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

類別︰科幻小說 作者︰吾誰與歸 本章︰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

    <b</b>                  王崇古督造大明皇宮,督造佛塔,督造皇家格物院。

    而最先落成的是皇家格物院,因為格物院既不涉及到皇帝,也不涉及太後,那建起來自然會快很多。

    而且為了這個格物院,張居正專門請命,建了一份報紙,林林總總的收納大明朝的技術進步的消息。

    皇極門的柱子上,在澆築之後,發現了一個未能澆築到位的地方,就必須要鑿毀這個柱子,全部重修,而格物院不用如此,有澆築不到位的地方,找個老頭抹一下就是了。

    朱翊鈞得知之後,立刻中止了王崇古的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差不多就行了,建築強度完全足夠了,沒必要吹毛求疵,反正一貼皮,就什麼都看不出來了。

    王崇古思索再三,遵循了聖命,但是和工部一起商量,如何把柱子澆築的沒有縫隙,就成為了王崇古近期的主要工作。

    皇家格物院建造的速度最快,朱翊鈞肯定了王崇古的工作,決定明天親自去看看。

    巡視京營兵科左給事中林景䉪條陳五事,五件事,其實是一件事,關于如何將軍餉發到軍兵的手中,尤其是京營。

    譚綸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說道“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大明京營皆是老弱病殘,無力作戰,定襄王朱希忠提領九門防務,任遣誰出城作戰,軍兵皆痛哭躊躇不行,至今已經二十八年之久,京營稍加振奮。”

    “大明明明吃了這麼個大虧?為何不整飭軍營?”

    “是世宗皇帝和先帝不知道京營重要嗎?自然是非常清楚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世宗皇帝數次想要再振奮京營,並且多次改建,而先帝更是多次詢問,但陛下登極時,也不過五六萬老弱病殘。”

    “因為京營必須發餉,邊軍欠也就欠了,鬧起餉來,也不過是在邊方鬧一鬧,可是這京營要是鬧起餉來,那可不是鬧一鬧那麼簡單了。”

    譚綸討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大明自成化年間後,京營戰力如此孱弱,但是從來沒人想要解決一下。

    天順年間解散了京營之後,京營在成化年間再次組建,京營的衰弱,除了興文�]武的大勢所趨以外,還有朝廷財政無以為繼,導致京營愈加孱弱。

    任何政令,不提成本,那成本都是昂貴無比的,京營就是其中那個典型。

    京營戰力衰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錢,第二大的問題就是將官們喝軍兵的血,第三個問題才是糧食。

    需要想辦法籌措足夠的軍餉來發給軍兵,這就是最大的難題,而當下,沒有這個困擾了,大明從皇帝到廷臣,全都是聚斂興利小能手,手里沒把米,叫都不來,張居正當國首要解決的是吏治,而後解決的就是財政問題。

    維持京營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兵科給事中林景䉪討論的問題,如何把錢發下去。

    “林愛卿體國朝振奮之意。”朱翊鈞合上了林景䉪的奏疏,頗為贊賞的說道。

    林景䉪在奏疏里說到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前發餉。

    這個月的餉銀,初一就如數發下去,這一個月的時間,就是告狀的時間,如果沒有初三還沒到手里,就可以到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告狀了,一旦查實,立刻由兵部牽頭、都察院和戶部對餉銀進行盤賬。

    不想被文官們逼逼賴賴,就不要克扣軍兵的餉銀,不要讓軍兵鬧起來。

    “林給事中的這個想法,很是不錯,就是朝廷的銀子,倘若有不湊手的話,恐難成行,還是算了。”戚繼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提前發餉這個主意,那實在是太好了,這一前一後的發餉,天差地別的差距,京軍直接成為領先整個大明所有階級的那一個集體,連官老爺都是次月發本月的俸祿,而軍兵初一就拿到了本月的餉銀。

