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番外也需要凌晨刷新~2023.6.6《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我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到這個世道不好。
    饑荒,戰爭,殺戮。
    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1歲。
    許多人直到死,都沒有能吃得上一口干淨的麥飯。
    最為令人崩潰的事情,便是災害。
    洪水襲擊,漫山遍野的哀嚎;干旱蝗災,顆粒無收的絕望;
    《左傳•宣公十五年》曾記載︰“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人到了饑荒,不能被稱之為人,哪里還能顧得上周禮,都道道德淪喪,狗彘不如。
    白骨露于野,餓殍遍地。
    人如何才能成為人?
    為什麼我們活得如此艱難?
    難道就沒有解決的辦法嗎?
    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我不喜歡復雜。
    所以很容易就想通了。
    ——既然人會餓死,那一定是吃的不夠。
    ——既然是吃的不夠,那一定是能種糧食的土地不夠多。
    ——既然是肥沃的土地少,那一定是我們灌溉做得不到位。
    而在一個充滿陽光的午後,我讀到了從秦國傳來的竹簡,上面寫了些歌功頌德大禹的祭祀文。
    大禹乃是天下共主,更是變疏為堵的治水之主。
    傳說他三過家門而不回,傳說他一改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的面貌,傳說他的工程使得數萬人受益。
    數萬人因洪水治理的成功而得到了新的希望,得到了改善。
    我再往下卷翻閱時,一個人的名字撞入我的眼中。
    李冰。
    伴隨著的還有他的事跡
    李冰設石人水尺,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綿水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
    蜀郡太守李冰與其子李昱修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令我心馳神往。
    帶著熱氣的風吹到我的面前,燻燻白日當空,細長的葉片搖曳的光影在我的竹簡處暈染出一條河流,而竹簡的繩結就像是大壩。
    我沒有去過秦國,但現在蜀地的都江堰成為號召我的標志。
    我當即找到老師,可他卻告訴我︰李冰已經去世二十年了。
    秦昭襄王至今,原來已經過去二十年了。
    李冰改變了整個西南水系對平原的灌溉,惠利不止數萬人,而是影響著後世的千千萬萬,他的都江堰超乎了時代的意義。
    我看著身邊的同門師兄弟們汲汲于政治,尊崇于著述,樂于闡發自家學說,奔走諸國之間,尋求一個理想的國家與世界。
    可我始終參與不進去。
    我听不進去我的老師荀子講述的
    他為了規勸我們這種整日看起來渾渾噩噩的學生,還寫了《勸學》。
    老實說,我根本沒听進去。
    我不懂政治,也不懂諸子,更不屬于哪一個學說。
    我就像是一個班級里那種游離于正經教學的學生。
    我的師兄們一度認為我還沒開竅,便甚想教我與他們成為同行者。
    也許用現代話來說,我或許像個傻白甜,但關照我的師兄們都是荀子的得意門生,也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我這三個關系很好的師兄,一個叫韓非,一個叫李斯,還有一個叫張蒼。
    毫不夸張地說,他們左右了一個時代,甚至是未來。
    大師兄韓非,他與我一樣來自韓國。可能是因為是老鄉的緣故,他天然認為我日後學成都是要與他一同回韓國的,所以他很是關照我。
    我喜歡韓非,理由很簡單,他生得實在是太好看了,而且他是我們韓國王室貴族,貴族找我當朋友,我自然樂意得很。
    他說我看起來就很容易被人騙,教我不要與那個叫“李斯”的師兄一起待久了,
    是我在李冰的眼中看到了一個我所想要實現的樂土。
    可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是一個相當幸運的人。
    因為找到了我這一輩子要為之奮斗的事業。
    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成為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于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