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五百二十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吾誰與歸 本章︰第五百二十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

    “馳道修建如何了?”朱翊鈞詢問著王崇古關于綏遠馳道、礦業的若干問題。

    王崇古對答如流,他是刑部尚書,但他也是次輔,對這些事都有詢問的權力,王崇古匯報了馳道的修建,潘季馴這個綏遠總督是很合適的,因為當初他治黃河的時候,就是大型工程的統籌,但凡是能做好這種工程統籌的人,保底都是個循吏,否則治不了黃河。

    胡元因為治理黃河直接弄的天下皆反。

    王崇古其實很擅長打理這些,比如他搞得宣大長城鼎建、皇宮鼎建,就是又快又好,王崇古保證十王城可以在年底之間交付。

    “十王城的事兒可以慢慢來,完不成也沒事兒,萬一大雪連著下幾次,工期晚一點就晚一點吧,次輔不必過分著急。”朱翊鈞對遷藩令的預期是萬歷十一年年底能折騰明白,就是一桌好菜。

    王崇古十分鄭重的說道“謝陛下隆恩。”

    這就是個口頭承諾,工期晚點也沒關系,即便是口頭承諾也是陛下的承諾,當年十年滅虜,也是口頭承諾。

    能撈到陛下的聖眷,王崇古到地底下,能跟列祖列宗吹一輩子。

    朱翊鈞從袖子里抖了抖,拿出了最後一本奏疏說道“這不是年底了嗎?戶部在大計,就是審計天下賬目,大司徒和少司徒送來了一本奏疏,說的是錢法和鈔法,戶部還是想推行鈔法。”

    王崇古眉頭一皺,把奏疏看完之後,有點傻眼了,他呆滯的說道“大司徒和少司徒什麼意思?推行鈔法是他們戶部的事兒,為什麼要推給臣?臣何德何能啊!”

    戶部的奏疏,從頭到尾就說了一件事,大明推行鈔法的錨定。

    大明總歸是要用鈔法的,開海十年,大量白銀流入甚至極盡所能的嬑剝了倭國,但白銀還是不夠用,白銀大量流入物價基本穩定,就還是錢荒。

    鈔法勢在必行,可是鈔法還有最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錨定物。

    “能者多勞嘛,大司徒和少司徒也是為了大明計,又不是為了自己。”朱翊鈞安撫著王崇古,這件事的確得依靠王崇古主持的工兵團營、官場團造才能實現。

    需要物質的豐富。

    王崇古只是簡單粗略的看了一遍奏疏,他又不在文淵閣坐班,他搖頭說道“直接錨定白銀不就行了嗎?誰搗亂誰死就是了,私印者斬,亂法者殺!”

    想發鈔還不簡單?準備足夠的白銀,讓寶鈔局開動印鈔機,開始印鈔就可以了,誰不用、誰胡作非為,直接吃皇帝一記皇恩碎地拳就行了。

    “朕在王次輔心里這麼厲害嗎?”朱翊鈞笑呵呵的問道。

    王崇古總是這樣,覺得威權無所不能,皇權從來不是無所不能的,甚至大多數時候,皇權正常履行不搗亂就是好的了。

    皇恩碎地拳固然厲害,太祖高皇帝很擅長這種拳法,但最後鈔法還是敗壞了,可是這一拳下去,鈔法就沒辦法搞了,無論制作多麼精良,防偽多麼的先進,百姓都不再認可。

    “臣再看看戶部的奏疏。”王崇古覺得自己有點想當然了,皇權自然厲害,不過局限于京堂,出了京師,陛下也要跟地方商量著來,不是什麼事一道聖旨就可以解決的,如果聖旨真的那麼神奇,晉黨僭越一道聖旨下令解散就行了。

    王崇古認真的研讀了戶部的《鈔法錨定疏》發現,戶部說的有道理,而且非常有道理,這事還真有他王崇古的事兒。

    “臣慚愧,戶部寄托之事,臣到死怕是也干不出來。”王崇古確信自己沒有理解錯戶部的意思,終究是搖了搖頭,發行鈔法,其實就是一個衡量標準,衡量大明是否再次偉大的標志,或者說是大明萬歷維新的一個標準,做到這一步,才算是成功了一部分。

    從北宋開始,中原這片土地換了無數種名目,想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錢荒,但歷史總是在反復的上演,鈔法一次又一次的崩壞,循環往復,中原是需要更多的貨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否則就不會有錢荒了。