    但是朝廷的銀子會因為急用而不湊手,一旦不能支取,恐釀成大禍。

    戚繼光當然希望如此,但是他不喜歡這成為壓死京營的稻草,朝廷興文�]武的風力仍在,坊間對于強軍的疑慮仍在,似乎只要修文德,就可以安定邊方,尤其是在西北俺答封貢後,這種修文德以柔遠人的風力輿論,甚囂塵上。

    所以,戚繼光很想為大明京軍請到這份恩榮,但是他同樣也知道,能夠擴軍,陛下已經承受了十足的壓力,得虧打下了大寧衛,找到了桃吐山的白土,京營才完全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戚繼光從來不是個奢求過多的人,現在已經很好了。

    擴軍,一個在孝宗朝之後,一個從未提及過的話題,尤其擴的是京營。

    朱翊鈞听聞戚繼光的建議,立刻說道“戚帥的擔憂很好,朕深以為然,馮大伴,內帑要留出京營六個月的餉銀來,防止國帑無法支餉。”

    國帑花錢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出現了旱災、蝗災、水災,地震這些事兒,朝廷都要撥發銀兩賑濟,萬一有不湊手的時候,內帑這個應急儲備金,就派上用場了。

    六個月是一百三十萬兩白銀,也就是說,自此之後,宮里有一百三十萬兩白銀,是不能擅動,要留給京營支餉使用。

    王國光一听聞陛下如此說,立刻俯首說道“陛下,元輔在聯名廷臣上奏,擴建京營之前,專門找臣詢問過的,國帑有錢。”

    陛下還小,潞王要冠禮、要就藩、要婚配,陛下也要大婚,小孩子的零花錢,就自己零花就行了。

    去年十二月份,太後嚴旨傳內閣,責問張居正苛責皇帝,張居正惶恐不安。

    小皇帝嫌紫袍掉色成為青袍,直接省去了掉色的過程,只穿青袍,青袍色久明艷,朱翊鈞還是蠻喜歡大明的青色,紫袍色太重了,小小年紀就穿著一把年紀的衣服,實在是有些不太搭,結果太後知曉宮中不染紫袍,問是尚節儉所致,大怒詢問內閣為何要薄待皇兒,言辭嚴厲。

    朱翊鈞听聞後,趕忙跑去跟太後說明白到底怎麼回事。

    大明國帑除了15的稅賦是給皇帝分成之外,還有一百二十萬兩金花銀以及各種五五分成的歲入,小皇帝現在絕對不差錢,但是瞄準小孩子的零花錢,王國光這戶部尚書還當不當了?太後听聞怕是又要覺得大臣薄待陛下了。

    王國光必須要考慮政治影響。

    “確實,陛下,咱大明現在有錢了。”王崇古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胸膛,京營的一切軍需,大明毛呢官廠的利潤除了給京營,還有得剩。

    “馮大伴?”朱翊鈞看著馮保說道。

    “臣遵旨。”馮保沒廢話,直接領旨了。

    “內帑國帑互相討飯了這麼些年,這日子才過去一年多,萬歷二年國帑還到內帑拆借了一筆,但萬歷三年才還上。”朱翊鈞看著王國光和王崇古笑著說道“這筆錢還在宮中,就是防止國帑無餉可支時,可以應急。”

    “去歲,京營軍兵們推著戰車入城,戰車上不是火炮、火銃,不是長短兵、弓弩箭矢,而是煤炭,掛著個小牌子,上面寫著八文一斤,走到哪里,搖搖鈴鐺,坊里的百姓試探性的去買,發現真的能買得到,喜笑顏開。”

