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皇榜,就像是一碗水倒進了一大盆油碗里,反響劇烈。
而當人們看到這次負責推行科舉制度的人是石磊,主考官為宋時真。
感激的人有,痛恨者更不在少數。
一時間。
鎮州流傳起了石磊作為西楚人,是想利用此事誤國的言論逐漸發酵,許多權貴出身的學子,前往張君臨下榻的府衙,呈上萬人血書請願。
捋了石磊京光府尹的官職,把這等誤國之徒趕回西楚去!
如若陛下不答應,他們便在鎮州府衙門外長跪不起!
作為鎮州人,他們都知道太子殿下的厲害之處。
所以,硬踫硬是不行的。
他們不是想威脅陛下,只是想讓陛下衡量一下,他們這些人加起來的重要性,應當比一個石磊更高!
“石大人在先皇因听信讒言發動戰爭時,駐守金陵,殲敵五萬,守住了我們南越的根基,西楚恨他入骨,你們懷疑他的能力沒問題,那是因為你們沒有與他一起做過事,可你們懷疑他們的人品……不如你們現在去金陵殺幾個西楚戰俘,朕把你們再送到西楚去試試?”
張君臨早知道會有大量的反對者。
可是這才下了皇榜三日,便能夠組織到上萬人……雖然到場的只有三百來人,但說明這件事在很久之前就被別人知曉了。
看來他們的保密任務做得不好,以及,京兆府里和石磊不同心同德的人,這是打著想上位的主意泄露了皇榜的事。
嗯。
挺好的。
“陛下,就算不把石磊遣返回西楚,他慫恿陛下開科舉,也是為了讓他能夠名正言順的登上大雅之堂,他一心謀私,陛下不可受他蒙蔽!”
有人說得義正詞嚴。
若是他說這番話之前脫下身上那身在學子堆里都十分搶眼的華貴衣衫的話,張君臨只會覺得他是被人利用的蠢人。
可現在,他只覺得此人很壞。
“你反對開科舉難道就是為了國家大義嗎?”
“自然!”
“那你反對的是哪一條呢?反對朕招攬人才?”
張君臨的話讓對方一噎。
但對方還是梗著脖子回復︰“學子想反對的是不限制科舉的戶籍和身份!”
早料到了。
張君臨但笑不語,用眼神鼓勵對方接著往下說。
一下子,對方以為自己說到了陛下的心坎上,陛下只要听到他分析完利弊,便會明白這張皇榜會給南越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制造多大的麻煩,腰板瞬間挺直,聲音都敞亮了許多。
“陛下應當知道,無論是三公六部還是各州縣的官員,都是按照祖制世襲的,我們從小就學習如何在官場上做事,而那些平民百姓們只知道種地務工,他們有的人連官府的大門朝哪里開,驚堂木該怎麼拍都不清楚,任用他們當官,只會拖後腿,讓我們的辦事速度降低到難以想象的地步!”
張君臨想過這一點。
這確實是開科舉以人才選拔初期會遇到的最直觀的困難。
眼前這個權貴子弟能夠發現這一點確實很難得,不管他是背稿還是自己的認知,張君臨特意點了點頭,以示肯定,讓他接著往下說。
“陛下,如今南越百廢待興,哪有工夫扶持那些對做官什麼都不懂的泥腿子進入朝堂呢?”
“雖說前段時間陛下欽點了幾位官員,出身都不太好,可那是事急從權,不得已而為之,陛下當時若有得選也不會這麼做,可現在陛下擁有全國數以萬計的學子可供選擇,不必擔心人才短缺。”
喲!還知道給他找台階下的同時順便畫餅。
這小子有點子東西。
可惜的是,走在了時代後退的路上,注定會被歷史的車輪碾過的渣土埋沒。
除非緊追不舍趕上來,否則,今日的威風就是終身最高成就了。
“你說得對。”
張君臨等到對方話音落地,率先附和了一句。
“朕當時任命白丁出身的人當官,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陛下,那開科舉……”
“開科舉也不是擔心人才短缺,而是要挖掘更多的人才來發展南越,你們若是對自己有信心,便在考試中贏得那些平民出身的學子們,你們從小便深諳官場之道,無論讀書習武都比他們具有天然的優勢,甚至以後進入官場你們同樣的起點也會比他們適應得更快,所以,你們到底在擔心什麼?”
張君臨一頂頂高帽子扣下來,砸得那些人眼冒金星,心中反思。
他們在擔心什麼?
他們還不是擔心僧多肉少?
官位就那麼多,擠上來一個人他們之中就會刷掉一個人,誰能舍得?
可是。
真正能夠想到這一點的,此時還是察覺到了一絲絲不協調的地方。
“陛下,我們是擔心不世襲的話,那些新上任的官員身世不清,對南越不忠!”
就像石磊那樣這句話盡管沒說,但大家都在心里補充了一句。
張君臨譏嘲一笑,看向人群後方說話的那人︰“算了吧,你們連國家想招攬人才都想攔著,對國家也沒有表現出多少忠心,你們只在乎自家世襲的官位能不能躺著繼承,然後利用官職搜刮民脂民膏!真正有才華的權貴被你們這些人蒙騙前來請願,朕相信,若是你們冷靜下來想一想便能想明白!”
“你們的地位不會隨著科舉制而降低,相反,只要你們肯努力就能夠達到祖輩難以達到的高度!”
“只有那些不學無術的人擔心世襲的高官位置被搶,才會不自信地百般阻攔,並且讓你們來激怒朕,當他們的墊腳石!”
此話一出。
府衙前跪著請願的學子們交頭接耳,騷動起來。
能夠拼死來跪著請願的大多還是心思單純的學子們,不論出身高低,至少都有一股熱血的少年氣在。
而背後老謀深算的那些人,才是反對張君臨的主要敵人。
是那些沒在政權交替中站隊正確擁有從龍之功的老牌權貴世家,是那些只能坐吃山空擔心後繼無力的紈褲。
唯獨眼前這些有才氣有勇氣,眼神中還透著清澈愚蠢的學子們不必擔心他們的未來。
“我們難道被人利用了?”
“自信點,陛下說得這麼明白了,你大可以把難道去掉,你我可是書院聞名的才子,從啟蒙起便每日晨讀晚睡,難道比不過那些一邊種地一邊讀書的農家子?”
“那我們跪在這里請願不是在浪費時間?首次科考在秋收進行,只有三個月準備時間……這麼一想,我們的勝算不是更大了嗎?”
而且他們的上限還更高了,騎在他們頭上的那些大貴族和皇室成員說不定哪天踫到他們也要拱手一拜喊聲“大人”!
當局者迷。
有時候被人指點迷津後,撥開蒙在眼前的迷霧,便能一下子發現事情的真相。
與其說陛下是想利用開科舉來招攬更多的寒門與貧民有才之志,不如說陛下是想打亂權貴世家世襲的官位繼承權。
因為無論怎麼看,開科舉這一制度在百年內,掌握朝堂官位的大多數還是出自權貴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