    紙鈔,就是朝廷向民間的借貸,這一點在許衡在《楮幣札子》就已經反復討論過來。

    紙鈔意味著借債,意味著紙鈔的錨定是債務,而債務的本質是國朝的信用,利用信用發債、利用債務發鈔,更多的貨幣商貿繁榮,一片鮮花錦簇,內外上下有了更多的信心,繼續發債,如此惡性循環,如此左腳踩右腳,直到 的一聲徹底碎裂。

    就是再自律、再勤勉、心中再有堅持的人,真的經得起自己印鈔不停的收割別人的誘惑嗎?絕不會。

    範應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人中龍鳳,他考中了狀元,舉世無雙,天下聞名,在牙痛的時候,想辦法去鎮痛,時日稍長,中毒越來越深,原來的範應期已經死了,現在的範應期不過是披著人皮的毒蟲罷了。

    歷來的鈔法敗壞,就是因為缺少錨定,這個錨定可以是糧食,也可以是金銀銅,可以是生產力,也可以是信用,但唯獨不能單純只是信用,如果大明寶鈔可以買到米面糧油肉肉,它就不會崩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大明每天一睜開眼,一億兩千萬丁口,就是一億五千斤的糧食、七百五十四萬斤的油、一億三千斤的蔬菜、一千六百萬斤的肉的消耗,大明朝廷要調解各方面的矛盾,把這些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生產出來,不僅僅要生產出來,還需要通過貨幣,將這些貨物流通起來,而不是腐爛在倉庫里,需要送到貨架上,只有做到這些,寶鈔才會是貨幣,而不是擦屁股紙。

    北宋南宋胡元大明,其實都做不到,所以寶鈔,鈔法的崩潰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戶部大司徒少司徒其實都讀過《楮幣札子》,對紙鈔的錨定有自己的想法,大明想要推行大明寶鈔,寶鈔的錨定物主要有軍力的強橫、土地、糧食、白銀、黃銅、煤炭、棉布、馳道、海權,只有如此錨定,大明朝的貨幣才會保持基本的健康穩定。

    大明的鹽引是可以當錢花的,因為鹽引錨定了鹽,在松江府、甦州府兩地,鹽引還可以換成棉布。

    鹽引只有少部分人使用,而大明寶鈔的發行量必然巨大,而且是天下人人使用,所以需要錨定的東西更多,才能堅挺,只有涉及的方方面面更多,才能互相監督,不至于因為一個人的貪欲,成為嬑剝天下的工具。

    “所以按照戶部的說法,還真的這工兵團營和官廠團造能夠持續不斷的發力。”朱翊鈞對著王崇古鄭重的說道“倒不是急于一時,十年不成就三十年,五十年,總歸是要走到那一天。”

    這件事,不是王崇古臨終前要完成的,而是朱翊鈞這個皇帝臨終前要做完的事兒,這很難,但是很有必要也必須去做。

    朱翊鈞和王崇古仔細聊了聊其中的細節,王崇古才站起身來告退,他其實很想在自己死前做到戶部的標準,大明可以推行鈔法,日後春秋論斷,他王崇古怎麼也能評一個萬歷維新第三功臣!

    前兩個是張居正和戚繼光,一個是新法本法,一個是新法的護道人。

    真正有價值的貨幣,是實物,從來不是金銀銅鐵或者說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

    這也是王謙能夠在交易行里對莊家們進行定點爆破的底氣和根本原因。

    莊家需要銀子去操縱票證價格,低利息高折扣的銀子就會找上門去;王謙找到內帑國帑拆借,拿出讓投機者根本不可能吃得消的貨物或者票證;王謙先故意和莊家一起拉漲,麻痹對手的同時,讓貨幣(白銀)回籠,刺激莊家借更多錢;等到交易行總的流通量等于手中儲備彈藥時,一起拋售;

    莊家們發現手里的資金根本吃不下這些貨物或者票證,為了防止砸在手里和必須到期還款否則無法贖回祖產的壓力下,莊家們某一個莊家率先頂不住了,開始拋售,引發踩踏,借了大量錢財的莊家們被定向爆破;而後王謙再釋放利好消息,完成收尾,維持票證的穩定。

    類似的操作,不僅僅是交易行的票證,還有米面糧油煤炭棉花,這些生活所必須之物,唯有朝廷手中掌握了足夠的物質,才能限制囤貨居奇的莊家們哄抬物價,才能維持百姓生活的基本穩定。

    王國光、張學顏在交易行亂戰後,深入的總結了其中的規律,最終將其總結在了《鈔法錨定疏》之中。

    朱翊鈞將這本鈔法錨定疏,放入了文華殿偏殿的櫥窗里,並且全文摘抄到了邸報紙上,刊行天下衙門,各級官衙專門的抄報人,會把這本奏疏抄寫,大明讀書識字的人,都有可能、有渠道可以看到這本奏疏。

    “或許這會成為以後鈔法的源頭。”朱翊鈞將奏疏小心放好,這可是死後跟著他一起入棺的東西。

    日後再有人開他的棺,也能找到點有用的東西,萬一日後中原需要考古式科研,天下這些事,翻來覆去誰能說得清楚呢?