    朱翊鈞說到這里的時候,他立刻蕩漾出一抹笑意,那一幕,朱翊鈞看的時候在笑,想起來的時候也在笑,陽光燦爛。

    這是朱翊鈞發自肺腑的笑容,上報天子,下救黔首,戚繼光這麼說,這麼做,這麼進行軍隊建設,大明的京軍值得。

    這就是朱翊鈞這麼做的理由。

    “先生,朕听聞,勢要豪右可以從衙門搞到一塊馬牌,這馬牌,即便是沒有官身,也可以住驛站、用驛車、用驛卒,確實可以這樣嗎?”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俯首說道“回陛下,確實可以,臣在嘉靖三十三年開始游山玩水,當時臣有官身,可以領馬牌四處周游,但是臣沒有那麼做,家中略有薄財,就沒佔這個便宜,可陛下所言,確實有這樣做的,而且很多。”

    “這馬牌還有什麼用呢?”朱翊鈞听到張居正如此回答,面色變得嚴肅起來。

    張居正繼續說道“可以征召民力差役,肩輿抬抗之事,都可以拿著馬牌讓窮民苦力干活,若是夜投,拿著馬牌就可以讓百姓為其生火做飯,柴米油鹽皆為民財,百姓畏官如畏虎。”

    “臣曾經親眼目睹。”

    大明朝讀書人的游記,都是拿著馬牌,免費使用驛站,免費差使窮民苦力,然後附庸風雅的寫了出來。

    張居正親眼見到過很多次,很多官吏的親眷,都十分擅長佔朝廷的便宜,大明這壯碩的身軀,就是這麼一點一點被掏空的。

    “為什麼可以?拿著一個馬牌就能隨便差使我大明百姓?”朱翊鈞這才繼續追問道。

    張居正再次俯首說道“因為馬牌代表了他是朝廷的人。”

    “所以,朕才說京軍可貴啊,京軍也是朝廷的人,但是戚帥督領之下,匪過如梳,兵過如蓖,官過如剃,大明軍兵不僅沒有劫掠百姓,還能為百姓做點事,朕頗為欣慰。”朱翊鈞這才把自己為何要設立一筆應急儲備金,專門用來發餉。

    因為值得。

    皇帝和張居正這番奏對,讓廷臣們全都沉默了下來,所有人都清楚的認識到,戚繼光率領的京營,是和過去歷朝歷代的皇帝親兵,意義完全不同的一支軍隊。

    它的建軍綱領,是下救黔首,而且真切的做到了。

    “提前發餉、內帑應急之事,朕意已決,不再議。”朱翊鈞最後總結性的說道。

    “陛下聖明。”張居正俯首,真心實意的歌功頌德,這是真的聖明,有這筆應急儲備金,京營更加穩固。

    群臣趕忙站了起來,齊聲喊道“陛下聖明。”

    “林愛卿在奏疏中,說要辦個講武學堂,專門培養庶弁將,這些庶弁將呢,是朝廷培養,可不是誰家的家奴,這樣一來,京營發餉之事,就不會再像之前那般,十八兩銀子發下去,就剩下了八錢銀。”朱翊鈞提到了林景䉪提出的第二個建議。

    講武學堂,專門培養庶弁將和掌令官,也就是基層軍官。

    在林景䉪看來,大明的軍隊可以一層一層的喝兵血,和這京營的庶弁將的關系極大,基層軍官,都是各家參將的家人,這還不是想怎麼喝怎麼喝?

    朝廷培養庶弁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而培養庶弁將要錢,要糧,要人。

    “應該辦。”張居正先是回答了陛下的問題,而後看向了俞大猷。

    錢朝廷有,糧也不是很缺,人,大明也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俞大猷。

    俞大猷已經老邁,跑不動船了,承受不住船上的顛簸了,但上次還去了趟西北和戚繼光一道,防止張四維同黨謀逆,俞大猷在京師,有解刳院和太醫院,他的身子骨還算健康。

    那這第一任祭酒,俞大猷當仁不讓。

    庶弁將的遴選也很簡單,從選鋒銳卒中遴選有功在身的軍卒,入講武學堂就學就可以了。

    當然,皇帝是毫無疑問的校長,學院的院長,名義上,那也只能是陛下。文進士是天子門生,那庶弁將也該是天子門生。

    譚綸也看向了俞大猷,笑著說道“俞帥,可還能教得了兒郎?”

