

    就算有沖突,師兄他一般當場都改了。

    尤其是鹽價降低這種小事。

    所以……按照推論,也就是說,師兄是認為始皇帝不願降低鹽價,而因為趙泗,始皇帝改變了注意?

    (因為左腳先進門,特此加更一章。)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秦︰出海歸來,我獻上世界地圖》,方便以後閱讀大秦︰出海歸來,我獻上世界地圖第四十二章 秦國的變化,陳平的改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秦︰出海歸來,我獻上世界地圖第四十二章 秦國的變化,陳平的改觀。並對大秦︰出海歸來,我獻上世界地圖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