    萬歷十年十一月的審計,是驚心動魄的,因為有了範應期的案子之後,立刻引起了戶部的注意,戶部將這種行為等同于隱匿田畝,這些田畝雖然在賬上,但總是用各種災荒的說辭去蠲免,最終朝廷還是損失了稅賦。

    如果朝廷損失了稅賦,這些田畝到了窮民苦力的手里也還罷了,但這些田畝通過大戶進行轉租,反而實現了土地的流轉和進一步兼並,這朝廷決計無法忍受。

    戶部的審計從來沒有如此的腥風血雨過,這一次對全國官田進行的全方面普查,讓無數人膽戰心驚。

    對于保稅,對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大明朝廷是極為認真的。

    六冊一賬可以客觀的反映出問題來,因為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和田畝掛鉤,清丈的完成,讓審計變得很有意義,六冊一賬只要有一處對不上,就會引起戶部對詳細賬目的盤點。

    結果觸目驚心。

    大明兩京一十六省,幾乎所有地方的官田,都發生不同程度的侵佔,也就是實質上的隱匿田畝,官田在賬上,收益卻不在賬上的事情發生了。

    最嚴重的是河南,其次是山東,然後是四川。

    這也是清丈的三大難關,甚至大明朝廷一直警惕的南衙縉紳們,目光反而集中在海貿之事上,圍繞著海貿斗的你死我活,南衙十四府包括松江府在內,如此侵佔官田,反而是最少的,是在容忍範圍之內的,浙江、福建、廣東,甚至是江西,都不是特別嚴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一次,出身南方的士大夫們好好的嘲諷了一番北方地區官僚宿弊和腐敗,而出身北方的士大夫們,很快找到了反擊的理由,北方諸省各府州縣,還有官田,南方呢?都兼並完了,全都在世家大族手中掌控!還好意思嘲諷北方地區的宿弊和腐敗,南方沒有多少官田,當然沒有這個問題了!

    雙方在雜報上進行了你來我往的友好交流,當北方士大夫們掏出了徐階這個大殺器的時候,南方士大夫們只能偃旗息鼓,沉默了下去,無法再饒舌了。

    誰讓徐階的快活林貪腐碑,獨一檔斷崖式的高呢?

    一家一戶四十萬畝田,還是太過分了些,那可是松江府的田,一畝都要近五兩銀子了。

    雖然南方士大夫們想要舉例王崇古也不遑多讓,但發現王崇古在堵了長城鼎建的窟窿,把銀子全都吐出來之後,老王家的所有收入,都是經得起審查的,貪腐數字很少,大多數銀子都是和皇帝一起弄的銀子。

    再怎麼說,王崇古代表的晉黨,也結束了大明和俺答汗之間的戰爭,讓大明有了喘息之機。

    文華殿上的氣氛頗為凝重,林輔成一本逍遙逸聞,在京堂賣爆了,也給大明朝廷出了個難題,大明搞了這麼多年的新政,好像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從前。

    “這本質上是個吏治的問題。”張居正眉頭緊蹙,面沉如水的說道“大明的升轉還是有問題,一甲和考入了翰林院的二甲,起步就是京官,導致缺少基層經驗,即便是要進行官考遴選,和監當官,但京堂官員對地方問題不甚了解,還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吏治上,要打破一甲、二甲對京官的壟斷,這才是根治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後知後覺的等著地方忍無可忍的把問題捅到朝堂來。”

    張居正認為這件事的核心問題是吏治,這也是他新政的核心,考成法為準繩,鞭撻天下百官。

    “不僅僅是吏治,都察院監察天下百官,可是這都察院整日里為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成為了黨爭的喉舌,反腐本身是都察院的職責,都察院監察的失效,才最終釀成了如此局面。”海瑞面色有些痛苦,他作為大明天下百姓寄予厚望的神劍,這些年,一直在斬貪官,盡職盡責,甚至和王謙同流合污,用王謙的線索反貪。