    “並無不可。”俞大猷頗為認真的點頭說道。

    俞大猷在福建閑住,沒有任命的時候,給譚綸寫信,那時候俞大猷69歲,為了表明自己還能打仗,說自己69歲了還能讓女子懷孩子,表述自己仍然能夠帶兵。

    他滿腔的熱血,滿腹的武略,卻無法展布,這就是他一生最為憋屈的地方,現在,人老了,打不動了,但依舊能夠為國朝效力,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歸宿。

    朱翊鈞看著俞大猷說道“俞帥再為國朝辛苦一下吧。”

    “榮幸之至。”俞大猷起身領命,他贊同籌辦講武學堂,更希望自己仍能為大明效力,而且他還編纂過一本兵書《續武經總要》,專門總結帶兵打仗,這就是給庶弁將們準備的教材。

    朱翊鈞處置了兵科給事中的奏疏之後,廷議繼續走流程。

    抽簽法任免官員的發明人,被外放做官的孫丕揚,以病乞休,廷議通過了他的請辭奏疏,原因很簡單,孫丕揚干不了這個活兒,保定巡撫比別的巡撫,多了一個活兒,就是兼管轄區內的黃河河道。

    就這一件事,孫丕揚就是焦頭爛額,這要是決堤,怕是要被處斬了,所以只能致仕。

    遼東巡按御史侯于趙上奏屯田五事,一曰均田畝、二曰定徵例、三曰嚴批限、四曰時監收、五曰廣開墾,均田畝是將墾田分給墾田的百姓,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百姓前往大寧衛、遼東墾田,定好收稅的比例,就不要再變了,而且要嚴格執行考成法,不得隨意加派,降水的原因,這遼東種地本就困難,再攤派就更沒人了等等。

    大司徒王國光覺得可行,而且讓侯于趙寫一本屯耕的書,來分享他實際屯耕的經驗,用于大明遼東屯耕事宜。

    寶岐司的屯耕說,不能在遼東生搬硬套,侯于趙是個忠君體國的臣子,也是師從多處,結合實踐,一點一點屯田,搞土營堡,就是徐貞明沒提到過的事兒。

    遼東的環境遠比腹地環境和惡劣,而侯于趙這個墾田小能手的經驗,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禮部部議,上潞王加冠儀注,要給潞王朱翊加冠,從此以後,朱翊就不再是黃口小兒了,不僅要戴帽子,還要讀書,加的是皮弁九旒冕,就是親王待遇。

    朱翊鈞一看這冗長的儀注,就是頭皮發麻,不過看到是朱翊辛苦,就直接批準了。

    在朱翊鈞沒有皇子誕生之前,潞王朱翊都是實質性的太子,在太子沒有確立之前,皇帝的弟弟大多數都在京師,不外出就藩,一直等到太子確定才會就藩。

    比如當初監國的襄王朱瞻�,比如景泰皇帝朱祁鈺、比如崇禎皇帝朱由檢,都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下,在京師等待著太子之位確定之後,再到地方就藩。

    隆慶皇帝還是裕王的時候,和自己的弟弟景王爭奪太子位,而景王朱載圳在嘉靖三十一年大婚後,一直無兒無女,結婚好幾年沒孩子,景王就陷入了天然劣勢,最後景王就藩,裕王得登大寶之位。

    景王府也因為景王無子被廢封。

    所以海瑞才說徐階沒有從龍之功,景王沒兒子,就注定了景王不可能奪嫡,所以從確定了景王生不出孩子之後,裕王就是唯一的繼承人了,徐階哪來的從龍之功?

