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回到辦公房後賈寶玉閉眼思索劉菜刀的計劃,賈寶玉對于指揮作戰也是一竅不通,但來自後世的見識不至于讓他分不清好壞。
劉菜刀這個計劃可以說思維縝密邏輯嚴謹,特別是把整團按照連排分散潛伏,有風險,但更多是機遇。
開辦軍校的目的不就是發現軍事天才,軍校目前有炮兵科,步兵科,騎兵科,指揮科四個班,每班抽調優秀戰士六十人。
目前教材是賈寶玉編寫的,但教逾只是選了幾個普通的老學究,所以,大部分課程只能是他們自學,或者按照教材自己探討戰術。
賈寶玉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提前阻止後金入關荼毒百姓,還是截住這幫畜牲全身而退。
按照民族感情和血性,他應該提前阻止後金入關,畢竟他們這次入關殺人如麻,光屠城就不止一座,永平府就遭到屠城。
但按照理智,大軍尚未練成,彈藥儲備不夠,最讓他寒心的是大明朝廷竟然在此時圍剿鄧家村民團。
人的欲望值是一步步降低的,災難未曾發生,就沒人會意識到後金有多可怕,朱由檢也不會明白大明有多腐敗脆弱,大明百姓更不會有國仇家恨。
難道真的要用百姓之血喚醒華夏之魂!
下雪了,陰沉沉的天終于下起第一場雪,雪花很大,一片片如鵝毛飄飄蕩蕩的。
鄧家村本就聚集了幾萬流民和軍屬,現在因為朝廷大軍圍剿,東邊的劉家村和西邊王家村軍屬全逃到了小小的鄧家村。
幸好鄧玉成提前高價收購了二十幾萬石糧食,如果只供應民團和鄧家村民,莫說一年糧食儲備,就是三年也夠吃,但現在猛然間增加幾萬流民,所以糧食猛然間緊張起來。
鄧玉成憂心忡忡的找了幾次賈寶玉商議,賈寶玉還是堅持放糧。
當然,放糧不是免費施粥,而是,流民幫忙開路修橋裁衣縫補掙錢買糧。
鄧家村現在把所有匠人聚集在一起開辦作坊,有鐵匠作坊一處打造軍需,有木匠作坊一處打造運輸馬車,有軍被作坊,軍服作坊,軍靴作坊等等,這些作坊用料大部分來自北山,少部分在本地采購。
鄧家村雖然有幾萬流民和村民,但幼者去學堂讀書識字,壯年男女各有工作,鄧家村無形中變成北直隸的世外桃源,全村上下一片欣欣向榮,井井有條,若不是鄧家村被官府圍困斷了路途,滯留在京城附近的流民會源源不斷的奔赴而至。
再說這袁繼發袁縣令在大雪中凍的瑟瑟發抖,終于,鄧玉成出來了,鄧玉成看著狼狽的袁縣令道︰“放他進接待室,燒盤炭火。”
把人領進接待室,鄧玉成一臉不悅道︰“不知袁大人所來何事?”
袁繼發正氣凜然道︰“奉聖上旨意勸降。”
鄧玉成愕然問︰“勸降,你覺得我們會降。”
袁縣令點點頭道︰“聖上從居庸關遵化薊門調集了一萬邊軍,又從山海關外調了一萬遼東鐵騎,鄧家村正面還有一萬府兵,你三千烏合之眾難道還想以卵擊石。”
鄧玉成不屑的道︰“打仗難道是做加減乘除之算數題,按袁大人意思,那後金有多少人口兵源,”
“這,後金是在關外游離不定,若被大明如此圍困也插翅難飛。”
“呵呵,敢問袁大人,你剛才說抽調了遵化薊門邊軍,若後金此時趁虛而入該如何應對?”
袁繼發窘迫道︰“袁崇煥提督把後金攔截在關寧城外寸步難進,關寧二城是遼東之咽喉,與薊門更是相隔重重燕山,他們如何能到薊門,難不成他們會飛。”
鄧玉成隨手拿起剛剛印發的《為公報》首一副地圖道︰“此乃與後金為界之大凌河與小凌河,大明自從丟失沈陽以後,後金已經佔據遼東大部分領土,大明如今只剩下遼東走廊這點狹窄之領土。”
袁繼發看著那副來自後世的地圖,他一個文人對地理哪有清晰概念,現在猛然間看見這地圖上後金佔據了整個遼東,而大明只剩下一根如香腸般的地域愕然問︰“此地圖從何得來?”
鄧玉成郁悶道︰“你別管地圖從何處來,你只看丟失遼陽後後金所作所為,一乃征服朝鮮,一乃征服漠南蒙古,從沈陽北上進入漠南,再從漠南蒙古借道能不能走薊門古道入關?”
袁繼發滿頭大汗道︰“這怎麼可能,如此天寒地凍,兩地相距上千里,他們難道不是人?”
鄧玉成怒聲道︰“你難道不知道後金乃飲毛如血之輩,他們本在遼東苦寒之地,薊門本就空虛,你們倒好,竟敢抽調薊門遵化邊軍,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最多十月底皇太極便會從喜峰口進入京畿之地。”
袁繼發趕忙拿著幾份《為公報》往回趕,實在是鄧玉成的話太嚇人了,如果皇太極真的如鄧玉成所言,那首輔大人萬死莫辭,因為抽調邊軍圍剿鄧家村雖然得到皇上同意,但確是內閣商議出的方案。
坐在回程馬車上,袁繼發看著地圖心緒不寧,而後他看起這份《為公報》來,報紙首篇文章是賈維公寫的《論大明之內外形式》,這份地圖便是配合文章印在報首。
賈維公寫道︰大明之患,首在外患遼東後金,次在內患關中之饑民。外患耗盡大明之錢糧不得不再三加收稅銀,加稅引發貧民變成失地之流民,流民流離失所便會被梟雄煽動鋌而走險,流民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殺富濟貧,如此,富者不能幸存,貧者愈發膽大妄為。
關中自古地薄民豪,如遇天災人禍,民饑難耐必揭竿而起霍亂中原,中原亂則天下亂,天下亂則稅收絕,稅收不足則邊軍鬧餉怯戰,邊軍怯戰則異族勢起,異族勢起則南下中原,霍亂中國,佔領華夏,奴役漢民。
一問,此惡性循環何解?
二問,兆億人口之大國何以不敵數萬之北方異族?
三問,異族能在關外存活我華夏百姓為何不能?
四問,既然華夏人多地少為何不放百姓出關覓食?
五問…