    可反了這麼多年腐,抓了這麼多年的貪,這貪腐之事,就跟野草一樣的強勁,春風吹又生。

    都察院當年因為咳嗽彈劾譚綸,就是都察院監察失效的典型。

    海瑞嘆了口氣說道“京師有句廣為流傳的順口溜說的是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都察院的奏章,光祿寺的茶湯,鑾儀衛的刀槍,金魚池的婆娘,蓋譏名實之不稱也。”

    都察院的奏疏,全都是些廢話,不干正事的御史,光是挑水抬煤已經不夠用了,得到邊方歷練,積累實踐經驗,否則這監察的失效,對國朝才是大禍。

    “有沒有可能,這些事放在十年前,根本就不算個事兒?”王崇古看了一圈試探性的說道“不要如此如臨大敵,甚至垂頭喪氣,十年前,有人說大明官場存在這樣的案子,所有人都會覺得正常,而且根本無法處置,最終就只能拿出拖字訣,一拖再拖,最終不了了之。”

    王崇古頗為感慨的說道“為了點貪官的事兒煩惱,這是一種幸事。”

    隆慶年間比嘉靖末年要好點,不過好的有限,能為貪官的事兒煩惱,是一種幸福,這證明大明朝廷終于恢復了正常,那些更大的危機已經解決,這些細致的問題,雖然瑣碎,但的確可以考慮解決了。

    “何必擔憂呢,現在密疏主要還是解決冗員的問題,等過段時間,裁撤清汰,就可以深入了。”王崇古對大明的未來很有信心!

    從保定府的案子可以看出,地方其實對這種窩案也是無可奈何的,腰山王氏手里抓著當初簽訂的契約,朝廷出爾反爾就是國失大信,但現在這個問題放到了明面上討論,就可以將過去簽訂的不合規的契約進行廢除,而後對當事人進行追責。

    考成法的多層負責制和追責制之下,別說升轉了,就是人死了,也要追責到墳頭去,這就是考成法的嚴厲。

    “王次輔這麼一說,好像確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王國光一攤手,事情好像的確如此,那時候朝廷哪里顧得上官田侵佔這點事兒?朝廷一年歲入僅夠三個月的支出,什麼都做不了。

    張居正很不喜歡王崇古,原因就在這里,王次輔現在的確經邦濟國,但眼里總是能容得下沙子,主張大水漫灌,之後再做攻堅,張居正連門下犯錯都不能忍受。

    “還是要解決的。”張居正開口說道“日後京堂官無地方履任之實,不能升轉,至少也要三年時間,哪怕是掛著京官的官餃也要去地方歷練,否則哪里知道地方的膽大包天。”

    海瑞接著說道“都察院的科道言官也應該如此,說話總是拋開事實不談,怎麼做骨鯁正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大明重要的糾錯力量不能再這麼爛下去了。

    “地方官田侵佔的窩案,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並且對所有涉事官員進行全面追責,哪怕是鬧到了要啟用舉人為官,也在所不惜。”王國光的聲音很是冷厲,這案子牽連廣眾,輕則罷免、褫奪官身,重則鋃鐺入獄。

    好在,大明監當官這個蓄水池,為大明準備了有實踐經驗的儲備人才,讓朝廷有這個能力和底氣去處置此事,放以前只能任由這麼爛著,那時候,大明的行政力量已經接近了崩潰的邊緣。

    “可以。”王崇古沒什麼意見,這算是考成法對吏治的進一步改革,得罪人的事兒反正張居正也不差這麼一件了。

    張居正的考成和其他人考成是完全不同的,張居正的考成是挨罵,他挨的罵越多,被編排的段子越離譜,他的功勞就越大,功勞簿就越厚,這和其他人完全不同。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朱翊鈞對戶部的奏疏進行了落印。

    “王次輔說的有道理,這的確是細致活,是大明革故鼎新後才能處置的問題,但不是懈怠的理由,出現問題就要處置問題,而不是當做視而不見,戶部、都察院和吏部給出的辦法是行之有效的,如果還沒有起色,就要稽稅院稽稅了。”朱翊鈞總結性的說道。

    稽稅院稽稅的話,就不是政令這麼溫和了,那就是一場小規模低烈度的保稅戰爭,稽稅院的手段是極為暴力的,因為留存地方三成,所以稽稅院、稽稅房養的那些游墮就有用武之地了。

    稽稅院是皇權在稅賦上掀桌子的底氣,當然一般情況下,朱翊鈞也不會掀桌子,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同樣是老朱家的天下,把桌子掀了,不利于江山穩固。