    “兩廣總督凌雲翼上捷報,呂宋總兵張元勛、廣西總兵李錫統領十哨軍兵,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經歷四個月的時間,鐵壁合圍羅旁山,平定羅旁民亂,斬首一萬六千余級,招降兩萬三千余人,請命廢土司,設東安、西寧兩縣,營建羅定州,寓意羅旁瑤亂已平定。”張居正上了一份捷報,內容是兩廣民亂的結束。

    凌雲翼為了打贏這個仗,專門請了在呂宋的張元勛回到兩廣,主持戰局。

    羅旁民亂,招安又叛,招安又叛,反反復復,已經持續了將近一百多年,這次終于落下了帷幕,土司被取消,羅定州的設立,意味著廣東的瑤民民亂,畫上了一個句號。

    按照舊例,凌雲翼賜二品莽服一襲,又加賜兵部侍郎。

    “凌雲翼上奏曰,安民務在安居樂業,故此懇請朝廷準許兩廣瑤民,可采木販售至廣州府,以安定瑤民。”張居正詳細解釋了一下凌雲翼的這本奏疏里安民樂業法。

    和殷正茂當初的鹽法很相似,都是給瑤民找點生計,伐木,伐木雖然很累,但是伐木現在還是蠻賺錢的,至少廣州造船廠每年都要買木頭。

    伐木之後可以墾荒種地,這都是生民之事。

    在凌雲翼打羅旁山之前,這些事兒也都經過了廷議。

    主要廷議的內容是,鷹揚伯張元勛要回呂宋,凌雲翼卻不太想讓張元勛回去,朝廷相繼從兩廣調走了陳、殷正茂、鄧子龍,張元勛再走,凌雲翼打個仗,還得問呂宋借人,借不借,還得看國姓爺的臉色。

    廷議最後的結論是,鷹揚伯張元勛,還是得回呂宋去。

    理由也很簡單,兩廣方便從內地調撥軍兵,但是呂宋做不到。

    現在有了海巡巡檢司、海巡巡檢、水翼帆船,傳消息,從廣州府到松江府,也不過三日的時間,在渤海沒有結冰的時候,兩廣奏聞之事,只需要五日,就能送到北衙。

    即便是渤海結冰,從膠州上岸,入山東,送至京師,也不過日。

    所以凌雲翼所請,朝廷只能駁回,仍然調任張元勛回呂宋去了。

    “把凌雲翼調至山東做巡撫如何?凌雲翼不是好殺人嗎?”朱翊鈞在廷議結束之前,提出了一個想法。

    山東得找個好殺人的去,看看到底是脖子硬,還是刀硬。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羅旁山新定,凌巡撫,還是得在兩廣做總督,安頓軍民為宜,否則瑤民恐怕復叛。”

    “不急。”朱翊鈞笑著說道。

    廷議結束了,朱翊鈞帶著廷臣前往了皇家格物院,大隆興寺的另外一半也要被拆了營建講武學堂,佛塔和附近的四間房,就成了大隆興寺的全部。

    朱翊鈞的車駕穩穩當當的停在了格物院之前,皇叔朱載⏚黎X 群蚨嗍保 豢吹獎菹碌某導藎 痛乓恢詬裎鐫骸 骼硤貿劑毆僭奔瘛br />
    朱翊鈞下了大駕玉輅,看著牌額上朱紅色的皇家格物院五個大字,非常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是他親筆寫的,格物院之所以叫皇家格物院,是因為皇家格物院是小皇帝獨家冠名贊助籌建而成。

    朱翊鈞走進了格物院內,入門後是十分開闊的回字形廊道,正中間是一人高,兩丈多長的臥石,上面刻著【行之者一,信實而已——朱中興】

    這八個字是張居正教小皇帝的,雖然大多數儒學士講,這個一是仁,但是張居正認為這個一,是實。

    張居正是這麼教的也是這麼做的。

    朱中興從來不是朱翊鈞一個人的筆名,是所有期盼大明再起的集合,張居正顯然有資格用這個筆名,在雜報上發表任何的文章。

    格物院內四處都是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那是藏經閣嗎?”朱翊鈞手指向了整個格物院最高的建築物,六層的藏經閣,這本來是大隆興寺藏經書的地方,後來大隆興寺破敗之後,書都被偷沒了,後來朝廷營建之時,就把這里收拾起來,成為了藏書樓,此樓正式名字叫天一樓。