    “快速帆船的六個船塢已經建好了,大明每年至少可以營造十二條快速帆船。”工部尚書汪道昆頗為振奮的報告了一個好消息,氣氛過于沉悶,需要點好消息,刺激下大明廷臣們,大明不只有糟爛事。

    這些快速帆船助力大明小農經濟的蛻變,是個絕對的好消息。

    萬士和笑著說道“說起這快速帆船,不得不提到沙阿買買提,他真的很想要,三番五次的通過鴻臚寺詢問,價錢不是問題,加價也不是問題。還沒投產,松江造船廠新船塢的訂單已經供不應求了。”

    “不賣,想都不要想。”朱翊鈞立刻回答道“朕的確想賺銀子,但有些東西,還是掌控在大明手里才行,哪怕是沉了,也不給他們。”

    快速帆船的所有型號,哪怕是猴版都不會對外出售,這次天津閱艦式,本來禮部安排了番國使者上船,算是宣威,但朱翊鈞看完之後,臨時決定不給他們看了。

    看都不別想看!

    快速帆船上有些設計,是完全領先這個時代的,給他們看一點去,就是大明朝的損失。

    朱翊鈞小氣得很。

    快速帆船在大明手里,只會賺的更多。

    “大司徒,朕記得開海投資沒有繼續往松江造船廠投入吧。”朱翊鈞稍微盤算了下,開口問道。

    王國光和張學顏溝通了之後,確信的說道“萬歷十年初的開海投資,五大造船廠沒有進行更多的投入,是因為本身造船利潤的101novel.com留作造船廠自用,完全足夠擴產所需。”

    “陛下,造船很賺錢的…”

    當下世界技術含量最高、勞動最密集的產業,其利潤之厚,比海貿還要高點,而且,更加穩定,風險更低。

    新一期的開海投資,是對造船業的產業鏈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而不是造船廠本身。

    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所以,大司空,這六個船塢是松江造船廠自籌組建的?會不會影響到松江府的經營?”

    “陛下,當初游龍號陛下給了兩百萬銀,除了游龍號下水之外,還有一艘飛雲號,這六個船塢,是那兩百萬專項銀里的,下水當然包括了量產。”汪道昆有點心虛的說道“就游龍號下水,還有個貪腐的窩案,有七萬兩銀子被貪了,不過已經被追回了。”

    不是每一個貪腐的案子都會經過廷議,七萬兩銀子不上台面,一個兩百萬銀的項目,有七萬兩的‘損耗’其實在朝廷可接受範圍之內,只不過是造船廠自我新陳代謝。

    主要是怕了,造船廠怕文官揪著貪腐說事,進而擴大到禁海上,所以要求格外的嚴格,內部清汰和反貪抓的很嚴,上次造船廠的冗員,就是自我糾錯的體現。

    “陛下給的實在是太多了。”汪道昆當初就要一百萬銀,是奔著還價去的,本來目標就不是一百萬銀,結果從陛下這里狠狠的爆了兩百萬的銀幣,弄的造船廠都有點心虛。

    “如此,把那七萬兩銀子犒賞給工匠吧。”朱翊鈞在天津衛進行了一次恩賞,這七萬兩銀子也別回內帑的賬目了,就地分了就是。

    汪道昆小聲的說道“臣想用這七萬兩銀子弄個專門的船師設計院,專門研發新型船只。”

    “七萬兩夠嗎?”朱翊鈞立刻覺得汪道昆很會花錢,詢問是否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

    “夠了!完全夠了!設計又不是要生產!”汪道昆連連擺手。

    “這樣啊,真的夠嗎?”朱翊鈞顯得十分可惜的說道。

    汪道昆略微有些不明白,他剛要繼續拒絕,王崇古立刻大聲說道“陛下,不夠,陛下金口玉言,七萬兩要犒賞工匠,那就必須犒賞工匠!設計院的事兒,還得仰賴聖眷!”

    “嗯。”朱翊鈞笑著說道“內帑給十萬銀,籌建皇家船艦設計院,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出點錢冠以皇家的名義,簡直是不要太賺的買賣!這可是皇帝的信譽!

    王崇古一听就知道陛下要什麼,汪道昆沒反應過來。

    “陛下聖明!”王崇古帶頭歌功頌德!

    本章完

    喜歡朕真的不務正業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朕真的不務正業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朕真的不務正業》,方便以後閱讀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五百二十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五百二十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並對朕真的不務正業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