    只不過現在里面藏書,可不是經書,而是萬物無窮之理的書籍。

    朱翊鈞一直以為天一樓是木制的,走近一敲柱子,發現這玩意兒是貼皮的,里面是石灰澆築鋼筋建成,只不過建築風格上,卻和原來類似。

    朱翊鈞站在藏經樓前,看著窗戶,頗為驚訝的說道“玻璃窗?”

    “玻璃窗。”王崇古俯首說道。

    朱翊鈞遲遲不肯進去,玻璃是帶著一些淡綠色的,在陽光下尤其明顯,沒有經過磁選,也沒有高品質的石英礦的必然結果,朱翊鈞的千里鏡,當然能用天然水晶燒制,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

    即便是帶著點綠,卻也足夠的引人注目了,至少屋內的光線是極為明亮的。

    窗戶的框架是全木的,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桐油的味道。

    “好好好。”朱翊鈞踏入了格物院的藏經閣內,入目就是一排排的書架,而朱載�~叩攪慫腥說拿媲埃 ψ潘檔饋按頌煲宦ュ 櫨芯叛⑶ 墾 櫨惺 浚 坎抗燦惺 氖榧埽 布撇厥槭 送蚓恚 薊乖謖懟!br />
    每一個書架都是鐵制的,書架上都上了鎖,這里的確可以借書,但很多都是孤本,上鎖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防盜,而是為了防止失火。

    鐵箱藏書,就是怕某一處燒起來,整個樓都燒沒了。

    朱翊鈞一步步走過了這些藏書鐵櫃,偶爾打開看看,九學分別是算學、農桑、天文律歷、冶鑄、萃精、地理、舟車、丹青、佳兵。

    大抵就是儒學堂不會收錄的,這里都收錄了,這都是一部分是朱載�鶪SM醺  吹模 幸恍┤歉裎鐫憾槳歟 拭竇洳陝蚨吹氖榧 br />
    萃精其實是谷物加工,就是食品加工,舟車是船舶和車輛設計,丹青是染料,佳兵就是軍器制造。

    比如舟車這一門又分成了十二部,主要是舟車營造的十二個主要步驟,分科治學,單獨研究。

    朱翊鈞拿出了一本桐油圖說,看的津津有味,里面記錄了姜片防凍、密封桐油桶等等內容,這些都能有效的提高桐油的保存時間。

    而佳兵,則是記錄了大明各種軍器營造方法,其中朱翊鈞就看到了戚家炮車。

    戚家炮車是將炮放在鋼架上,而後抬動鋼架卡在支撐架上,可以改變炮口的俯仰角度,在鋼架下有滑軌,可以實現九十度範圍內的轉動。

    戚家炮車是朱翊鈞給起的名字,戚繼光原來叫振武炮車,專門用來運輸野戰火炮,而且在炮車上還有一個雨棚,方便下雨天發炮。

    但是經過戚繼光的實際測試,下雨天也只能發一炮,第二炮裝填會有些困難,但是用來防止火藥行軍受潮是極好的。

    振武炮車,讓火炮從固定炮位,走向野外戰場。

    不知不覺之間,朱翊鈞就上到了六樓,看著格物院的一切,雄心勃勃。

    這里就是新政的發動機,為大明的新政,持續不斷的注入動力。

    把你們手里的月票統統交出來,再不交出來,就過期了啊喂!!!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朕真的不務正業》,方便以後閱讀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朕真的不務正業第二百二十五章 京師講武學堂和皇家格物院並對朕真的不務正業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